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18-03-01刘同艳任清霞吕朝霞李书坛
刘同艳,任清霞,吕朝霞,李书坛
(河南省济源市人民医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尿储留在骨科脊髓损伤患者人群中相对常见,患者往往在脊髓损伤后伴随不同程度的排尿反射消失、膀胱平滑肌麻痹或括约肌功能性缺失而失去自主排尿功能[1]。据相关临床实验结果,尿储留所引发的尿路功能感染及其他方面的肾功能缺失极大提升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质量乃至安全。基于此,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5例颈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间歇导尿措施的临床效果进行总结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骨科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5例典型颈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30~56岁,平均年龄(43.0±3.0)岁。所有患者均未伴随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所有患者提供无菌间歇导尿、膀胱功能恢复性训练。间歇导尿自患者颈髓损伤的1~2周将尿管拔出后开始,为了消除患者紧张恐慌心理,在间歇导尿之前便为患者详细介绍相关操作目的、操作方法,以建立起患者信任度,从而提升治疗配合度[2]。在获得患者认可后,由医护人员为其针对性制定出饮水计划并人手发放一份饮水计划表,本次临床实验中5例患者摄入量在1850~2000 mL,分早、中、晚依次减量服用,摄入量包括所有流质,如水、果汁、汤等。患者禁饮用对于排尿不利的饮品,尽可能避开容易影响患者休息的时段饮用饮品,且由医生根据患者排汗、进饮流量多少而作适当调节。间歇导尿前,由责任护士采取不同方法开展膀胱功能性训练,如膀胱反射训练,即通过刺激扳吉电点,促进膀胱反射性收缩;沿脐部深按压并滚动推至耻骨方向进行拳式按摩,以促进排尿[3-4]。当患者出现反射性排尿后,鉴于绝大多数无法将尿液排净,因此要持续做几次间歇导尿,具体次数要根据患者排尿情况而定。对于患者每次间歇导尿过程,要建立起明确、详细的记录档案,其中涉及患者每日每次饮水量、时间、间歇导尿时长及具体时间等,以用作临床疗效观察分析。
1.3 观察指标
从患者是否能够自主排尿,以及自主排尿所需时间、膀胱容量、泌尿系统感染率情况进行观察与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选取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5例患者中,4例经间歇导尿措施能够自行开展排尿,恢复自主排尿平均时间为(14.50±2.50)天,残余尿量平均值为(43.57±12.68)mL,膀胱平均容量为(398.85±47.70)mL,泌尿系统感染率为0%;另外1例男性患者通过造膀胱瘘而实现排尿。见表1。
表1 4例经间歇导尿措施可自行排尿的颈髓损伤患者的恢复情况
3 讨 论
在本文中,笔者选取我院骨科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5例(2例女,3例男)典型颈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间歇导尿措施以促进排尿,在2个月后,对于患者是否能够自主排尿,以及自主排尿所需时间、膀胱容量、泌尿系统感染率情况的相关数据开展收集与分析,对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展开分析[5]。结果显示,本次5例患者中,4例(2例女,2例男)在接受刺激扳击点间歇导尿措施的治疗下能够自行开展排尿,另外1例男性患者通过造膀胱瘘而实现排尿。4例成功自行排尿患者恢复自主排尿平均时间为(14.50±2.50)d,残余尿量平均值为(43.57±12.68)mL,膀胱平均容量为(398.85±47.70)mL,泌尿系统感染率为0%。
综上所述,间歇导尿措施在改善患者脊髓损伤患者膀胱自主排尿功能方面具有高度的应用价值,有助于促进患者膀胱容量接近正常值,推动患者膀胱功能性恢复过程,并同时控制残余尿量,降低尿路系统感染率。该方法安全系数较高,操作便捷、可靠,经济实用,治疗费用为患者群体可接受,故极具研究及应用价值[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