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控温理疗仪在心肺复苏后复温治疗中应用
2018-03-02孙广迪孙雅杰韩鹏飞微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心内科急诊内科黑龙江哈尔滨50000
孙广迪, 孙雅杰, 韩鹏飞, 杜 微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心内科;.急诊内科,黑龙江 哈尔滨 50000
近年来,尽管心肺复苏教育及自动体外除颤仪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应用,但全球范围内仍均有一定程度的院外心脏骤停发生率[1],有50%以上的心脏骤停患者无法恢复自主循环,且其中大部分患者最终会死于缺氧后的脑损伤[2]。有研究报道,心脏骤停患者苏醒成功的标志不仅需要循环与自主呼吸的恢复,同时还应达到脑复苏这一目的[3]。因此,脑复苏是心肺复苏的目的,而早期有效的脑缺氧及脑水肿防治,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状况。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报道的不断深入,控温对脑部的保护作用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本研究通过探讨精确控温理疗仪在心肺复苏后复温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临床心肺复苏后患者的脑复苏提供一种最佳的复温方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的心肺复苏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肺复苏成功标准[4]:经心肺复苏后,心脏在自主心律或起博心律下能维持血压>90/60 mmHg(1 mmHg=0.133 kPa),或平均动脉压>60 mmHg,且维持时间>4 h。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56.2±5.6)岁;疾病类型:冠心病11例,脑血管意外14例,外伤5例,肺心病3例,急性中毒4例,其他3例。常规组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56.4±5.7)岁;疾病类型:冠心病11例,脑血管意外12例,外伤6例,肺心病3例,急性中毒4例,其他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与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常规组患者予以常规冰袋降温处理。观察组患者予以精确控温理疗仪进行复温治疗,采用日成RC-2000Ⅱ型电脑控制降温仪,测温范围为-19.0℃~69.0℃,控温范围在0℃~69.0℃,分辨率为0.1℃,控温方式为双点式控温,热效应器属于网络式循环水毯,控制循环水温为22.0℃~25.0℃。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水平,复苏后1、3、7 d的神经功能状况,复苏2、12、24周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情况。其中,生命体征指标主要包括:体温、平均动脉压及pH值。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状况:总分15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状况越好[5]。选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评分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评分判定,主要内容包括:吃饭、排便、穿衣、上下楼梯等项目,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独立生活能力越高[6]。生活质量情况采用生活质量量表评分进行评估[7],主要包括:基本生理活动、日常生活能力及情感状态3个方面,总分0~29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差。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者体温为(34.1℃±1.2℃),明显低于常规组的(37.0℃±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和pH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水平比较
2.2 两组患者GC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复苏后1 d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后3、7 d的GCS评分分别为(9.6±1.7)分、(11.8±1.7)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5±1.5)分、(9.8±1.9)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GCS评分比较评分/分)
2.3 两组患者Barthel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复苏2、12、24周后Barthel评分分别为(54.7±4.2)分、(74.1±5.0)分、(74.4±3.8)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的(50.2±3.7)分、(65.2±4.4)分、(69.2±3.5)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Barthel评分比较评分/分)
2.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复苏2周后的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复苏12、24周后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分别为(3.5±2.0)分、(3.3±1.9)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组的(4.7±2.7)分、(4.5±2.5)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比较评分/分)
3 讨论
正常情况下,心肺复苏后患者在出院后均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脑部损伤,从而导致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8-10]。目前,临床上针对心肺复苏患者在出院后存在的脑损伤尚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通常予以亚低温对其进行治疗[11-12]。有研究报道,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脑损伤患者具有明显的效果[13-14]。本研究通过分析精确控温理疗仪在心肺复苏后复温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临床心肺复苏后的患者提供一种最佳的复温治疗方式,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体温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胡博等[15]的研究报道相符合,说明精确控温理疗仪应用于心肺复苏后复温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体温。其中,精确控温理疗仪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当温度的变化速度低于每分钟6℃时,对冷热感觉阀的影响较为轻微,而对大面积的皮肤冷却也可无知觉,而精确控温理疗仪通过合理地调控该仪器的水冷却速度,从而有效改善患者体温。(2)皮肤在热代谢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在物理降温中,降温效果和皮肤的冷疗作用面积及一定范围内的冷源和体表的温差乘积成正比。而精确控温理疗仪充分利用了体表皮肤为热传导界面,与皮肤接触面积为40%,因此,降温效果更为显著。且该复温治疗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增高冷疗所需的温度,循环水温始终>17℃,有效避免冷痛的发生,同时也避免了物理降温中皮肤温度过低引发的凝冻问题。(3)采用精确控温理疗仪复温治疗时,降低患者体温的速度可通过调控水温得到人为控制,可显著避免物理或化学降温治疗中可能引发的体温骤降等不良反应。此外,观察组复苏后3、7 d的GCS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精确控温理疗仪应用于心肺复苏后复温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精确控温理疗仪可有效降低脑的代谢率,同时减少氧耗,从而有效改善并恢复能量供给。与此同时,精确控温理疗仪可有效抑制氧自由基及一氧化氮的产生,同时有利于促进过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的恢复,进一步缓解氧自由基对脑组织的损伤。最终达到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状况的目的。另外,观察组患者复苏2、12、24周后Barthel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精确控温理疗仪应用于心肺复苏后复温治疗中,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析原因,笔者认为是精确控温理疗仪可通过对患者的体温进行精确控制,减少钙离子内流,同时有效避免细胞内钙超载导致的细胞损伤情况发生,为临床的早日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进一步达到增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目的。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患者复苏12、24周后,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精确控温理疗仪应用于心肺复苏后复温治疗中,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主要原因可能是精确控温理疗仪应用于复温治疗中,有利于减少蛋白丢失,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同时,对兴奋性氨基酸的产生及释放产生抑制作用,进一步有效发挥减轻神经毒性的作用,为患者心肺复苏后的早日康复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本研究尚且存在样本量较少的缺陷,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倚。因此,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应该增大样本量,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可靠的数据。
综上所述,精确控温理疗仪在心肺复苏后复温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状况,同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而且,与传统复温治疗方式比较,具有效果确切、不良反应较少等优势。
[1] 张立平,李培杰,曹 雯,等.亚低温联合μ-阿片受体激动剂对家兔心肺复苏后心功能的保护作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6(5):609-613.
[2] 王金莉,陈杰明,林合麟.右美托咪定联合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成功后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血浆NSE及转归的影响[J].内科,2017,12(2):209-211.
[3] 刘劲松,王本荣.亚低温治疗对复苏后心脏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7,35(1):28-30.
[4] 孙占朋,廖晓星,尹美娴,等.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后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自噬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7,26(5):549-553.
[5] 徐杰丰,叶 森,胡宪文,等.肢体缺血后处理联合亚低温对猪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6,36(1):113-115.
[6] 徐杰丰,叶 森,王茉丽,等.肢体缺血后处理单用或联合亚低温对 心肺复苏后机体炎症反应和肺损伤的影响[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6,28(12):1123-1128.
[7] 刘秀华,孟金凤,赵华宇.阶梯式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患者脑复苏的临床疗效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2):10-11.
[8] 林慕如,王可君,阮晓艺,等.全程保温措施对心源性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康复的影响[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5,13(9):807-809.
[9] 李喜元,安建雄,李灯凯,等.185例自主循环恢复的心肺复苏患者出院生存率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17,19(6):868-871.
[10] 田淑君.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亚低温治疗中精细化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J].世界临床医学,2017,11(2):199.
[11] 樊秀枝,梁 冰,黄亚珍.护理干预对全身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患者神经系统预后的影响[J].中国临床护理,2017,9(4):336-339.
[12] 徐 鹏,何 飞,范国峰,等.神经元烯醇化酶和脑电双频指数评估心肺复苏患者预后[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25(4):470-474.
[13] 陈志刚,刘 长,易 欣,等.早期采用亚低温配合参附注射液治疗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临床效果[J].安徽医药,2016,20(12):2339-2343.
[14] 郭敏军,晏 平,梁 庆,等.亚低温疗法对心肺复苏后病人脑复苏及预后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21):2568-2570.
[15] 胡 博,常 诚,郑 捷.精确控温理疗仪在儿外科复温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3,2(2):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