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记者应具备的新技能
2018-03-01卢静
卢静
【摘 要】现如今,掏出智能手机,就可以记录最具现场感的新闻,发条微博、朋友圈,就能让事件迅速传播。融媒体时代下,通信设备的更新、新闻传播平台的多样化发展,都给传统电视记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顺应融媒体的要求,做一名合格的电视民生新闻记者,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一些新技能。
【关键词】融媒体;传统电视记者;挑战;新技能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随着融媒体的兴起和发展,传播模式正在趋向多元化,这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空间,同样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挤压与挑战。
一、电视民生新闻记者面临的挑战
(一)寻找新闻线索的挑战
《第一时间》是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的大型直播民生新闻资讯栏目,从2003年7月28日开播至今,以时效性强、信息量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努力方向,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加强舆论监督,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在当地收视率一直稳居第一。
14年来,栏目共接到约166万通热线电话,据不完全统计,栏目常规报道的新闻线索,过去至少有七成都是来自热线电话,尤其是省内地区的一些突发事件,比如火灾、交通事故、案件等,往往现场群众在报警的同时,都会拨打《第一时间》栏目热线。热心群众提供的线索,保证了栏目记者能够及时赶到,并把第一现场完整地记录下来。
然而,即便如此,一档栏目的热心观众,也不可能覆盖全省每一个地市县区,不可能亲临每一个新闻现场,也不可能人人都会主动拨打栏目热线。那么,很多新闻事件或者选题,就很难被栏目记者知晓,但是,这样的新闻往往会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网络新媒体,迅速传播。在此情况下,如果记者仍然是坐等新闻热线,就会错过很多已经发生乃至是正在发生的新闻。比如《第一时间》曾经报道过六安市一名年轻母亲坠楼不幸身亡的新闻,事发之后,并没有人拨打栏目热线,而是现场围观者把坠楼事件的视频发到了朋友圈和微信群,记者看到之后,根据网络信息去现场核实并采访,最终完成了报道。
(二)时效性的挑战
时效性是衡量新闻价值的一个决定性标尺。在媒体高度发达、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人们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更高。《第一时间》栏目的播出时间是每天18点20分,为了确保当日新闻当天播出,栏目一直对记者有着严格的要求,对于合肥市之外的重大选题,一直都是携带移动非线性编辑系统,在当地直接采写回传。
然而,一个栏目所配备的移动非编系统数量毕竟有限,不可能每一路记者都携带。有时候,掌握新闻线索再安排记者赶去现场采访的时间已经很迟,根本容不得记者正常采访并编辑画面回传,这时,栏目会通过4G连线的方式,在节目中直播,或者记者直接用手机拍摄新闻画面回传,由后方编辑再播出。
《第一时间》因为有固定的播出时段,吸引了很多已经养成收视习惯的忠实观众,为栏目的高收视率持久续航。但是,面对传统媒体的竞争以及新媒体的冲击,如果还是墨守成规,将当天下午甚至上午发生的新闻,一直留到傍晚才播出,那么,在此之前,新媒体、网络甚至其他同类民生新闻栏目,都已经多次报道。所以,为了打破传统电视新闻播出时间的限制,栏目先后开通了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每当遇到重大新闻事件,栏目便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提前将最新进展发布出来。比如,8月17日上午,巢湖发生一起交通事故,造成两死七伤,当天中午栏目官方微博就已经将事故情况做了图文报道,并预告给观众,让他们注意收看当晚的电视新闻,这样便弥补了固定时段播出的不足。
(三)拍摄设备的挑战
传统电视新闻的采编,通常都是一个采访记者和一个摄像记者同时搭档,而采用的录像设备都是广播级的摄像机。但是,这样的设备常常受到拍摄的限制,比如,不是任何场合都允许扛起摄像机就进行拍摄。而且受到存储介质的限制,摄像机拍摄的素材必须通过上载编辑之后,才能成为一条电视新闻进行播出。而不少自媒体通过手机或者相机,拍摄画面之后,即可抢先对外发布内容。为了应对挑战,传统电视民生新闻记者,同样可以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在现场完成采访和拍摄,然后通过手机网络传输给后方编辑。比如在遇到暴雨天气,广播摄像机不便室外作业的时候,记者就用手机拍摄现场雨情。不过,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是,比技术手段更重要的还是内容,自媒体时代,UGC(用户生产内容)盛行,导致信息过载、内容芜杂,更反衬出PGC(专业生产内容)的金贵和稀缺。[1]
(四)编辑的挑战
众所周知,传统电视新闻节目,都是由正文配音和現场同期声以及采访同期声组成。而随着新媒体的推广,很多网络上的短新闻视频,早已不再需要采访同期声,甚至没有正文解说,只是运用新闻事件本身的现场视频,加上一段文字做注解,并配以合适的音乐、音效以及特技,就成为了一条既博人眼球,又赚取点击量的新闻短视频。而这些现场视频,往往来自事件的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网络编辑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处理,就可以迅速进行传播。
而对于传统电视新闻,拍摄和采访是不可缺少的,有时候为了找到采访对象接受采访,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到后期编辑环节,不论是写稿还是编辑,都需要耗费相应的时间,只有按部就班完成之后,才能制作好新闻稿件,相比新闻短视频,制作周期就会长很多。
二、电视民生新闻记者应具备的新技能
(一)为我所用
新闻行业有句老话说“脚板底下出新闻”,电视民生新闻也不例外。记者必须深入一线,沉入基层,才能从现场捕捉到最真实的新闻人物和事件细节,做出有感染力的电视新闻。网络上的海量信息鱼龙混杂,所以,仍然需要电视民生新闻记者根据线索,努力在现实中探寻事件的真相,用心挖掘新闻内涵,只有这样,才能让栏目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独占鳌头。endprint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人人都有麦克风,很多自媒体涌现。这时,记者就要灵活机动,熟练掌握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沟通技巧,善于通过各种平台与爆料人、当事人沟通,比如通过微博、微信群以及朋友圈的留言,准确锁定事发地点,迅速前往采访。同时,要整合利用新媒体上已经在传播的一手视频图片资料,弥补第一现场缺失的不足,努力将新闻事件完整全面地展现给电视观众。
(二)打破常規
传统电视新闻栏目都有固定的播出时间,这让记者养成了按时成片的习惯,但是,进入融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栏目也开办了自己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甚至是新闻客户端,这样就可以让最新最热的新闻实时上线,无需等到电视节目的播出。所以,记者应打破常规,提前发稿,从有节点发稿转变为全天候发稿。
融媒体时代对传统电视记者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记者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同时,民生新闻栏目也要重视和加强记者创新意识的培养,为记者创新理念、创新工作、创新技术提供有利条件。
(三)一专多能
作为融媒体环境下的全媒体记者,首先要有思维模式上的“破”,其次要有采编技能上的“全”。融媒体状态下的电视民生新闻记者还必须一专多能,单独的文字、采访、摄像岗位的分工界限将越来越模糊,记者要成为胜任写作、采访、摄影、摄像,制作音频、视频,玩转网络、发送微博和微信等的多面手。
融媒体时代对记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于记者来说,必须高度重视,要有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要有一种本领恐慌意识,不再满足于只做好某一工种,要加强学习,深入研究,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此外,我们在关注融合新闻报道技巧的同时,务必牢记真实报道原则,形式永远只能为内容服务,技巧只有在新闻真实的前提下才有正面的价值和意义。[2]
结语
传统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在融媒体时代下,既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又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样,对于栏目记者来说,摆在面前的既是机遇,又是考验。当然,融媒体发展最终还要面临受众的考验,快速、准确只是在新闻碎片化趋势下的基本需求,要使新闻更耐看、更受欢迎,发挥融媒体的优势,加强多媒体整合传播策划能力,运用新技术、大数据及多种传播手段,与受众开展互动交流,需要记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注释:
[1]武斌.融媒体背景下的新闻采访[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2]刘冰.融合新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
责编:周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