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社会变迁中的河北梆子现状调查

2018-03-01杨青

艺术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河北梆子社会变迁

杨青

摘 要:河北梆子演变发展的两百年间,無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都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虽然也曾因特殊历史时期的缘故而一度衰落,但终究没有影响到河北梆子的广泛传播。就目前形势来看,专业院团和民间社团是河北梆子艺术形式赖以生存的重要载体。本文选取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新编的河北梆子历史剧《六世班禅》为本次主要调研对象,以民族音乐学社会变迁的视角,对现代社会下传统剧目如何改革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发展做了简要的分析阐述,力求为此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变迁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新编历史剧 《六世班禅》

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作为一个学术领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欧洲和美国以及亚洲一些国家发展的相当迅速。从50年代起他先后进入到美国、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和日本高等学校和专业音乐学院的课堂,成为与音乐史学、体系音乐学并重的学术专业。此外不少国家相继成立了民族音乐学或比较音乐学研究所、学会和音响档案馆、乐器博物馆等学术机构;出版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质量、内容较充实的专著,发表了大量的专题论文;采录了难以计数的珍贵的录音,并将其中一些最为典型的灌制成唱片,使世界各地的学者及对它们有兴趣的人能够很容易地了解到其他民族的音乐;不少学者在各种田野工作过程中还拍摄了几百部文献资料影片以及无数的录像;在一些城市有关机构还定期举办艺术节、出资邀请世界各地高水平的民族音乐演奏演唱家和团体到那里开音乐会,进行讲学活动,使这门学科的研究走出学者们的书斋和实验室,以活生生的艺术形式出现在广大公众的面前。

民族音乐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不同于诸如音乐美学这样思辨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它的理论还是方法都是民族音乐学家们从自身和前辈的大量田野工作和实验室研究中各自总结出来的。由于这门学科百余年来形成的传统以及它特殊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更多地注重活的音乐现象,而较少地与历史留存的文字材料打交道,所以现场工作就显得比其他学科在研究工作中居于更加突出和重要的地位,从而也就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现场工作方法与技巧。萨克斯在其《比较音乐学》一书中曾将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工作划分为现场工作与案头工作。现场工作又称为田野工作,指的是音乐资料的收集、在某个特定音乐文化环境中亲身体验的记述;案头工作则包括记谱、分析和结论的撰写,然而在今天这两项工作已难以在时间顺序上截然分开。

河北梆子作为北方流传极广的剧种之一,不乏专家学者的探讨和研究,但对于河北梆子现状的调查较为鲜见,由此激发了笔者探求河北梆子生存现状的热情。此外,在2010年“董维松教授八十华诞暨河北梆子学术研讨会”和第三届北京传统音乐节主题为“戏曲音乐流变与再创造”的研讨会上,不少专家学者均表现出对戏曲音乐发展前景的忧虑,他们的讨论也引发了我对于戏曲音乐的一些思考。如今多元文化的冲击、观众的流失、传承的断层、方言的遗失等因素,客观上加剧了戏曲音乐的衰落。面对如此境况,也成为了笔者想要探求地方剧种实际生存状态的内在动力

笔者于2013年7、8月间来到河北省河北梆子剧团进行了几次田野调查,由于时间有限,笔者仅通过现场拍摄、录音、访谈掌握了部分一手资料。

本文主要采用参与观察、访谈等方法,通过民族音乐学社会变迁的视角对于传统剧种河北梆子的革新历史剧《六世班禅》进行了分析,仅为对于传统剧种的传承发展做微小的启示。

一、石家庄市的兴起与文化遗产

石家庄市位于河北省中南部,素有“南北通衢,燕晋咽喉”之称,北临保定,南接邢台,西倚太行山,东与衡水为界。总面积1572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为10163788人。?譹?訛地处亚欧大陆东缘,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作为河北省省会的石家庄市最初是由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发展而来。石家庄村创建于明代初年,作为正定卫的军屯。大量卫所将士、军丁的迁入不仅弥补了当地人口不足的缺憾,起到抵御外侵的作用,而且他们积极参与农业生产、设施建设,客观上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一批村落得以诞生,石家庄村就是其中之一。至清康熙年间,卫所军屯制被废除,大部分将士在此地落户繁衍。据《获鹿县志》记载“石家庄,县东三十五里,街道六,庙宇六,井泉四。”?譺?訛20世纪初的石家庄还是一个隶属获鹿县管辖且面积不足0.1平方公里的村庄。这里的村民以农耕为主,享受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间生活。随着京汉、正太这两条铁路线在石家庄的交汇,打破了这里往昔的宁静,便捷的交通,商贸活动的日益频繁为这一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工商业、金融业随之迅猛发展,石家庄村也迈向了城市化的发展道路,摇身变成冀中南地区的经济中心。1925年石家庄村作为市级单位冠以“石门”之名。待到解放石家庄之时,这个以石家庄村为原点向外扩展壮大的城市再度更名为石家庄,用以纪念曾经让它发迹扬名的村庄。今日的石家庄俨然成为辖7区,11县及5个县级市的现代都市。

虽然新兴城市石家庄的形成历史尚短,但其所辖地区却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石家庄以及周围地区是中国早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区域内先后出现白佛口新石器文化遗址、正定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鹿泉市北胡庄村商代文化遗址、中山灵寿故城遗址等多处可令后人怀古凭吊的历史遗迹。幽幽燕赵,名胜古迹无处不在,无不凝集和传递着灿烂的历史文化信息。宗教方面,石家庄也是早期佛教流传圣地之一。如兴建于东汉的赵县柏林寺、以“临济喝”名传天下的临济寺、风格古朴别致的广惠寺、开元寺等名刹;再如以三教合一、造型优美、色彩和谐而闻名的毗卢寺壁画,集中国古代宗教壁画艺术之大成,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和历史价值。在人文荟萃的燕赵之地,曾诞生了南越王赵佗、西蜀名将赵云、唐代谏臣魏征、戏剧家白朴等一批历史名人。在传统技艺方面出现了常山战鼓、赵州扇鼓、晋州官伞舞、井陉拉花、高邑太平车、河北梆子、评剧、丝弦、辛集农民画、无极剪纸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种类。

石家庄凭借优厚的地理位置,从清代至今一直作为物资集散的中心地区,清代获鹿是沟通晋、陕、冀三省通衢的商贸要地,该地一直流传着“一京二卫三通州,比不上获鹿的旱码头”的俗语。而庙会恰恰是物资交流的极大补充,庙会不仅作为善男信女祭祀神灵的重要活动,同时也是人们购买日常日品,丰富业余生活的娱乐活动。“俗尚祈祷,崇信鬼神”?譻?訛是石家庄地区由来已久的礼俗传统,因而寺庙广布,庙会活动兴盛不衰。其中,尤以石家庄二月庙、七里湾庙最为著名。每逢庙会,搭台唱戏便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以省剧闻名的河北梆子在民俗活动中更是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并基于地方民俗文化的肥沃土壤绵延发展。

二、河北梆子的历史渊源

关于河北梆子的起源,学界普遍认为河北梆子脱胎于山陕梆子,形成于清道光年间。山陕梆子之所以能够在河北地区迅速传播与山陕艺人的演出活动密不可分。

秦腔最早在康熙三十年已传入北京地区,被人们称之为“乱弹”。因秦腔在康熙年间流传时间尚短,并未在京畿产生较大影响。至乾隆年间,情形与之前有所不同,秦腔日渐受到民间欢迎,昆曲却遭到冷落。伴随1799年著名秦腔艺人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的地位发生重要变化,在京城盛极一时。吴长元著《燕兰小谱》卷五中记载了当时的盛况“既而以《滚楼》一剧,名动京城,观者日至千余,六大班顿为之减色。”?譼?訛

在魏长生进京仅六年之际,清政府即颁布禁令,要求秦腔艺人改唱昆曲和弋阳,禁止演唱秦腔。清政府为什么要禁唱秦腔?至今学术界尚无定论。但禁令下达后,秦腔艺人迫于无奈只能改习京腔,有时也以唱京腔作为掩护,私下仍然演唱秦腔。无疑秦腔的禁唱迫使京、秦两腔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促进了京、秦艺人之间的交流和共生,由此也形成了京、秦艺人隶属一班兼习两腔的传统。

魏长生进京事件,只是秦腔在北京取得巨大影响的标志。而这一影响直接导致清政府禁唱秦腔,禁唱又使京、秦两腔出现共生局面,这才是河北梆子产生和形成的社会背景。虽然针对两腔共生本地化过程是否成为河北梆子产生的历史渊源这一问题,尚需进一步考证,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河北梆子形成的历史脉络。

清初,山陕梆子在燕赵地区迅速流传。与言词较为驯雅的京腔相比,秦腔的唱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唱腔委婉动听,因此拥有庞大的观众群体。秦腔艺人为了进一步迎合观众的欣赏口味,在演唱过程中运用河北音韵,唱词也采用地方惯用的语汇,贴近当地百姓,成为导致山陕梆子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观众群体和从艺群体的当地化,也成为诱发山陕梆子发生变化的另一个因素。到了道光年间,这种长期活动在河北的山陕梆子便逐渐成为早期的河北梆子。长期以来,随着山陕梆子在河北的传播,河北厚重的历史气息为其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艺人们将燕赵地区的方言声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融入其中,使山陕梆子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在唱腔、念白、脸谱、剧目等方面与山陕梆子日渐不同,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新剧种——河北梆子。

三、 河北梆子流派

自河北梆子这一曲种形成之时起,至后来逐渐兴盛,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三个较为重要的知名艺术流派,较早出现的是直隶老派、山陕派,这两大流派也统称为京梆子,而最后一个直隶新派是在前两大流派的基础之上产生的,这三个流派的先后兴起代表了河北梆子这一曲种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它们的不同特点也分别见证着河北梆子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

四、个案调查——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及河北梆子历史剧《六世班禅》

1.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概况

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于1959年在河北省省会石家庄成立,时至今日已经是旗下设立有百灵团、燕赵演艺公司、河北大戏院等八个实体部门的成熟剧院,且有完善的舞美、培训等剧院管理部门,戏曲艺术大师荀慧生、李桂春曾任该剧院第一任正、副院长。

在河北梆子剧院一路走来的近60年里,无数的艺术家为河北梆子这门戏曲艺术贡献出了自己的能量。不仅有戏剧梅花奖的获得者,还有各类创编与演出精英,今天的河北梆子剧院已经是拥有一支具有雄厚实力的兼具创编、演出人才的精英群体。

自河北梆子剧院成立以来,创作、演出的剧目和场次不计其数,时间的累积打磨出了多部经典代表作如《宝莲灯》、《哪吒》、《钟旭》、《挡马》等等,这些作品无论在艺术风格上,还是地域特色上,都显示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获得了如“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剧目奖”、“曹禺戏剧奖”等多项国家级的大奖,并赴世界各地包括日本、新加坡、法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进行巡回演出,收到了来自全球各界的赞扬与肯定。

河北梆子地方剧团:在河北省,保定、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都有自己的地方河北梆子剧团,并且都经营得有声有色。如衡水市梆子剧团自创的新编历史剧《布衣皇后》参加了省第二届戏剧节,获演出剧目二等奖 ;邢台市梆子剧团自编自演的历史故事剧《包公卖铡》在省第四、五届戏剧节连续获得优秀剧目一等奖等。同时這些地方剧团也都非常重视梆子艺术在民间的传播,定期组织下乡演出。

2.革新剧目——河北梆子历史剧《六世班禅》

河北梆子历史剧《六世班禅》由河北省著名戏剧家、编剧孙德民根据话剧《圣旅》改编,著名戏剧导演、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曹其敬执导。

《六世班禅》的剧情梗概主要是讲述了僧侣领袖六世班禅为了民族大业的统一与稳定,带领着三千僧侣一路向东,途中克服重重困难、历经艰险磨难最终到达避暑山庄得见真龙天子乾隆皇帝,维护了民族的统一与安定,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将全剧的精神传递得以升华最后在高潮中结束。国家一级演员邱瑞德在剧中饰演六世班禅,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刘凤岭饰演乾隆皇帝。

笔者于2013年7月到8月间,来到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正值河北梆子剧团对这部新编历史剧进行排练,笔者跟随整个剧组进行了为期多天的观摩和采访。

通过采访得知,在现代社会人们审美的不断改变下,河北梆子这样的老剧种也在通过改变力求“老树”开出“新花”,“老剧目”能够结出丰硕的“新果实”。

那么为什么在众多剧目中选择六世班禅的故事进行艺术加工,一是这个故事在河北梆子的舞台上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很多票友、观众对这个故事耳熟能详;二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孙德民任编剧、承德话剧团演出的同主题话剧《班禅东行》曾经获得了圈内圈外的一致好评引起轰动;三是1997年在《班禅东行》的基础上,承德话剧团又进行二次创编的《圣旅》,再一次赢得了观众,赢得了舞台;最后就是这个故事主题的本身具有积极的、爱国教育意义,能够通过这部作品的演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感染观众维护祖国安定统一的爱国情怀。因此综合以上这些方面河北梆子剧院选择了这个故事主线进行创编。

在改编过程中,整部作品在各个方面都大胆创新,对于传统河北梆子表演形式进行了彻头彻尾的改头换面。令人眼前一亮,整个剧目焕然一新,盡量靠近现代人的审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舞台布景方面,《六世班禅》改变了传统的舞台背景,使用了200多平方米的LED屏幕,在音效和特效使用方面也使用高科技手段配合剧情发展,使得整个剧目的演出随时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各种舞美灯光让观众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身临其境、应接不暇,也因此给了河北梆子这个古老的戏曲曲种第二春,赢得了许多年轻人的喜爱和兴趣,让他们不再对戏曲艺术不解甚至是反感,而是能够看得懂、喜欢看。

其次,在传统的河北梆子唱腔中,《六世班禅》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审美,恰如其分的穿插入了大型歌舞,增强了这部剧的观赏性,渲染了剧情的情绪。这种大型歌舞的加入,对于原本传统剧目是绝对新颖的。

第三,在曲调的创作方面,《六世班禅》首次引入了主题歌的创作理念,主题本来是西方音乐的创作发展手法,但在传统剧目河北梆子的演唱中,主题歌自始至终贯穿,共出现6次,使得这部作品在主题的体现和连贯性上有了一个完整的布局,也使得主题歌的旋律深入人心。

第四,在这部历史剧中,还加入了合唱的演唱形式。在河北梆子传统的剧目中,基本没有整段合唱的部分,但在《六世班禅》中,由于剧情的需要,有许多表现人民群众的情节,加入了许多众人合唱的情节,或为情节祈福或单纯抒情,完美的增强了情感的渲染,正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中加入合唱,《六世班禅》这部作品中合唱的加入也成为该剧的一大亮点。

结语

一门艺术品种的延续与兴盛,需要经过民间土壤的滋养、人文思想的倾注、乃至地域性厚重文化的积累,方可成就辉煌。河北梆子以丰富的艺术内涵,被河北人民亲切誉为家乡戏,在城市与乡村两种不同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功能特征。

沿袭千年传统,祭祀、仪礼等礼俗活动已渗透于乡土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以主文化的角色深深扎根于当地村民的观念意识中,唱戏过庙作为娱神、娱人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仪式和娱乐的双重功能属性,乡间庙会已然演变为集祭祀、娱乐、集贸多位一体的民俗活动。

在多元文化不断交锋的城市文化生态中,河北梆子作为传统音乐的代表,虽然以亚文化的姿态出现,但有一批热衷于河北梆子的固定观众,给予传统音乐以最大支持。

但传统剧种要想在现代文化生活中更好的存活下来,革新,绝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而这部河北梆子历史剧《六世班禅》无论从舞台服装布景到演唱形式,都加入了许多现代元素,使得这样传统的题材有了新颖的表现形式,能够深入更多大众的心中,而不只是维持少数越来越少的戏迷票友。只有有了更多的观众,传统剧目才能更好地流传保持下去,并随着社会的发展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注释:

参照《河北省石家庄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俞锡纲《获鹿县志》清光绪7年(1881),刻本,卷二,第19页.

俞锡纲.《获鹿县志》清光绪7年(1881),刻本,卷二,第59页.

吴长元,《燕兰小谱》卷5,明文书局,1985年刊.

参考文献:

[1]俞锡纲.《获鹿县志》,清光绪7年(1881),刻本.

[2]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河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河北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3.

[3]吕亦非,等.河北梆子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4]邵锡铭.河北梆子音乐[M].河北省戏曲研究室(非正式出版物).

[5]于会泳.腔词关系研究[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6]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音乐文化2009[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7]汤亚汀.城市音乐景观.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8]傅谨.戏班[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河北梆子社会变迁
当前社会背景下河北梆子艺术发展困境分析
论明清时期贵州的建省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社会变迁语境下的近代报纸业态发展分析华
河北梆子演唱的技法浅谈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河北梆子艺术创新之路之我见
论农村家族的现代转型
河北梆子剧种介绍
河北梆子唱腔、唱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