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幸福德育理念,促进学生幸福成长
2018-03-01李新泽
李新泽
我国著名学者叶澜教授提出: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的事业。笔者认为,道德教育的本质功能在于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中小学道德教育要回归基础,必须回归人的生命本质,必须以关注人的生命成长为依托。也就是说,道德教育要为弘扬学生的生命本质、生命力量服务。我校积极进行校本德育探索,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和挖掘教育思想,践行“让每一名学生都成功”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德育实践模式,从关注每一名学生入手,不让一名学生掉队,对学生实施全员承包,尊重学生差异,关注其学业进步、品格塑造、心理健康、习惯养成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努力促成学生新的进步与提高。
一、在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习惯
人的行为水平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不自觉的行为,外界的要求可能不符合自己的需要,是自己不情愿的,这就需要一种外部力量强制实现。二是比较自觉的行为,它不需要外部力量提醒、监督或强制,但要自己做出一定的意志努力,进行自我强制约束。三是自动自觉的行为,这时人已把外部要求内化为自身的一种需要,形成了自己的思维行动方式,既不需要外部监督和强制,也不需要自己做出意志努力,而是自觉自愿地、自然地执行这种行为,这就是定型的行为——习惯。习惯是人们在后天长期形成的、稳定的和自动化的语言、思维和行为方式,是不容易改变的、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是一种自然的流露。习惯不同于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是人们在头脑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
习惯是一个人个性心理特征的主要标志。好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必将成为一种力量,使人受益终生。
二、在实践活动中树立理想信念
1、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坚固精神支柱的理论基础;
2、结合实际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三、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公民道德意识和行为
1、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从班级管理入手。积极引导、正确教育。
2、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要从培养基础道德入手。培养基础道德,是自我发展的关键。
3、指导学生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学会四个关心。
四、在实践活动中培育民族精神
1、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以愛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思想根基。千百年来,中华大地深情传诵岳飞“精忠报国”的动人故事,讴歌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子情怀,感慨于谦“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的壮志豪情……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毛泽东就曾自信地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邓小平深刻指出:“我们国家的每个人包括娃娃都要有爱国主义精神,有民族自尊心,这与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密切相联的!”正因为拥有这种民族精神,走出“十年动乱”阴影的中华民族很快凝聚了伟大的力量,海内外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一致,致力国家建设,反对民族分裂,拥护祖国统一,书写了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历程。
爱国主义最鲜明的主题就是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胡锦涛同志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不断开辟新征程、开创新未来的不竭精神动力。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面临着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汇集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战胜一切困难,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2、在实践活动中弘扬民族精神
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用他们的青春、智慧乃至生命诠释着不同历史时期民族精神的深刻含义。这些千百年来积累的民族精神不仅是民族告别落后,走向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而且是维护中华民族稳定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伟大的民族孕育着伟大的精神,而伟大的民族精神又必将成为民族发展的动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利津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