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应用
2018-03-01孙惠玉
孙惠玉
[摘 要]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主要存在控制活动效果不佳、内部控制建设环境不完善、信息化系统不健全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优化内部环境、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增强内控意识与健全信息沟通机制等建议,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经营风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24.008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24-00-02
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行政事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也越来越重要。行政事业单位能否高效运用内部资金,对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具有直接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只有严格实施内部控制规范措施,才能确保合理运用国家财政资金,因此有必要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提升事业单位的运营效率。
1 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的重点
1.1 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环境
要想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精确控制,前提条件在于明确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环境。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结构上更加优于普通公司,具有较为完善的管理结构,单位领导要及时构建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能够充分发挥财务与监管部门的作用,并对内部组织架构进行及时调整。同时,还需要合理分配工作岗位,在相互监督的基础上逐渐提升工作效率。此外,基于对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的考虑,财政拨款保证了有效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在决策过程中,不仅需要公开政务,还需要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将职责落实到每个人。
1.2 采取控制措施
当行政事业单位遇到突发风险时,采取控制措施能够保证及时制订风险应对方案。在明确风险后,事业单位的管理层才可以采取控制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控制措施的设计是否合理、重大错报能否发现会影响控制活动的有效性。一般情况下,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个流程中,控制活动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3 及时传递内外部信息
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与沟通主要是为了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信息、传递信息与反馈信息,并且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广泛搜集各类型的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对信息进行处理与传递,在及时披露真实、完整信息的同时,也需要增强使用者对信息的理解程度,从而确保信息能够在单位内部进行顺利交流与反馈。
1.4 监管内控情况
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管内控指内部监督管理,有利于决策者对内部监督的有效性以及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评价。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单独设立相关岗位,以监督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整个监督工作应当贯穿所有事项或工程的始终,明确界定各级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确保充分发挥监督部门的职责,促进内部控制系统高效运行。
1.5 评估事业单位风险
风险评估指行政事业单位在第一时间识别、评估并分析日常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并针对发现的风险制定应对策略。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拥有充足的社会公共资源,对公共产品有绝对的掌控权。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日常需要处理的工作太多,因此极有可能出现预算不合规、支付体系不健全、合同签订不符合流程等问题。
2 实施内部控制规范的现实意义
2.1 有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与人民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管控行政事业单位的有效管理手段,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效果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具有重要联系。现阶段,与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更低,与经济发展需求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已成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
2.2 有利于防范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风险
实施内部控制规范是行政事业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健全与完善,不仅能够避免经营风险,确保会计资料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还能有效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3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控制执行效果不佳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许多公共资源与资产并未得到合理配置。由于缺乏竞争环境,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较低,单位的内部控制也并未遵循相关规定,部分单位内部人员的素质较低,且并未明确划分工作人员的权责,从而无法有效保障内部控制活动。
3.2 内部控制建设环境不够完善
内部控制的建设环境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包含内部控制意识、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管理。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价值,管理层仅关注单位业绩与内部事业发展,而忽略了内部控制职能的重要性,一部分事业单位甚至还认为内部控制仅与内控部门相关,业务部门与内部控制部门就能进行内部控制建设。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并未建立内控队伍,单位领导负责制、内部控制部门均未建立,从而加大了组织与协调工作的难度。同时,内部控制监督权与决策权基本上都掌握在同一职能部门中,即使通过召开党委会议与办公会的方式进行决策,也会导致监督不到位,监督机构的作用也很难发挥出来。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并未明确各岗位的职能,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与职业道德教育也并未得到加强,也未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制度,从而不利于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3.3 缺乏必要的信息和沟通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并未能进行及时交流,集中体现在各级部门、上下级和基层工作人員之间缺乏信息交流与反馈,从而无法保障决策的实效性。由于员工无法掌握真实有效的信息,从而不能清晰地了解内部控制,导致管理者无法进行科学决策。
3.4 内控信息化系统不健全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依然面临着内部控制系统不够完善的问题,因此对各岗位的约束情况与预期效果还存在较大差距。若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会增加人为操纵风险,缺乏经济活动与信息系统的有效联系,进而无法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3.5 内部控制活动薄弱
部门预算制度通过不断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内部控制,但是控制活动效果并不理想。第一,预算编制方法与时代脱节。预算编制方法还比较传统,上一年的实际收支、财政下达数等均为事业单位的核算依据,然而事业单位每年并未依照零基预算进行财政拨款,仍依照上年收支制定财政拨款。第二,未科学考量以往支出与金额,且大部分项目审核还有待进一步细化,预算支出与逐笔核定要求之间的差距还比较大。第二,未制定科学性与计划性的预测,追加调整的次数比较多,资金使用并不严谨,预算的约束控制力不断下降。第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还存在重视制度建设、忽视内部控制执行的现象,预算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4 完善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措施
4.1 优化内部环境和组织架构
财务部门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部门,是需要重点改革的对象,更需要制定并实施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其他部门,也需对其职责进行明确划分。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监督与评估财务运作的过程与结果,并构建奖惩机制,根据规章对各单位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给予相应的惩罚或奖励。
4.2 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还需要联合内外部力量,充分发挥监管部门与内部人员的监督作用,从而不断提升单位的监管力度与内部控制运行效率。为了完善行政管理体制,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与改进,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并提高信息的交流速度。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要明确国外岗位职责,细化岗位的具体工作与内容,并针对具体职能制定相关标准,确保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监督与自我评价制度,并与其他考核制度相结合,提高自我约束与自我监督的自觉性。
4.3 增强财务会计人员的内控意识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财会人员内控意识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整个单位内部控制能否顺利开展。因此,针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的控制管理,必须落实到具体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上。在落实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应通过定期培训不断增强财务人员的责任意识,从而能够有效提升防范风险的能力。
4.4 健全信息沟通机制
健全信息沟通机制对于加强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行政事业单位要不断健全信息沟通机制,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向大众公开各项信息,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行政事业内部的机构、员工以及各级领导都能接收到及时、有效的信息,进而对信息进行及时反馈与披露。
主要参考文献
[1]唐大鹏,李鑫瑶,刘永泽,等.国家审计推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路径[J].审计研究,2015(2).
[2]时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15(13).
[3]骆良彬,乔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几个重点问题[J].财务与会计,2016(13).
[4]滕昭倩.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具体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3(22).
[5]邬维国.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在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9).
[6]王明龙.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现状与分析对策[J].现代国企研究,2015(20).
[7]刘一萱.淺议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应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