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届百名“全国名中医”专业分布及学术特点分析

2018-03-02季昭臣王虎城胡海殷李雪梅于春泉张俊华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学术思想国医内科

季昭臣,王虎城,胡海殷,李雪梅,于春泉,张俊华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防病治病方法。中医药理论的发展源于历代医家经验的传承、总结和提升。几千年来,中医药学历代沿袭、薪火相传,延续了学术生命。中医药学专家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是中医学术传承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当代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以解决临床问题为要旨,积累了丰富鲜活的诊疗经验和学术思想,这是当代“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学的宝贵财富。正如张伯礼院士所讲,“当前传承更有紧迫性,甚至是抢救性的需求,先守住、不能丢,才能保障不竭的创新源”[1]。

2017年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中医药管理局组织评选了首届全国名中医100名。全国名中医均为省级名中医、省级以上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或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从事中医药临床、炮制或鉴定等相关工作35年以上[2]。他们具有深厚的中医药理论造诣,学术成果丰硕,临床经验丰富,仍然坚守在中医临床及科研等工作一线,为发展中医药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行业内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在群众中享有盛誉。

本文对100名全国名中医的基本情况和专业信息进行总结,分析全国名中医的年龄分布、学科分布和学术特点,为深入探求中国当代中医药学家专业特长、学术思想和成才道路提供基本数据,为中医药学术传承发展提供参考信息。

1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国家三部委遴选认定的100名首届全国名中医。信息来源于政府公示信息和名中医所在单位发布的信息[3]。数据采集包括名中医的出生日期、工作单位、专业类型及诊疗范围等方面。并通过检索CNKI分析百位名中医发表论文的情况。数据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通过频数计算,描述年龄、地域和专业分布情况。

2 研究结果

2.1年龄分布 全国名中医评选表彰人选中,男88人,女12人;年龄最大的96岁,最小的59岁,平均年龄76岁;59~70岁名中医17人,71~80岁名中医61人,81~90岁名中医18人,90岁以上名中医4人。其中71~90岁的名中医占总体的一半以上,如图1所示。数据显示,名中医的年龄已超过中国老龄人口的年龄标准,平均年龄接近中国平均人口预期寿命,而国医大师的年龄更大。侧面反映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

随着人们对高水平中医大师和高质量中医药服务需求的增长,如何让更多的中青年中医药从业者成长成才,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是最好的榜样和示范,需要充分的挖掘和分析名中医学术思想和经验,也需要各地区为中青年中医药人才成长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更高的发展平台。

图1 2017全国名中医年龄分布

2.2地区分布 全国名中医北京入选人数最多,有12人,也是唯一入选人数突破10人的地区;新疆(5人)、江苏(4人)、天津(4人)、广东(4人)、贵州(4人)分列2~6位。其余25个地区中,17个地区(福建、河北、山东、宁夏、山西、青海、江西、甘肃、安徽、浙江、四川、上海、河南、辽宁、吉林、重庆、西藏)的入选人数为每个地区3人,8个地区(陕西、湖北、云南、黑龙江、广西、湖南、内蒙古、海南)的入选人数为每个地区2人。由于名中医评选名额考虑了地区间的均衡,所以各地区人数差异不大,但也反映了中医人才的成长与区域中医药发展的需求和氛围有一定的关联。

2.3专业分布 根据百名全国名中医的专业方向进行分类统计(图2),结果显示,“中医内科”人数最多,达到69人,其中“中医内科”(未区分学科方向)占41人;其余28人中,“消化内科”12人,“心内科”5 人,“肾病科”4 人,“风湿免疫内科”2 人,“神经内科”、“血液科”、“周围血管病科”、“呼吸科”、“内分泌科”各1人。“中医妇科”6人,“中医儿科”4人,“中医外科”2人;而其他专业领域的人数较为平均,“中西医结合”2人,“肿瘤科”3人,“中医骨科”3人,“针灸科”3 人,“中药学”2 人,“皮肤科”2 人,“男科”1 人,“民族医药”3 人,包括“藏医”、“蒙医”、“维医”各1人。

图2 首届百名全国名中医专业分布

百位名中医的专业领域和特长在“表1”中有简要描述,涵盖中医内、外、妇、儿等多个方面,其中中医内科领域专业人数远高于其他专业人数,这也与中医临床实际需求相符。在“中医内科”下属的专业学科中,“消化内科”的人数较多,其次为“心内科”和“肾病科”等,侧面反映了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的疾病负担和中医药需求较多,且在该领域中医药具有一定的特色优势。外科、儿科、妇科、皮肤科均是中医药的优势领域,可解决许多西医疗法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且具备简、便、廉、验等综合优势。

社会对儿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应发挥中医特色诊疗方法在儿科领域的作用,以名中医的理论传承和临床经验作为基础,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填补中医儿科人才缺口。

肿瘤是现代高发疾病,中医药防治肿瘤的理论发展较其他学术发展较快。名中医关于肿瘤相关理论的传承创新对该学科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名中医的学术思想和经验为基础,进一步探索中医药防治肿瘤的优势,值得深入研究。

2.4单位分布 根据百名全国名中医所在单位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显示,所在单位为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的名中医59人,综合性三甲医院的名中医7人,省级中医院的名中医20人,县、市级医院的名中医10人,科研院所等其他单位的名中医4人。本次获评专家中,来自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和省级中医院的名中医较多,同时兼顾了县、市级医院和少数民族

地区等在临床一线工作并获得广泛认可的中医药工作者。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名中医占比较大,这与他们参与临床诊疗的同时还兼顾中医药教育、临床科研等工作有关,具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表1 首届百名全国名中医专业及特长

表1 首届百名全国名中医专业及特长 续表

2.5学术论文 通过CNKI中的作者发文检索,以[(作者=姓名)(精确匹配)]AND[(机构=中医)(模糊匹配)]进行检索,统计百位名中医发表论文的数量。截至2017年12月,共检索到10 738篇文章。除两位少数民族名中医无相关论文记录外,多者600余篇,最少3篇,发表文章中位数约75篇。来自大学及附属医院、研究院所的名中医发表论文数量较多,来自各地区医院、仅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名中医发表论文数量较少。总体上看,论文数量并非名中医成长和遴选的关键指标,这也体现了以解决临床问题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改革。

3 小结

当前,中医药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要在发展中坚守中医的根基,传承中医的命脉,必须坚持传承创新之路,始终不能偏离。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动力,二者相辅相成。传承与创新并举,才能促进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1,4]。

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学术经验思想是中医药学术传承发展的根源,是中医药学术薪火相传的核心。而解决临床问题是中医药发展的最大动力,也是中医药学术长青的根本所在。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均是从临床问题和实际需求入手,学习、整理、挖掘历代典籍,潜心钻研、认真梳理相关知识,从而传承创新,产生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方法,继而取得实实在在的临床疗效。他们在传承发展中医药学术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实践中传承,在传承中提高,通过不断取舍扬弃,不断总结升华,才取得了学术上的辉煌成就[1]。今后将通过对全国名中医学术论文和书籍进行整理分析,梳理他们的学术精华,供中医药学者学习参阅。

[1] 张伯礼.坚守中医根基传承更为紧迫—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传承工作会议上讲话[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2月20日.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局.“关于评选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的通知”.人社部函[2016]282号,2016-11-2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对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拟表彰人选进行公示的公告”.2017-04-24.

[4] 张伯礼.中医思维与实践养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2(5):593-594.

猜你喜欢

学术思想国医内科
“我起床讲求三个半分钟”——国医大师金世元的养生经
内转科型
传承孟河医派 弘扬国医精髓
重庆举办第十五届国医名师大讲堂
《张道一学术思想研究》简介
PBL嵌合LBL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呼吸内科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体会
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粪石性肠梗阻98例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治呃逆验案1则
陈阳春研究员学术思想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