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共享经济模式的中国消费伦理观变革探析

2018-03-01靳嘉铭丁维光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年24期
关键词:共享经济互联网+互联网

靳嘉铭 丁维光

[摘 要]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共享型思维”逐渐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由此产生的“共享经济”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在带来一种全新经济模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倫理观。本文从共享经济这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出发,着重分析了共享经济为中国消费伦理观带来的诸多影响和变革,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共享经济;消费伦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24.074

[中图分类号]B82-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24-0-02

1 “互联网+”共享经济概述

1.1 共享经济的概念

美国社会学家Marcus Felson和Joe Spaeth最早于1978年创造性地提出了共享经济的概念雏形——协作性经济,在社会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上,描述了一种借助于第三方平台,把个人闲置资源分享给有需要的社会成员共同使用,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使资源被最大化合理使用的新型经济模式。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网络已经成为为人们提供便利生活的高效平台,“互联网+“的概念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共享经济作为“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商业模式革命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例如,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公共家庭厨房等互联网共享产品开始在国内兴起,不仅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全新的消费模式和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预测到,全球共享经济规模将在2025年达到3 3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6%,中国在未来5年内的共享经济规模将成为全球第一。由此可见共享经济的巨大价值和未来发展潜力。

我国关于共享经济的研究还处在探索起步阶段,学术界还未达成一个统一的概念。本文通梳理相关文献认为,共享经济是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的第三方平台,分享使用非单一数量的分散式闲置物质资源,将资源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实现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收益的经济活动。

1.2 共享经济的特征

1.2.1 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媒介,形成双边经济

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智能信息平台不断普及和发展,使便捷、多样的共享经济体系如雨后春笋般产生。互联网平台即时高效、开放度高且几乎零成本,更重要的是它不受地理和物理环境的限制,作为媒介可将资源供应方和使用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供需双方共同参与、共同受益的双边市场。

1.2.2 闲置资源的重复交易,提高资源利用率

资源的重复使用是共享经济模式与传统经济商业模式最大的区别,将闲置资源再次投入市场,能够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进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1.2.3 消费者以低于市场平均价值的价格,获得暂时性的使用资源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商品通过最大限度的市场流通可以减少使用成本,在共享经济的背景下,需求者只需提供少量的租金即可获得暂时性的获得资源供己使用。

1.2.4 共享经济强调使用权非所有权

在共享经济的运营模式中,商品具有了使用权和所有权双重产权,并分离了使用权和所有权,简单地说,共享经济进行的是商品“出租交易”,获得了暂时的使用权,而不是获得永久所有权的“买卖活动”。

2 共享经济促进中国消费伦理观变革

消费伦理观形成于长期社会生活的消费过程中,可以说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和社会成员生活现状的缩影,我国的消费伦理观带有十分强烈的时代特色。在改革开放以前的20世纪60-70年代,人们消费是以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为主,提倡的消费伦理观念是以节俭为主的实用主义。改革开放以后的80-90年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人们的消费伦理观念从单纯的实用主义转变为追求生活质量。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技术催生的共享经济在颠覆性改变人们生活同时也给我国的消费伦理观带来了以下变革。

2.1 享受生活的消费伦理观越来越为大多数中国消费者所接受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对消费伦理观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反过来讲人们的消费伦理观念也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一面镜子。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基本处于维持温饱状态,消费伦理观也只在生活必需品上进行消费的节俭实用主义,就像俗语讲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种消费伦理观是与那个物资短缺、信息闭塞的年代相适应的。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崛起,我国已进入一个物资充盈、商品多样的时代,对大多数人来说,享受生活、追求品质早已不再是一个奢侈的愿望。“互联网+”背景下的共享经济更是为众多消费者提供了便利、多样的选择机会,消费者只需支付少量租金便可获得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限。比如共享汽车,人们只需简单的网上操作,便可预约汽车,省去了麻烦的购车手续和高昂的购买、维护费用,只需要一部可以上网的手机,人人都可以在需要的时候使用汽车。由此可见,在强调租用和分享的共享经济模式下,经济状况已不再是决定生活水平的唯一因素,互联网的公开开放使人人都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以较少的代价暂时享受自己目前无法达到的消费水平。

2.2 中国消费者逐渐接受商品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分离

传统的消费模式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在交易完成之后,商品的归属权由卖方转移到买方身上,在这种模式下商品归属于一方,使用权和所有权并未分离,始终是一体的。我国传统消费伦理观强调的是对商品的“占有”,这种“占有”导致的商品私有化使商品本身拥有的使用价值不能被充分发挥。正如马克思所说,使用价值是由物品本身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性质所决定,使用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感受而转移。共享经济从字面意思就能够看出,其本质是“共享”,它强调的是租用和分享一件商品,满足消费者使用的需要而非占有的欲望。随着共享经济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人们在接受这种经济模式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接纳了它所传递的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消费伦理观念。

2.3 进一步推广环保、绿色、可持续的消费伦理观

中国的迅速崛起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已使中国进入了小康社会,人们的购买能力显著提升,商品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也逐渐丰富,消费者越来越追求品质和时尚,价值已不再是人们的首要关注因素。过度强调节俭的传统消费伦理观对人们消费欲望的压抑使一些人在经济状况好转后出现了过度消费的现象,大量购买使用次数有限甚至完全不使用的商品。这种现象与我国一直提倡的可持续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败坏了社会风气,加重了环境负担。虽然奢侈消费是由多重因素导致的复杂社会问题,但共享经济模式的推广和普及无疑会对可持续科学发展观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租用商品的使用权会大大降低消费成本,用闲置资源进行交易,让其他社会成员进行重复性使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进一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3 共享经济背景下对中国消费伦理观的若干思考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社会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催生的共享经济是一种分享资源、协同合作、合理消费的新型经济模式,对中国消费伦理观一直强调的适度消费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为了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共享经济体系,笔者对中國消费伦理观有如下思考。

3.1 建设当代中国消费伦理观

纵观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推崇节俭一直是中国消费伦理的主流观点,但在这个物质充裕、信息发达的社会,过度节俭已不符当下的时代要求。因此,现在急需建设一套具有现实意义的当代中国消费伦理观,将伦理价值与经济价值结合起来,在享受生活品质的同时,提倡适度消费,贯彻可持续科学发展观。

3.2 批判过度消费主义

很多人将消费水平的高低作为彰显其地位高低的标志,这是在过度消费主义影响下产生的心理扭曲和价值观偏差。奢侈型和炫耀性的消费对社会道德观念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及时有效地批判过度消费主义既有利于经济的良性发展,也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建设具有正面的意义。

3.3 通过大众文化进行消费伦理教育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负面作用,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和公共性难免会使一些不良信息掺杂其中,会对人们的道德人格和价值观带来不良的影响。当代大众文化是指以现代传媒为媒介大量传播的文化形态,如互联网文化、影视作品、广告活动等。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每时每刻都在被大众文化影响着,通过大众文化进行正确的消费伦理观教育是当下最有效的方式。

注:丁维光,通讯作者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怡帆,吴士键.“互联网+”背景下共享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18(6).

[2]马晓翼.低碳经济与当代中国消费伦理观的变革[D].上海:上海师范法学,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共享经济互联网+互联网
共享经济的冷思考
“共享经济”在中国变味儿了吗
中国网约车的规制范式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沙发客的共享经济特征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