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认知阶段的中国符号分类研究与应用初探
2018-03-02苗艳凤田霖霞韩佳彤MiaoYanfengTianLinxiaZhangXianHanJiatong
■苗艳凤 田霖霞 张 娴 韩佳彤 Miao Yanfeng & Tian Linxia & Zhang Xian & Han Jiatong
(1.2.3.4.南京林业大学家居与工业设计学院,江苏南京 210037)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随着世界文化的频繁交流,各国的外来文化开始进入中国,并且深深影响了我们了的衣、食、住、行各方面。传统文化和本土习俗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渗已不可避免。当儿童远离民间的神话传说、传统的礼仪人文,就势必意味着文化的本土情愫和寻根意识的淡漠。
1 中国符号
1.1 符号解析
符号,通常符号就是主体把一种可以通过视听等五感感知的对象,与某种事物相联结在一起,使得某种对象代表某种事物传达的意义,当这种现象被一个人类集体所认同和接受,达到公共约定时,这个对象就成为代表这个事物的符号[1]。符号的本质即是客体对象、符号和解释项。客体对象是符号的成因,解释项则是符号的意义(图1)。
1.2 中国符号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古老的华夏人民创造出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灿烂辉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并不断沉淀和演变、继承与发展[2]。
“中国符号”,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属于中国所特有的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形象承载中国文化的意象,它可以是图形、文字组合、建筑造型,甚至可以是一个人物、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文化等。
目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符号可以分为有形符号和无形符号两种。有形的符号包括大家所熟知的,从形象上代表中国的故宫、长城、皮影、剪纸、兵马俑、唐装、风筝等。无形的符号包括思想、文化等的传承,如儒学、道教、太极、中医、中国烹饪等。不管是有形符号还是无形符号,中国符号都是经过长时间的历练和发展而流传下来的耳熟能详的精华,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发展的表现和概括(图2)。
综上所述,中国符号就是在华夏民族发展、融合和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反映中国人文精神,具有中国特质的文化成果,都称之为中国符号。中国符号就是一种特征纪念,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涵。
2 儿童认知阶段解析
2.1 儿童认知阶段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对儿童年纪的规定是0-18岁,但人们公认儿童的年龄段为0-12岁,一般而言儿童被划分为婴儿、幼儿、学龄儿童等几个阶段。
关于儿童的认知阶段的划分目前存在很多的分类方式,本文选取认可度与使用度最高的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这种理论主要是从儿童发展心理的角度来研究儿童的认识结构及发生和发展过程及心理起源的学说[3]。
2.2 儿童认知阶段特征
关于儿童的思维发展的阶段划分儿童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儿童的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前运算阶段、儿童的具体运算阶段和儿童的形式运算阶段。其对应的认知特征和行为活动(表1)。
3 基于儿童认知阶段的中国符号分类研究
儿童阶段是一个人性格养成及智力开发最好时期,同时也是一个人成长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儿童认知阶段的发展对其成年后的个性发展、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的培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4]。儿童同时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者,因此更要重视在儿童认知阶段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民族情结的培养[5]。由于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鲜少能接触到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事物渠道,儿童对中国文化不够了解。因此,在对认知阶段的儿童产品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儿童通过与产品的接触,让儿童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培养。并且人类是符号动物,尤其是儿童,视觉、听觉和触觉是儿童认知和感知事物的主要方式,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再设计,让他们在观察、模仿和学习中,逐渐去认知中国传统文化,并潜移默化去理解[6]。
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认知能力是不同的,儿童的认知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所以不同的中国符号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针对认知阶段的儿童对中国符号进行分类,挑选出适合其的中国符号。
3.1 基于儿童认知阶段的中国符号分类探讨
符号,在一定意义上都有其所指对象,对符号进行分类,就不可避免的要研究他们所指的对象的含义。
皮尔士曾经指出,儿童在认知实物中,主要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直接认知事物本体,如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的认知事物的物理属性,其次是对有关现象之间的联系跟已有的认知进行对比,最后是进行逻辑思维,将有关现象关联认知[7-8]。
本文研究的基础是在儿童认知的基础上,所以在分类上既要考虑符号其直接对象,也要考虑解释项的接受能力,即:既要考虑符号本身象征的事物的含义,又要考虑儿童接受符号信息理解能力。综合皮尔士分类原则可以对中国符号进行分类探析:表意陈述型符号、含义暗示型符号(思想准则,行为指导)、意境升华型符号。
①表意陈述型
符号本身记述了客观事实,实际表征某一具体形象。如建筑、工艺品、色彩、文字……。
②含义暗示型/行为指导型
蕴含某一特定的含义,其内涵意义对人的思想行为产生教育指导作用。如功夫、孔子(名人)、影视形象、典故、诗词……。
③意境升华型
探索人类科学、生命本质等问题的符号。如道教、佛教、易经……(表2)。
3.2 基于儿童认知阶段的中国符号分类的在儿童读物中的应用
媒介改变了现代儿童阅读的方式:纸本阅读、电子阅读等随着媒体的不断更新,阅读的方式也变得多样化。对于儿童来说各种信息从四面八方似潮水般涌入了他们的生活。让儿童循序渐进的了解中国符号,可以从儿童读物着手。
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在儿童认知过程里加入中国符号需逐步进行。0-2岁儿童处于感觉运算阶段,靠五感来识别事物,这一阶段应该让儿童自由舒展天性,强调的接触事物的多样性,在分级过程中暂不考虑此阶段的儿童。
2-7岁阶段的儿童思维是直觉的、非逻辑的,通过图像语言来感知事物,我们将此阶段定义为感知级,可将各类中国符号的色彩、图像、语音等表象事物传递给儿童,例如中国风的动画、连环画册、歌曲、故事的等。
7-11岁的儿童,思维具有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但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以及过去的经验,缺乏抽象性。能完成较为复杂的动作,同时喜欢玩具有挑战性技巧和复杂的智力游戏。但情绪上会有冲动性的本能,对环境缺乏较为理智判断能力。我们将此阶段定义为识别级的,借助书籍、影像等为载体,或者中国符号本身都可以在此阶段介入。
11-16岁,儿童已经进入高级思维阶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中国符号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在操作能力上也相对成熟,对传统手工艺的技法、诗歌意境、宗教基本意义都有一定的自我思考,我们将此阶段定义为理解级。
16岁以后,虽然已经达到社会认可的成人阶段,但是其认知发展相对比较重要,我们将此阶段升华为应用级,具体操作的掌握、思想境界的升华在这一阶段完成(表3)。
3.3 以剪纸为例基于儿童认知阶段的中国符号分类应用
表1 儿童认知阶段
表2 中国符号分类
表3 中国符号分级
①感知级阶段
此阶段儿童通过直觉感知来认知事物,所以结合剪纸的色彩、图案,选取适合儿童认知的事物,子在题材上以人物、动物、植物等具象形态为主,也可以设计立体的剪纸故事书,吸引儿童,增加趣味性(图3,图4)。
②识别级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但是缺乏抽象性,以自我意识为中心明显,借助书籍、影像和剪纸本身等为载体,介绍剪纸的图案内容等,以故事介入,增加剪纸的可读性和文字的观赏性,具象与简单的抽象思维方式介入,逐步培养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图5,图6)。
③理解级阶段
在理解级,儿童已经进入高级思维阶段,这 一时期儿童也喜欢通过动手来感知事物,学习剪纸的制作方法能锻炼儿童的精神集中力与实践能力。
④应用级阶段
16岁以后,虽然已经达到社会认可的成人阶段,但也是其认知发展的比较重要的阶段,此时要着重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因为不能与时代相结合,融入现代生活中而正在失去其原有的魅力,如何在保留着其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应用级的儿童已经掌握了剪纸具体的操作、思想境界上也逐步理解剪纸所蕴含的传统手工艺的思想内涵。在此阶段,一方面要加深儿童对传统手工艺朴素、天然的思想境界的追求的理解,书籍电影都是很好的载体。另一方面,要注重创新思维,打开视野,了解国际社会环境下,传统手工艺的定位。
4 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的外来文化开始进入中国,并且深深影响了我们了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各国文化已经深深影响了我们了的衣、食、住、行。而儿童是我国的未来,对儿童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中国符号进行分类研究,挑选出适合儿童的中国符号。儿童在成长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认知能力,以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为基础,通过分类、分级并将适合不同阶段的中国符号应用到儿童产品设计中,使儿童能潜移默化地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认知中国符号,增加儿童的民族自豪感。基于儿童认知阶段的发展,让儿童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是富有意义的,也对中国文化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责任编辑:张 杨)
:
[1]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卢德平.论符号的分类问题[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09):153-157.
[3]王锋.图形符号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17,38(22):290-292.
[4]吴福元,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刘明译,J.H.弗拉维尔等著.认知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苗艳凤,诸赫妮,陈玉龙.新中式主题儿童家具初探[J].山西建筑,2011,4(37):219-220.
[7]萧俊明.文化与符号 —当代符号性研究探析[J].国外社会科学,2000,(04):43-46.
[8]卢德平.论符号的分类问题[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09):15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