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创作研究
2018-03-01孙小松
孙小松
摘 要:传统是肖斯塔科维奇创作音乐的基础,而他的创作风格融合了传统与现代音乐,音乐形式不拘一格。《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的结构独特,表现出阴沉而充满斗争性的内涵。本文从音乐创作的角度出发,从作品结构的套曲组织与曲式结构、和声的基础与扩展等方面,探讨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的创作手法,旨在为研究器乐演奏予以参考。
关键词:第一大提琴协奏曲 结构 主题 和声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是原苏联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独特的音乐思维造就肖斯塔科维奇鲜明的音乐性格,使其成为20世纪世界著名作曲家之一。肖斯塔科维奇对音乐的创作几乎涉猎全部的音乐体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作出个性化创新是其创作音乐的关键,注重音乐与大众的交流,善于借助音乐手段进行思想与情感的表达。《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07是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于1959年,整首乐曲包含阴沉与斗争的内涵,并未采用传统协奏曲的三乐章形式,是在传统协奏曲的结构上作出创新,将第二乐章的装饰乐段单独作为第三乐章,突显出乐曲曲式结构的新颖独特。肖斯塔科维奇为音乐作品爱憎分明且满怀激情,创作风格偏于现代潮流,是对真实生活的反映,音乐语言与风格的个性化突出,音乐创作不拘泥固定手法,所以他的作品备受青睐。
一、《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的结构分析
从协奏曲中各乐章的曲式结构与整体的套曲组织形式两方面,详细分析肖斯塔科维奇作品107《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的结构,了解乐曲结构的创作手法与技巧。
1.套曲组织
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第一大提琴協奏曲》并未采用传统协奏曲的三乐章形式,音乐风格自成一家。“快-慢-快”的三乐章是独奏协奏曲的传统套曲组织形式,而莫扎特是这种传统协奏曲组织形式的奠基人,随着主流音乐的发展,三乐章的独奏协奏曲经典创作手法逐渐受到作曲家们的青睐。作曲家们在传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依据自己在乐曲创作中的实际需要,对传统的乐曲组织形式作出创新,是20世纪作曲家创作的主流趋势。如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创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套曲组织形式,在传统规范上实现趋势结构与调性布局等各方面的突破与创新,形成个性鲜明的音乐作品。
《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07是肖斯塔科维奇所创作的一首经典协奏曲曲目,而从乐曲的套曲组织形式来看,《第一大提琴协奏曲》是采用四乐章的组织形式,其中第二乐章的装饰乐段被单独作为一个乐章,是在传统三乐章这种独奏协奏曲的基本组织形式上作出的创新,让协奏曲演奏中独奏乐器具有更加鲜明的角色,增强了独奏乐器演奏的音乐表现力。相较于传统的独奏协奏曲,《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中的华彩部分有所拉长并形成独立的乐章,是指第二乐章的装饰乐段,这也充分表现出协奏曲中独奏乐器的魅力与演奏技巧。
2.曲式结构
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07包括四个独立的乐章,而各乐章在曲式结构上有着明显区别,曲式结构的构成普遍遵循奏鸣、变奏、再现与循环等原则。
从《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中各乐章的曲式结构来看,整首乐曲中的第一乐章是运用快板的奏鸣曲式与bE大调的调性,具有较强的变现力且结构更加复杂。整个第一乐章分为呈示部与展开和再现三个部分,而乐章中的节拍是采用2/2拍。其中,第一乐章的呈示部包括主部与连接部和副部及结束部等四个部分:主部包括主题a及其重复,运用bE大调与G大调。副部是运用传统的奏鸣曲式手法,是以c小调为主调性,从主调的平行调c小调开始,向主题b与主题c发展,主题c以a小调的调性为中心。展开部包括三个部分,各部分的曲式结构差异明显,是以传统的快板方式展开,第一部分是一部曲式结构,是由呈示部主题材料a的动机与主题c发展而成;第二部分是单二部曲式结构,缩减了第一部分主题材料的旋律与时值,采用g小调的调性;第三部分呈示发展两次新的主题材料。与主部相比,整个展示部在节奏与速度上有所变化,以英国管奏出主部主题,并且在主题材料与调性上与主部形成强烈对比(见图1)。
第一乐章中的再现部是对呈示部的缩减再现,包括主部、副部与结束部。再现部是以主题旋律的假再现开始,主部是采用c小调的调性,是对主题材料a的一次发展,通过对主题a的转调模进性形成主题a1;副部再现主要是三次主题b与两次主题c的发展;在乐曲演奏中,与呈示部相比有所缩减;结束部是多次重复呈示部主部主题a的旋律材料,结构更大。
《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中的第二乐章包括引子、A段、B段、连接、A1段与结尾等部分,整体是运用不规则的复三部曲式结构,而第二乐章的节拍是采用3/4拍。从第二乐章中各部分的曲式来看,A段是运用单二部曲式结构与a小调的调性,主题a发展两次;而在转调模进过程中,主题b的一次发展是以bG大调为主调性。B段是由引子材料的发展而形成主题c的内容,采用f小调的调性;D部分是主题d与主题f和主题e等相互交叉,以D大调为主调性。连接部代表乐曲进入再现部分,主题a与主题b的发展次数有所缩减,以A大调为主调性,通过A段的缩减再现而形成再现部分的A1段。结尾部是从主调a小调的平行大调C大调向a小调过渡,规模相对较小。
《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中的第三乐章是华彩乐章,也是第二乐章的装饰乐段,与传统独奏协奏曲的曲式有着明显差异,充分展现出独奏大提琴的技巧。乐曲中的第三乐章包括两个阶段,各阶段的曲式结构不同。第一阶段包括三个小部分,主要是叙述阶段;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都是运用单二部曲式结构,连接部的设置有所区别,第一部分的连接部是放在主题a与主题b之间;而第二部分的连接部是放在主题c与主题c1之间;第三部分是起着连接过渡作用的一个长乐句。第三乐章的第二阶段是炫技性的华彩阶段,充分展现大提琴的演奏技巧。第二阶段包括三个部分,各部分在音符节奏上的差异明显,三个部分的节奏分别是三连音、每拍演奏四个音符的十六分音符与三十二分音符,逐渐将乐曲推向高潮。
《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中的第四乐章是运用回旋曲式结构,主题材料是格鲁亚民歌的曲调,而插部曲风是乡村风格的舞曲。第四乐章以九小节的引子开头,紧接主题a的两次发展,到第一插部B的两次主题b的发展。在乐曲演奏过程中,第四乐章的C部是对插部B材料的发展,通过发展A段的主题a而形成A1;插部D部是对主题d的两次发展,由十五小节的连接部向尾声过渡,以再次唤起主题旋律结束乐曲。整首乐曲呈现出符合传统音乐作品的曲式组合原则与功能逻辑
二、《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的和声技法分析
从和弦结构与功能性等和声基础、复合和弦与变化音和弦等个性化和声词汇等方面,分析《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的和声技法,掌握和声在协奏曲中的运用。
1.和声基础
和弦结构影响着和声风格的形成,体现出各类和弦在调性音乐中的运用。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第一大提琴协奏曲》是运用以三和弦与七和弦为基础的和弦结构,并且突破传统的古典和声体系的限制,大量运用原位大/小三和弦,以多种和弦的运用最终形成《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的和声框架。乐曲主要是以五音升高或降低半音的和声手法实现对传统三和弦与七和弦的应用,在传统和弦与现代和弦间起着中介作用,呈现出现代和声的调性与功能的复合特征,增强了乐曲中的音乐表现力与音响效果。
和声进行中的功能性也是协奏曲中的和声基础,反映出和声在乐曲中的功能与作用,影响着乐曲中和声技法的运用。《第一大提琴协奏曲》是将传统功能性为主的和声进行作为乐曲的和声基础,运用以“T-S-D-T”逻辑公式为主的和声进行,突出个性化的和声风格,和声逻辑与和声手法更加简洁,能够为听众带来新颖的音响效果。从功能性的和声进行方面对《第一大提琴协奏曲》进行分析,《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中第二乐章第109小节一直在低声部保持属功能和弦,而主题调性是在e小调基础上形成的主题f2调性,和声更加统一稳定,协奏曲中出现反功能进行。当协奏曲进行到第111小節第二拍时,在乐曲演奏过程中,将不和谐的和弦插入上方声部,上方调性与下方调性e小调对置,下方声部保持在属功能组和弦上的转换。升f小调的D和弦包括#do、#mi与#sol,而S7和弦包括si、re、#fa与la;在乐曲演奏中,从升f小调的D和弦向S7和弦进行,在和声上呈现出特殊的音响效果(见图2)。
在《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中第四乐章的演奏中,当第四乐章A段从主题a3向第53小节进行,为控制演奏的节奏速度,以降E大调为主调性;并在演奏时,从re与bla构成的不完全DvII和弦向bla与bmi构成的不完全S和弦进行,是对A部第54小节的演奏,向下一小节延续和弦音。在乐曲演奏过程中,协奏曲第四乐章C段出现两次反功能和弦进行,主要体现在C段的第103小节与第106小节。在演奏C段第103小节时,和弦手法是从D和弦向sii七和弦进行,并且在开头保证演奏的第一拍在弱位;在C段第106小节演奏中,和弦手法是从DvII和弦向S和弦进行(见图3)。
在《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中,肖斯塔科维奇运用了一些并非主流的和弦与和弦进行,呈现出特殊的音响效果。比如,协奏曲中第四乐章第二插部是将f小调作为主题d2的调性,;利用DvII和弦解决到同主音调F大调的TSv16和弦上,并使用了原位的DvII和弦等不常使用的传统和声,突出协奏曲中和声技法运用的独特性,音乐表现力得到增强。
2.个性化和声语汇
肖斯塔科维奇在《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中使用了大量的复合和弦与变化音和弦等个性化和声语汇,突破了传统和声功能体系的限制,形成了独特的和声风格。
《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中运用的复合和弦是以两个不同功能的三和弦或七和弦为基础,表现出不同功能和弦的功能性,增强了乐曲的表现力。协奏曲中第二乐章引子部分的旋律较为细腻,在协奏曲演奏过程中,开始两小节的上方声部整体向下方移动,织体线条向反方向收束,将a小调作为第5节的调性,下方声部向上方级进并呈现出八度关系。在演奏第9小节时将a小调的dvii和弦插入前两拍,在第7与8两个小节中插入同主音大调A大调中的DvII与DTIII等和弦。第9小节的上方声部与下方声部分别以re与fa和la三个音构成属功能S和弦以及延伸a小调的导音#g,在乐曲中形成复合和声。
《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中第四乐章的主题a从第10小节开始,乐曲调性频繁转换,而乐曲演奏过程中的转调模进主要是在g小调与f小调和降e小调等调性上进行。当第四乐章的演奏进行到19小节时,复合和弦是由g小调主和弦T与重复根音的属和弦D构成,运用降e小调的调性,上方声部采用re—la属和弦中的根音与五音,以降e小调D2和弦与g小调和弦t的连接在乐曲中起到过渡作用,下方声部采用sol-re主和弦中的根音与五音,增强协奏曲中和弦的主功能与属功能(见图4)。
肖斯塔科维奇在《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中使用了降五音的属三或属七等变化音和弦,展现出协奏曲中和声材料的个性化特征。比如,《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中第一乐章展开部的第一部分,将g小调作为第一乐句的调性,在乐曲演奏进行中,调性的转调模进在其重同名调升g小调间进行。在第一乐章演奏中,从第145小进入第146小节时,调性从升g小调的b3dvii6和弦向g小调进行,以五音la降低半音形成b5D和弦这一变化音和弦。当乐曲演奏进行到第147小节时,上方旋律声部以下方持续音的保持构成b5D9和弦,实现向升c小调的和弦过渡。
第一乐章展开部的第三部分是使用新材料e2,在这部分的演奏过程中,以C大调的调性开头,随着演奏的进行,半音浮动到重同名调升C大调的主和弦。第221小节插入C大调同中音调升c小调的D和弦,下方声部为#do音,上方声部保持re音,运用肖斯塔科维奇特色的减八度和声,和弦标记为b5d。在演奏进行中,以C大调fa音下行半音级进到升C大调属和弦五音#mi,进一步达到C大调主和弦三音mi,以便在乐曲演奏中实现低声部旋律的高度半音化。
结语
肖斯塔科维奇在《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的创作中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技法,在结构上并未沿用传统的三乐章形式,曲式频繁变化,如第一乐章的奏鸣曲式;和弦结构方面运用三和弦与七和弦等不常使用的传统和声,并在协奏曲中大量使用复合和弦与变化音和弦。协奏曲中运用非传统的套取组织形式,增强大提琴的炫技性,发挥出强烈的感染力,形成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对音乐创作者们而言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平力.20世纪初期的和声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2]李涵.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和声技法分析[D].天津音乐学院,2014.
[3]唐艳.论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的结构及其演奏[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1).
[4]石乐.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作品的特点[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 (3).
[5]杨正君.普罗科菲耶夫协奏曲创作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6]李提吉.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