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惠金融运行机制及部分国外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2018-03-01张心怡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36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运行机制启示

张心怡

摘 要:普惠金融对实现全面小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核心是用可负担的成本,为存在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阶层提供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新形势下的普惠金融,要想打破发展瓶颈,需要从上层制度、基层机构、产品等方面进行优化创新。借鉴国外成功模式,对我国普惠金融明确功能定位、改革金融服务、完善指标监测体系、优化运行机制等有着重要意义,能够推动金融业良性发展。

关键词:运行机制;普惠金融;模式;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8)36-0073-02

我国发展普惠金融起步晚,在运行机制方面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本着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原则,借鉴孟加拉国、肯尼亚、巴西等国外发展惠普金融的经验,发现微型金融、小额信贷,可促使金融惠普水平提升。同时,提出完善法律法规、促使金融服务供给创新等发展对策,以全面发展我国惠普金融。

一、普惠金融发展概述

1.运行机制。首先,基于核心客户层面分析,客户群体是金融服务对象,更是金融体系发展的核心要素。客户的服务需求,直接影响着体系各层面的工作成效、目标、发展趋势。当前的客户层面,不仅包含传统客户,更涉及到了弱势群体,如低收入贫困群体,排斥在体系外的群体等,均可享受金融服务。其次,基于微观组织层面角度,金融机构是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组织,更是普惠金融体系的根基。根据客户需求提供金融服务、金融供给的金融服务提供者,主要包括合作性金融、公益性金融、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几类,其主要根据客户群体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合理布局,以促使机构优势最大化程度發挥。为规避服务过程中的风险,金融机构需要具备足够的风险储备基金、自有资本。再次,基于中观辅助层面分析,该层面包括辅助金融机构提高服务效率、提高服务质量、降低交易成本的全国性或地方性基础性设施,以及公共技术等,是普惠金融体系重要枢纽。在辅助服务提供者提高服务成效的过程中,需要相关机构的支持,如中介服务机构、风险评级机构、行业协会等。最后,基于宏观监管层面分析,系统的政策框架,优化的法律法规,是促使金融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的重要基础,以营造优越的制度环境,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该层面的运作,对金融机构的要求较高,需要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在持续盈利、良性竞争下推动监管措施高效执行,同时不出现金融风险,这也是监管最低标准。

2.实践。国内惠普金融实践,共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20世纪90年代的公益性小额信贷,此阶段的小额信贷需从扶贫角度看待,要求扶贫资金到户。在孟加拉信贷扶贫模式的影响下,“乡村银行”引入国内,设立了扶贫经济合作社(河北易县),即小额信贷机构。随后小额信贷项目逐步成立。项目资金来源,以个人捐助、国家机构扶持为主,受扶贫政策影响,项目多为公益性,发展方向并不明确,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二是2000—2005年的发展性微型金融。农村信用社,在中国人民银行要求下,试发行了以农户信用贷款为主的小额信贷业务。小额信贷不以扶贫为主,兼顾促进城市就业、提高生活质量等义务。金融业务范围逐渐拓展,涉及到保险、储蓄、小额信贷业务等金融服务。三是2006—2010年的综合性普惠金融阶段。微型金融机构发展迅猛,如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也意识到了关注弱势群体的重要性,纷纷创建微型金融业务部。四是2011年至今的互联网金融阶段。互联网金融的出现,降低了交易成本,避免了信息不对称问题,规避了金融服务风险。需求者获取金融服务更加创新、便捷与优质。微信与支付宝等互联网支付、信贷、理财服务,有效提高了金融普惠程度。

二、国外普惠金融发展经验

1.孟加拉GB模式。作为福利主义、公益性小额信贷代表着,孟加拉乡村银行(简称“GB模式”),是专门为弱势群体服务打造的信贷扶贫项目,对扶贫工作开展有着巨大推动作用。信贷制度核心,主要为小组责任制,向有金融需求的贫困群体,提供短期(一年期)的无担保贷款。以家庭为单位的服务对象,经过系统培训、考核后,按照经济水平进行贷款小组划分,每组限制五户家庭。组内成员相互监督,每个小组的足额还款行为,将直接影响小组日后借贷。该种面向弱势群体、扶贫资金到户普惠金融体系的还贷率,据统计高达98%,运行机制有效、可靠。

2.巴西代理银行制。巴西在推广普惠金融时,创造了代理银行制。受当地地形地势影响,银行分支机构区域性覆盖并不现实。代理银行模式成立后,设立了零售商店、邮政网点、加油站、通信运营商等金融机构补充,与服务零售代理点,尽可能地提高了金融服务覆盖率。切实将从排斥在正规金融外的弱势群体,如低收入、贫困群体归置于服务范围内。代理点行为,由金融服务提供者全权负责。

3.肯尼亚模式。肯尼亚在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的带动下,推出了M-pesa模式,即手机银行模式,用户只需利用代码、短信信息,即可实现移动终端支付,电子货币交易只需虚拟账户,无须设立银行账户,也是我国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前身。

4.启示。首先,微型金融与小额信贷,是金融普惠体系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其运作机制优化的重要载体。其次,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的应用,能够拓展金融服务渠道,尤其是弱势群体集中区域,弱化了弱势群体金融服务的边缘性。金融服务成本显著降低,金融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公平,营造了我国金融市场新常态,带动了扶贫政策、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促使金融模式出现了质的突破,实现了信息共享与快速传递,带动了多种融资模式的出现,拓展了个人、企业的融资渠道。最后,国内普惠金融发展,仍处于摸索性前进阶段,以及中等水平发展状态。在ATM机区域性覆盖、电子交易支付、账户普及率等方面存在明显优势,在贷款比率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推动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

1.加强法律制度的完善。利用普惠金融体系,缩小城乡收入差异,首要的完善体系发展法律保障,制定系统性、合理性的制度框架,明确服务需求方、供给方的权利义务,在政府科学引导、统筹规划下带动薄弱环节发展,如将合作社信用合作,归置法律调整范畴,完善信用评级体系,颁布融资担保管理条例等。普惠金融发展存在区域性的差异,还需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措施带动其发展。

2.深化金融供给改革。各类金融机构,都应当围绕用户需求,给予综合性、创新性的金融服务,突出弱势群体的重点服务,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除此之外,加强建设金融基础设施以及金融服务网点,带动新型业态主体、传统金融机构的主观能动性,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提高服务可获得性。

3.完善金融指标体系。惠普金融指标體系,具有度量、监测、评估等功能,金融数据是确保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照。借鉴国际组织做法,加强金融专题调查、数据统计等活动的展开,根据我国国情,设立标准化、合理化的指标监测体系,加强数据库的完善,及时对外发布报告,以分析、评价金融发展情况。金融发展规划等政策措施的提出,要求各传统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等,加大建设金融事业部的力度。在服务弱势群体时,根据可比数据完善评估考核机制,以提高金融服务的针对性、科学性。

4.帮助弱势群体改变现状。普惠金融体系发展,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弱势群体改变现状。在缩小服务差异的同时,政府应适当调整经济政策,本着实现社会公平的原则,适当转移金融资源,带动群体共同发展。

四、结语

微型金融与小额信贷,能够提高金融普惠水平。普惠金融发展,主要依托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的发展带动实现,使金融活动变得越发自由,金融服务供求更加平衡。为推动我国普惠金融法发展,还需加强法律完善与金融政策调整,以实现金融服务全覆盖。

参考文献:

[1]  张正平,杨丹丹.市场竞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扩张与普惠金融发展——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检验与比较[J].中国农村经济,2017,(1).

[2]  焦瑾璞,黄亭亭.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进程及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2015,(4).

[3]  王婧,胡国晖.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金融论坛,2013,(6).

[4]  郭田勇,丁潇.普惠金融的国际比较研究——基于银行服务的视角[J].国际金融研究,2015,(4).

[5]  姜丽明,邢桂君,朱秀杰,李玉翠.普惠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借鉴[J].国际金融,2014,(3).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运行机制启示
在线家庭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运行与保障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新余广电新媒体的探索与实践
欠发达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农村普惠金融浅析
高职土建类专业产教创深度融合机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