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下计算机类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2018-03-01刘小英
刘小英
摘要:为培养计算机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联合育人模式。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共建了实习实践基地,建立层次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企业双轮驱动,实施多维度培养内容,实现了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目标。通过面向应用进行教学与考核改革,创新实验室的打造及各类创新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学生服务创新驱动和经济发展能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 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3-0014-03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新建院校越来越多,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很多学校都尝试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合作模式上都做了大量研究与尝试,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及就业水平。[1-3]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服务地方,为培养地方经济建设所需的应用型人才,都在尝试开展教学改革、教学模式体系研究。例如榆林学院通过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形成“三级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4],集宁师范学院对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群实施实践教学体系重构、教学体系改革[5],阜阳师范学院构建了计算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6],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攀枝花学院计算机专业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法方面也进行了探索,得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在近五年的实施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就业率。
一、校企合作联合育人模式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攀枝花学院计算机专业以“重素质、实基础、明方向、强能力”为理念,以行业、产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岗位需求,科学合理人才培养定位,优化人才培养内容,加强专业特色建设,实施教学、考核等改革,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夯实专业基础,增强实践教学和工程训练,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在通用技术培养宽口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方向发展,提高学生自主与兴趣发展。
通过产教融合,与代表性IT企业合作,如中兴通讯、中软国际、攀钢集团、达内科技、华清远见、H3C等,了解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发展需求,结合专业实际,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产业、企业需求为导向,聘请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实施PTC(岗位、课程、能力)关联,进一步优化了课程体系和结构,软硬件课程相结合,优化了人才培养内容,确定工程应用能力要求,适应了行业发展需要,如图1所示。
校企联合,各自承担相应教育教学环节,形成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学校主要培养通识知识、专业基础、专业基础能力,企业主要培养工程能力与职业素养,通过企业合作课程、毕业设计等内容合作完成,形成“3+1”联合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通过过程-效果监控机制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内容、质量满足社会行业发展与企业岗位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如图3所示。
(二)教师到企业调研和培训,锻炼和培养实践应用和工程能力
学院通过选派教师到中软国际等企业学习和顶岗工作,获取工程技术经验,构建“双师型”队伍,师资队伍结构逐渐趋于合理,教师水平不断提升。与中软国际等企业建立教师定期挂职锻炼和顶岗工作机制,在考核和各类评优中,对有企业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优先考虑。另一方面,专业致力于改善教师知识结构,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在职学习、在岗进修、脱产进修,到国内外高校做访问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通过这些措施,使教师扩大视野,获得工程技术经验,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理论与实际联系更为紧密,讲授知识与企业生产需要贴近。
二、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建立了层次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到企业行业认知、实习、培训、毕业设计等,从校内、企業两个方面有效衔接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学生专业知识、实践动手、技术应用、工程能力、行业素质与规范等多方面系统性地逐步增强理解、训练和工程应用,努力提升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综合分析、科学设计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实际能力,如图4所示,学校、企业双轮驱动,实施多维度培养内容,实现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目标。
对于重要的专业课程,例如语言类课程C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应用性较强课程如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数据通信技术等均设计了课内实验及课程设计,各专业的方向课程设置了课程综合实训教学环节,结合专业方向和学生兴趣开展了专业竞赛等创新活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环节,形成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聘请了具有工程经理和经验的20余名企业兼职教师参与行业认知、课堂、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教育教学环节。每一学期聘请企业老总或软件开发人员给学生做专题讲座2~3次,让学生了解新知识、新技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部分实践应用性强的课程,采用校企联合教学的方式,聘请企业相应工程师或技术人员讲授,让学生深入理解,提高应用能力。例如:软件测试技术采取企业人员授课方式,软件工程及项目管理采取学院上基础部分,企业人员上应用开发部分的方式,部分专业的C语言课程设计由企业人员授课,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本科大四阶段,校企联合进行工程职业能力培养,学院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实训、实习。毕业设计阶段,大部分学生会继续在企业实习,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完成毕业设计。通过企业实习实战,学生提前熟悉了企业工作环境及社会需求,能够在学校学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学习,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工程素质,增强了工作适应力和行业竞争力,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了工程应用能力培养。
三、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面向应用进行教学与考核改革,突出学生实践与工程应用能力
(1)实施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改革。积极应用信息技术,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过程导向等教学方式,推进学生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使用真实任务、案例,以行业企业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内容。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到36%,每个专业增加了1~2门综合性设计性实践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物化,同时,引进企业相关内容进入教学内容。
(3)做与学结合。JAVA、ASP.NET、WEB 应用开发实训等部分实践应用类课程采用企业式培训方式,机房上课,随堂训练,讲练一体化,做与学结合,有利于知识吸收和提高实践能力,效果很好,深受学生欢迎。
(4)面向应用能力的考核。理论性很强的课程,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对于一些实践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通过闭卷考试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或者分组项目制考核,如JAVA、.NET等实训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实践应用和项目能力。相关实践应用类课程与企业合作实施学分置换,参与创新和科研获得成绩(果)实行学分置换。
(二)打造创新实验室,开展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培养,提升服务创新驱动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加大了对创新性实验的支持,每年都鼓励学生申报创新实验项目,并进行开题论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另外,实验室加强了开放力度,实施了定时开放和预约开放两种开放模式,为学生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及创新提供实践场地。
(1)学院大力开展创新教育与活动。学院新建3个创新实验室,组建11 个学生专业社团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根据专业方向和学生兴趣开展软件、网络、嵌入式、数学建模等多种专业竞赛,并参与教师科研和项目。参与学生达到40%,成绩一直位于学校前三。实行专业社团导师制,每个社团配备指导老师,开展专题学习研讨、专业竞赛、项目训练,平均每年10多名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
(2)计算机专业结合地方开展技术服务。学院为地方开展技术咨询和培训200多人次。参与了地方“智慧城市”“天网工程”、政府信息化规划等项目,完成了攀枝花市防灾减灾和危险源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城市综合基础信息数据库共享研究、攀枝花市“阳光康养”旅游综合信息服务移动平台研究、攀大高速公路门户系统建设、攀钢医院成本核算系统、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等项目,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专业的影响和知名度。
四、结语
攀枝花学院计算机专业在校企联合模式下,通过不断探索与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校企互动、深度合作的联合培养及运行机制,通过教学改革及各类创新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學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学生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就业率及其品质好,社会满意度高。这些证明,本专业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有较好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郭银章,曾建潮.校企合作共建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4(15):57-59.
[2]刘晓敏,张艳丽,李晶,等.校企深度合作的计算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8):194-195.
[3]桑潇.深化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新模式[J].中国轻工教育,2013(3):84-86.
[4]李红卫,封蕾,王伯槐,等.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3+1”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3):108-112.
[5]蔡红梅.计算机硬件课程群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3):220-222.
[6]王秀友,王戴木,王诗兵,等.计算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2(2):150-154.
责任编辑: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