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需求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研究

2018-03-01蔡云晨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36期
关键词:学生需求创新创业教育建议

蔡云晨

摘 要: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大学生的教育需求是否被满足,直接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高低,只有基于学生需求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才能避免流于形式,获得真正的教育效果。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课程体系不完善、授课形式單调枯燥、师资队伍素质不高和数量的匮乏,以及教育保障欠缺等现实困境。为此,可以从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拓展课外实践教学和落实创新创业政策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有效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稳健发展。

关键词:学生需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8)36-0164-02

自清华大学在20世纪末举办首届创业大赛,就此打响了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枪[1]。十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不断开设创新创业教育教程,积极探索着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2012年,教育部正式将创新创业教育列为必修课,第一次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做出了规范[2]。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也再次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但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仍停留在初级阶段,许多高校盲目跟从一些国外大学的教育模式[3]。而只有满足学生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才能避免流于形式,受到学生欢迎。因此,本文以学生需求为视角,分析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和原因,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一、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求的现状分析

目前许多国内高校还没有深刻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存在为了完成任务而为之的现象。而教育的受益者是学生,学生的教育需求是否能够被满足,直接决定了教育质量和效果。

1.课程体系不完善。目前在部分高校教育中,创新创业教育呈现边缘化现象,独立设置的课程较少,且课程多元化程度不高,偏重于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实践课程的安排相对较少,陷入一种“理论化太强,不切实际”的尴尬局面。更为严重的是,创新创业教育未能融入到学生培养方案中,课程内容不仅与专业教育相脱节,导致其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不明确,而且部分课程由于编著时间较早,已经不适合市场发展需求,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2.授课形式单调枯燥。创新创业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和操作性,丰富生动的课堂形式是其重要保障。但许多高校对创业教育的真正内涵认知模糊,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依旧采用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没有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这种应试教育模式早已无法满足大学生形式多样的教育需求。对于大学生而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既要依靠理论的指导,还依赖充沛的实践经验。许多高校没有基于各自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特点开展课外实践教学,不仅活动类型单一,而且功利性动机太强,往往是为了比赛而去比赛,只重视最终成绩,而忽略创新创业成果的后期发展。

3.师资队伍素质不高和数量匮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力量是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然而与声势浩大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相比,师资问题是摆在眼前的主要障碍。一是师资素质的匮乏,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教师具备理论和实践双重知识,而如今该课程教师主要是来自于辅导员和人文社科类的专业教师,这一群体本身在创新思维发展、创业经历方面就很有限。因此,大多数人是在教学中照本宣科,难以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二是师资数量的匮乏,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耗费了他们的大部分精力去应付教学任务,而忽略了自身理论的学习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4.教育保障欠缺。制度和资金的支持是高校创新创业创业教育保障中的重要支撑力量。一方面,由于部分高校教缺乏有效投入,忽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建设,导致很多比赛成果被束之高阁,未能成功在市场中加以转化利用。另一方面,尽管国家出台了鼓励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但部分地方政府认识和理解不到位,在执行过程中缺乏相关配套政策,导致可操作性不强,从而造成社会和民间资金参与度不高。创新创业教育保障力量的薄弱,直接限制了教育成果形成规模效益,也限制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学生需求视角下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建议

基于学生需求的立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时刻把握市场的发展方向,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是目前高校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着力点。

1.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高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探寻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契合点,设置一套适合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系统课程体系。首先,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归类到学生培养方案中,从头抓起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其次,要完善课程设置,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不同的教育课程。例如,在低年级学生中开设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而在高年级学生中可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创新创业模拟课程。最后,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相融合,将创新创业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技能技巧渗透到每门专业课程中。

2.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创新创业的意向和能力。不同于普通的专业课程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专任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高超的教学水平以及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4]。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高校的闭门造车型教育,它需要社会和产业界的支持和参与,是开放式的。因此,高校在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时眼光不能仅仅只放在校内,还要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一方面要突破现有人事管理体制,引入校园外部有经验、有热情的企业骨干和创业者担任课程实践导师,共同对在校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另一方面要为校内现有专职教师进行短期企业实践、提供实训搭建平台,支持更多有资质的教师深入企业去挂职锻炼,积累企业的实训经验。

3.拓展课外实践教学。从本质而言,高校创新创业活动需要在社会这个大市场中成长并发展,不能孤立存在,必须有市场的支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应当立足专业,主动对接相应行业产业,将学生从象牙塔引入到市场竞争中,真正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引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模拟与实战的场地与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创业的基本技能和过程,更符合当代高校学生的认知和需求。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急需改革传统理论灌输式的创业课程教学,积极拓展课外实践教学,丰富授课方式。在校内举办各类创业社团和创业竞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高校应主动搭建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立大学和企业的长期联动机制,推进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通过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与真实的创业成功人士面对面接触,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和兴趣,不仅让他们敢于创业,也知道如何去创业。

4.落实创新创业政策。在学校层面,高校要完善内部管理,健全创新创业教师的激励机制,从经费支持、教学考核和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创新创业教师一定的政策倾斜,吸引合适的教师人员,提高教师参与创新创业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积极性。另外,高校应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创业园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把创新创业课堂理论知识转化为动手实践,让学生真正掌握创业实质。在社会层面,政府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来源。只有逐步改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通过加大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设立创业资助基金等措施,才能将国家政策的红利惠及到真正意愿创业的大学生。同时,高校与政府可以联合共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积极引导集聚社会资源,为正在创业或即将创业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政策、法律和技术支持,为学生提供创业环境与硬件保障,全方位帮助他们自主创业。

三、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课堂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需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应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出发,在保持自身院校特色的同时,深化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培育和政策保障等方面建设,从而有效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慧.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如何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7,(35):36-37.

[2]  张建斌,张颖洁.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5):103-108.

[3]  刘旺,李坤皇.大众创业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基于福建省10所高校的调查[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7,(3):40-43.

[4]  梁迎娣,颜玄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大学:研究版,2016,(6):41-45.

猜你喜欢

学生需求创新创业教育建议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高专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掌握学情,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效率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三代人的建议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