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学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路径探索
2018-03-01焦玉萍
焦玉萍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
这是基于我国教育和道德现状经过审慎思考提出的。中学对于一个人来说,是立基树本的关键期,在此阶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陶冶高雅情操、铸就君子人格,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大有裨益。从个人层面讲,“仁者爱人”的大爱思想、“民胞物与”的家国情怀有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社会层面讲,可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从国家层面讲,培养青少年的传统文化观念,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创新,关乎中国文化强国的建设和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本文以鸡西实验中学为例,探讨在中学阶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一、队伍建设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由学校和家庭努力之。由于功利化的教育观在很多人心中根深蒂固,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初会不同程度遭到非议。教育者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传统文化素养的欠缺,也使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受到制约。建设好施教者队伍,把教师和家长全面纳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中来是有效实施国学教育的关键。
(一)做好顶层设计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谋篇布局
“教者,效也,上行之,下效之。”(《白虎通·三教》)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要组织好校园经典教育,教育的领导者必“先之劳之”,从研习《大学》《论语》等经典开始,确立“明德、致知、务本、日新”的人文核心理念,使校园教育体系德行光明,与日俱新、与时俱进。建设“智慧的领导文化”:以“四化”建设人文队伍,化修养为品德———明德、化知识为智慧———致知、化理念为行动———务本、化创新为制度———日新。以“不迁怒、不贰过,无伐善、无施劳”的国学教育理念开展工作。通过分享研习经典的心得,提升教育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素养。
(二)着力培养师资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地生根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只有教师的人文素养全面提升,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良好形象,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学校要着力建设“清高”的教师文化:“清”是清白、清醒、清正廉洁,“高”是高雅、高贵、高风亮节。“清白”的教師文化是不同流俗、固守德操的精神风范。鸡西实验中学的教师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师工作相结合,创作了《鸡西实验中学教师人文修养歌》。还采取“走出去”的方法,组织教师赴人文名校学习,如北京一零一中学、福州格致中学。采取“请进来”的方法,邀请孔子七十五世孙、儒学专家孔海钦赴学校讲学,师生、家长通过听取《国学思想与当代教育》《中华文明与齐家之道》《传统礼仪与现代文明》等专题讲座以实现对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想启蒙。成立鸡西文儒书院,系统开展国学教育师资的培养。借助“互联网+”,以微信群为平台创办《论语》一社、《论语》二社、《大学》、《道德经》、《弟子规》国学研习社。派副校长担任社长,通过微信群建立线上学习平台,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的学习机制。定期开展以交流研讨为目的的“文儒雅集”、国学知识竞赛以及太极拳、书法课等活动。
(三)构建书香家庭涵养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家风
学校教育如不能得到家庭的支持仍然不能形成全方位的教育氛围。把学生家长组织起来,成为课堂教育之外的学习者和教育者,才能更有效、更扎实地做好国学教育工作。互联网提供了组织可能,建立好互联网学习平台可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儒清音·公益国学诵读堂”成为鸡西实验中学师生、家长共同学习的线上平台,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学校要利用家长学校、家风讲堂、家长委员会、班级家长微信群等加强沟通,推广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方能赢得更多家长的认可。
二、课程建设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载体
课程建设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载体,如何开发好、设计好国学教育的课程,直接影响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水平。
(一)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设置上突出重点环节
课堂教学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为了避免“野蛮读经”,把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融入课程、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全面参与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文化入手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是重要选择。
举办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活动,是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明礼月”、“公民月”、“孝心月”、“情怀月”等活动把经典礼仪转化为实践行动。以“慎终追远”为主题,组织学生在清明节、国家公祭日去烈士陵园扫墓。在重阳节去敬老院慰问演出,在青年节和劳动节组织青年志愿者去社区义务劳动。这对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爱国情怀和敬老孝亲的思想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持续的活动才能把传统经典的阅读和日常学习生活结合起来,使经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把家庭纳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视野是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延伸。“共同读一本书、共同拟一条家训、共同参加一次户外活动、共同看一场电影、为家人做一顿饭”等,都是有效的活动。
第二,探索文化知识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
利用“《论语》研习班”微信群开展集体备课,提升全体教师的国学素养,将国学教育延伸至所有课堂。成立国学教研室,深入研发国学校本教材,组织好国学校本课的授课和教研。国学教师开设《论语导读》校本课,语文考试中加试10分礼仪文化及《论语》的内容,计入总分。定期安排国学专题讲座丰富课程内容。通过自主报名和考试选拔的方式成立“文儒班”,用初高中一贯制的方式学习“四书”,探索实现文化知识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
第三,开发具有传统文化精神的艺术体育项目。
开设书法第二课堂,美术课开设《历代名画鉴赏》选修课,音乐课开设《京剧赏析》选修课以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体育课全体修习太极拳,使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了解传统国术中的哲学思想。
通过打造环境课程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校园全覆盖,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可以陶冶师生情操、规范师生行为。“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学校层面、社会层面还是国家层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都离不开传播氛围的营造,只有置身其中才能潜移默化。”学校要将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以国故精神铺染校园文化底色,让优雅的环境充满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一是立足宣传阵地引导校园主流舆论。制作《中华传统礼仪读本》诵读音频,利用校园广播在早晨和中午循环播放。在课间操学生集合完毕后播放,学生齐声诵读,让经典礼仪入耳入心、指导言行。
创办“实验中学文儒书院”微信公众号,发布学员在研习经典时的心得及文儒书院活动的新闻。校园网站开辟“书香校园”和“文明之窗”等专栏,发布师生、家长学习经典的心得。
二是依托校园文化景观陶冶师生情操。学校集中建设了一系列景观文化。
门廊文化:学校门廊两侧墙壁上有四十余位中外先哲的肖像、生平简介和至理名言,代表了人类文明中最杰出的思想,仿佛先哲们的叮嘱就在耳畔。
雕塑文化:标志性建筑“大展宏图”似书卷,像风帆,如蓝图;叮咛学子书山跋涉,学海破浪,绘就人生的蓝图。正面的浮雕为至圣先师孔子行教像,旁边为《论语》中的经典章句。背面浮雕为鸡西实验中学校史,讓学生知晓母校的风雨历程。
格言文化:路灯的灯柱上是师生、家长创作的教育格言,春华秋实间,格言伴着学生与草木一同成长,这成长又多了几分性灵之美。
楹联文化:各楼前的对联既体现该楼功能,又激励学子奋发向上。如艺体楼前的对联:“书画韵体魄健他年俱进声名达四海,纤歌凝舞翩跹今日并肩德艺臻双馨。”
墙体文化:高中教学楼的墙壁上是一幅醒目的《杏坛传道》壁画,展现了孔子讲学的场景。各楼走廊墙壁上,也都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宣传板,内容涉及孝悌、忠信、学养、操守等。
书院文化:为给学校的经典教育提供一块施展的天地,创办了文儒书馆,集书画艺术、茶道、琴艺等古典文化元素于一体。
井盖文化:井盖上有美术特长生绘制的作品,内容涵盖中国传统的瓦当纹样、青铜器纹饰、山水画、剪纸等。
三、结语
在中学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关键在改善两个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要想同时改善就必须凝聚家校共育的合力。教师要先学深学透,改造自己的内心世界,形成独特的气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的教育要重视课程的吸引力,寓教于乐,让学生放下“文言文很难”的思想负担,从死板的研究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文言文语法现象的学习枷锁中解放出来,去体会文言文的逻辑、境界、文采。对家长的教育要发挥学生的作用,只要学生有提升了,家长一定会全力配合的。
国学教育在我国仍处在起步探索阶段,尚无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且面临着师资和教学资源匮乏、质疑声四起的阻碍,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不流于观念、浮于形式,首先要统一思想抓队伍建设,拓宽师资培训的渠道;其次要科学研究抓课程建设,以科研立项促进优质课程的研发;再次要以一套精准、完善、可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来抓好落实。在健全并理顺校内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的基础上,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激发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惟有上下同欲、家校配合,才能将最优质的传统文化课程带给学生,才能确保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鸡西市鸡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