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视野的大学课程建设迷失与反思探析
2018-03-01刘京
刘京
摘要: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给当代大学课程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现阶段,大学课程建设与信息技术之间的整合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主要包括技术陷阱、教学质量提升受到忽视以及课程整合理念存在偏差等。基于此,我国各大高校必须实现对专业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的有效提高,在实现大学课程与信息教育相结合的同时,实现对课程评价机制完善方面的有效反思。
关键词:信息技术视野 大学课程建设 迷失 反思 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3-0136-02
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影响下,网络多媒体技术已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中,这种热潮给当代大学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均带来了巨大影响。传统的大学课堂教育方式,由于存在沉闷、单一等问题,导致整体学习效率无法得到有效提高。由此,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大学课程建设的迷失,在基于信息技术视野下对大学课程建设工作作出反思。
一、现阶段我国大学课程建设的迷失
(一)技术陷阱
在大学课程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我国诸多大学由于过度重视表面的网络资源平台建设,导致对课程内涵的挖掘工作受到忽视。同时,由于诸多高校将课件与网络视为提升课程建设质量的核心关键,负责课程讲解的教师本身无法熟练运用課件与网络展开授课,从而导致课程建设质量无法得到真正的提高。不仅如此,在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PPT课件以及视频录像等方式,在极大限度上扩展了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视听感受,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但由于信息技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教师费劲讲解”的局面,导致现有的课程建设局面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灌输”模式中,进而对大学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展开造成严重影响。[1]
(二)缺乏对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视
在当代大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对教师自身教学方法的提高以及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均需要遵循大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方向。自我国推行教育改革之后,当代大学课程建设的重点逐渐转变为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在最大限度上适应学生自身学习方法与模式的前提下,将传统教学所提倡“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渐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但目前,根据对诸多高校的实践教学结果来看,当代大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方式是使用多媒体设备技术以及网络技术来进行支撑。而对于如何培养提升学生信息化素养等工作的展开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课堂内学习与课堂外学习均是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外学习往往受到严重的忽视。另外,由于受到相关评价政策所带来的影响,导致当代高校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对教学投入力度不足的问题,且部分学生也缺乏对学习的重视与追求,这种现象导致大学课堂建设与当代大学教学质量均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2]
(三)大学课程文化建设被忽视
近年来,我国大学实现对课程建设国际化水平的有效提高,在大学课程建设中引进双语课程已成为教育发展热潮。但实际的教学现象却无法达到国外知名大学的教学高度,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诸多大学的课程建设中虽引进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课程,但这些课程均属于有形课程,对于隐形课程的引进却尚未实现。隐性课程存在多种认知角度,在大学课程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对外设条件建设于外显化信息技术设备的重视,同时还应加强对部分细节化的处理。相较于国外诸多先进大学课程建设的经验,现阶段,我国大学课程建设过程中仍在存在诸多问题——对文本课程建设过度重视,从而导致整体课程的教学形态静态化与显性化,进而致使教育者缺乏对隐形课程与体验课程的认知。隐性课程对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上述情况来看,现阶段我国大学课程建设在实践环节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3]
(四)大学课程建设在整合理念中存在较大的偏差
自我国推出课程改革工作以来,诸多大学在课程改革中均存在对课程结构过分关注的问题,这种情况导致课程的实质内容结构被忽视。而大部分高校将对课程的整合理解为是对课程的简单叠加,这个问题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例如:我国要求现代大学提高对人文教育的重视,大学便在课程建设中加入人文课程;在信息时代的背景影响下,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理念的推出,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得到了热烈的响应。基于此,部分大学在展开课程建设时,会采取简单加入计算机基础、信息技术以及网页设计等拼盘式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机械性的课程改革法导致现代大学教育与信息技术之间存在的联系被分离。从根本上来说,在当代大学课程建设中所涉及的相关目标,比如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等,并不能依靠学习基本知识就能达成目标,而是要在学习基础课程的同时,加强信息技术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效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二、基于信息技术视野下的大学课程建设反思
(一)从根本上转变现有的大学课程建设理念
实现将课程建设理念朝着现代化理念的有效转变,是确保当代大学教育模式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在我国大学课程建设工作中,针对课程整合体与信息技术融合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现有的课程建设理念过于落后,而思想决定了行为,观念决定了教育行为。在受到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下,现代大学课程改革应将适应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核心目标,并在该基础上实现对其信息化素养的有效培养。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使其在潜移默化中能够获得自主学习的方式与技巧,进而实现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效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使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思想能够真正地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进而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目标。
(二)加强对大学教师自身素质的持续提高
根据对国外知名大学的课程整合资料的分析,要想确保大学课程得到有效整合,就必须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但同时也得提高对课外教学的重视程度,比如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模式中,不仅应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应该强调对课前、课后的应用与渗透,其中包括使用电子学习资源实现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由此,当代大学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更新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还应在最大限度上挖掘课程中隐藏的信息,并将其呈现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当教师实现对自身的有效完善时,便能增强课堂的吸引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进一步强化自身的课程意识,并定期参加信息能力培训活动,不断学习教学软件与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这对于提高当代大学专业教师的自身能力有着重大现实意义。[4]
(三)实现对大学课程建设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整合
目前,信息技术将学生作为认知工具,并通过结合相应的专业课程,帮助学生自主建立起知识意义认知系统,这不仅是当代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探索方向,同时也是大学课程建设与时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本质要求。在我国教育领域中,一直存在着学科课程和信息激素分裂与对立的问题,要实现对二者之间的有效整合,就不能将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展开教学或是辅佐学生进行学习的工具。通过将大学专业课程与时代信息技术的有效互动与整合,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合作关系,在构建教学共同体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以人为本”的新教学活动方式与新型大学课程建设。在大学专业课程教育中融入信息技术,可实现二者之间的借鉴与提升,这是一个双向吸收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能够有利于大学专业课程内容的教学,同时还能实现学习信息技术的长远目标。在整合信息技术与大学课程的过程中,应确保信息技术自身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在最大限度上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数字化内容全面整合,以此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转变。从大学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作用的角度上看,实现大学专业课程与时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整合,是确保当代学生自身信息素养能够得到有效培养的重要基础前提。而站在广义的角度上出发,课程教学也是信息分析、表达以及评判过程的主要表现,由此可见,培养信息素养不仅仅是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责,更是全体教师所共同肩负的重任。
(四)实现对大学课程评价机制的持续完善
要想实现大学课程与时代信息技术整合的高质量水准,就必须确保相关的考查评价工作能够引导并吸纳课程建设中的信息技术元素,同时还应在考查实际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实现对传统教学观念、目标以及学习方法的有效改变。通过借鉴国外大学在专业课程评价方面的经验,能够为我国高校完善课程评价机制工作的展开带来积极影响,务必确保课程评价机制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单纯“打分者”,而是将其贯彻到整个教学以及整合过程中。站在评价主体的角度上看,课程评价机制属于开放性系统,需要对教学各方面进行评估。而站在课程评价的角度上看,对基础学习技能以及陈述性知识的掌握则属于显性化的低层考查;对于学生自身学习潜能、提问与解决问题、知识迁移、价值观以及情感觀等方面的评价,则属于隐形化的高层评价;针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重点在于教师能否有效引导学生在适应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展开自主学习,并实现对问题的有效解决。[5]而要想明确教师是否具备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主要通过考查其能否熟练掌握并应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教学软件来实现对自己教学方法的有效支持。同时,还应考查教师是否能够自主开放相应的数字资源,以此评价其是否能够满足现代教学发展的实际需求。随着学习理论的建立,在基于信息技术的前提下,实现对大学课程的有效整合,并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能够有效引导并激励当代高校课程改革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当代大学必须加强对课程建设实践的深入研究分析,并将信息技术全面应用至课程建设环节中,以此实现对大学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
参考文献:
[1]董洁,王赫.基于新媒体背景的开放大学课程实践教学实现模式及效果研究[J].中国报业,2017(24):29-30.
[2]董玉瑛,方政,赵晶晶等.应用型大学课程标准化建设和柔性化指标叠加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30):102-105.
[3]朱莉,许浩,杨志刚等.泛在学习理论下两类教育课程共享性网络资源建设研究[J].继续教育,2017(4):41-44.
[4]李静,周秀清.开放大学当前课程设置体系的现状分析[J].前沿,2017(3):87-91.
[5]高建.开放大学课程资源建设中的教师信息化能力结构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2):124-125.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