格非:文学的邀约(5)
2018-03-02朱伟
朱伟
格非迄今为止一共写了七部长篇小说,前三部《敌人》(1991)、《边缘》(1993)、《欲望的旗帜》(1994)是追求先锋语境的早期作品。我比较喜欢他2004年开始创作的《望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2004)、《山河入梦》(2007)、《春尽江南》(2011),不慌忙,隔三四年写成一部。他最近的一部长篇,是2016年出版的《望春风》。
我问格非:“好像有关你自身,故乡背景、童年情景等等,在你小说中很难寻觅到?”他说,《望江南》里有一些。有什么呢?我好奇。格非在这三部曲汇集出版时的弁言(弁为冠,无一定古文基础,不会称前言为“弁言”的)中曾说:“我全部的童年生活,都在长江南岸的一个小村庄里度过,它是我记忆的枢纽和栖息地。小时候跟母亲过江北上,去外婆家过年,外婆家茅屋前、竹林边,总有江北人驻足遥望并奔走相告,江南来人了。”这应该就是《望江南》的含义了——对他“记忆枢纽”的眺望。而他又说:“江南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称,也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的概念。”我理解,概念是框架,框架里对他内心盘桓的寻思,才是有意思的内涵。
这个三部曲的第一部《人面桃花》,以一首经典唐诗的意境,写一部26万字的长篇,这想法本身就够牛的了。这部小说干干净净,一共四章。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格非以第一章《六指》写:“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主人公秀米出场时,是个惊恐衬裤上的血迹、不谙世事的少女。秀米之容貌,格非是直到最后一章,才由他老师说出:“秀米容貌之秀美,实为老朽平生之仅见。”第一章是写“去年今日此门中”,秀米的情窦初开。这情窦在朦胧中,是读到革命党人张季元的日记后,才突然被阳光刺得睁不开眼睛的。这张季元是以秀米母亲情人的身份,借居进出走的秀米父亲陆侃的阁楼,神秘感召了秀米。当秀米感知到这启蒙时,他的身体已经被冰块裹得严严的,浮在了冰水里,“就像一串冰糖葫芦”。篇名《六指》,其实是张季元的等待者,同是蜩蛄会的小驴子,他连接着秀米的命运。蜩即蝉,蟪蛄也是蝉。
张季元死了,秀米的美妙青春期就翻过去了。接下来的三章,都是写“人面不知何处在”。妙的是,格非设计了双重的造化弄人——第二章《花家舍》,秀米在读过张季元日记,痛过,又剪忘之后,要嫁人了。小说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
当初,她第一眼看到张季元的时候,就觉得这张脸不属于这个尘世,而是一个胡思乱想念头的一部分。渐渐地,这张脸变成了椅子靠背上的一方绿呢绒,变成了空寂庭院中闪烁的星斗,变成了天空浮云厚厚的鳞甲;变成了开满花的桃树,露珠缀满花瓣和梗叶,风儿一吹,花枝摇曳,花蕊轻颤,无休无止的忧伤堆积在她内心。
于是,她说:“这身子本也不是我的,谁想要,就由他去糟蹋好了。”没想到,出嫁路上,半途卻遇土匪劫轿,被劫到一个四面环水的小岛。围绕她,就像武侠小说的桥段,花家舍的六位庄主,从大掌柜始,先后都死于神秘的彼此仇杀的猜忌。最终,黄雀在后,秀米竟落到了五爷庆德的贴身马弁手里;而马弁身后,就是第一章张季元日记中每天惦记的小驴子。他负责联络各地好汉,以便攻打梅城。说到底,是六指决定了秀米,使她成了革命党。
有意思的深一层造化弄人是,花家舍大掌柜王观澄被杀那天,魂灵托梦于秀米,说他离开官场,本想是在花家舍成就一个“春阳召我以烟景,秋霜遗我以菊蟹”的桃花源,使“家家户户晒到的阳光都一样多”。为此桃花源的营造,才打家劫舍,建起花家舍,终又要毁掉它。王观澄说秀米,“命中注定会继续我的事业”。第三章篇名《小东西》,小东西是秀米与马弁生的儿子,她带着这孩子从日本留学归来,回到了老家普济。她在普济团聚民众,确实与王观澄一样,开始营造她的理想国。她遇到了王观澄同样的问题:钱从何来?王观澄是团聚兄弟去劫富,秀米则只能变卖自家家产,在她母亲与民众眼中,她就成了疯子。等她贡献了家底,真要革命行动了,民众却都作鸟兽散,与她亲如姐妹的女佣翠莲将她出卖了。除夕傍晚,官府来抓捕,小东西为给她报信,被乱枪打死,秀米入狱。因怀着参加革命的舵工谭四的儿子,由众乡绅联名具保,她被获准生下孩子再行刑。生了孩,辛亥革命,民国了,她因此释放再回老家普济。最后一章《禁语》,她闭嘴不说话了,只写字。“桃花依旧笑春风”是她住进父亲陆侃与张季元当年住过的阁楼,远离尘世一切,伺候起花草;在父亲当年的凉亭里读书,与她父亲当年一样,看墙上光影的移动;也通过她父亲的遗稿,品味当年的情景。她父亲当年在凉亭留下的楹联是:“坐对当窗木,看移三面阴。”这是唐代段成式《闲中好》中的句子。她父亲遗稿的终句是:“光阴混杂,犹若蛛丝乱麻。奈何,奈何。”
我相信,这小说中的一干人物,应该都来自格非的记忆库存。秀米的传奇身世肯定是虚构,但其沧桑之感慨,应是他心中之盘桓吧?格非说,写这部小说前,看过一些秋瑾的材料,“因与我心目中的秀米不合,舍弃了”。
我喜欢这小说中的书卷气,其中用到不少诗句。比如秀米在狱中带出两句诗:“未谙梦里风吹灯,可忍醒时雨打窗。”乃脱自杜甫《三绝句》第一首中的:“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秀米后来写菊花,“此花开尽更无花”是元稹的句子,“东篱恰似武陵乡”是张孝祥的句子,“黄蕊绿茎如旧岁,人心徒有后时嗟”是北宋丁宝臣的句子,冷僻了。我喜欢探究,这小说写到两个物件,一件是金蝉,革命党人的信物,蝉显然赋予了蜕变改易的含义。小说中秀米的父亲陆侃是先见到金蝉,发现了发妻与张季元的私通,才把李商隐《无题》诗中“金蟾啮锁烧香入”,改成了“金蝉”。他的批注是:“凡女人虽节妇烈女未有不能入者。”金蟾是香炉始祖,啮是咬。小说中,张季元与秀米说李商隐吟荷花句,也提到这首诗中的“芙蓉塘外有轻雷”。这个句子,最后一章秀米也写给了学诗的喜鹊,自然也用出“不知何处”的怆然。
而陆侃收的“凤凰冰花”,小说中说是瓦釜,能预知吉凶未来。釜是古炊器,有两耳,张季元考其为“忘忧釜”,精通音律的人以叩击它的声音来占卜。格非告诉我,这个意象是否来自《太平广记》,记不得了。我好奇,真查了《太平广记》,未见。倒是洪迈的《夷坚志》中有一则《锡盆冰花》,讲其外舅清河公,在淮西当巡抚,留家于建康。家人以大锡盆洗涤,倾浊水未尽,一日见盆内凝结成冰,如雕镂者,一寿星坐磐石上,长松覆之,一龟一鹤分立左右。格非将此意象用到小说结尾,秀米晚上用父亲留下的这瓦釜洗脸,水没倒尽,早晨釜底就结了一层冰碴,她从冰花图案中看到父亲正在松下与人下棋,那人是个背影。他们身边有一条道路,路上停着一辆汽车,车上下来一个人。秀米觉得那人眼熟,冰就融化,她就死了。她看到的是未来——几十年后,她与谭四生的儿子成了50年代的县长,坐着吉普车见两个老人在长松下对弈而停车,还是春风依旧。格非的叙述,娓娓道来,波澜不惊,极有中国传统经典小说的神韵。可惜读者往往没有潜心去体会其中况味罢了。(待续)
2017年9月12日,格非出席第二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启动仪式暨“十月签约作家”新闻发布仪式
格非的《人面桃花》,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