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腕部离断伤再植成功1例

2018-02-28韩伟等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30期
关键词:术后康复

韩伟等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30.24

摘要 断肢再植技术目前已经相对成熟。手术后尽可能多地恢复肢体的感觉及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和生产的能力,才是断肢再植成功的最佳判断标准。分析本院开展的1例双腕离断再植手术,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及术后康复锻炼,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良好。

关键词 离断伤;断肢再植;术后康复

双腕同时离断再植在临床上并不常见,但治疗技术已经成熟。我院近期成功完成1例双腕离断患者,经过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病历资料

患者,女,26岁,刀砍伤致双手腕完全离断3 h入院,见图1~3。查体:左手自腕掌关节处完全斜形离断,断端创面整齐,远端肢体完整;右手自桡腕关节处完全离断,断端创缘不齐,远端肢体完整,右前臂远端背侧见多处横形皮肤撕裂,创缘不齐,伤口内见肌腱多处断裂,无完整解剖结构,桡骨远端及近排腕骨碎裂。x线示:①左手自腕掌关节以远缺损;②右手自腕部以远缺损,右腕骨及尺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治疗: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手术分两组同时进行。双侧臂丛麻醉满意后,双上臂上段环扎充气止血带。双手同时彻底清创,切开左、右腕管,分别找到左右手尺、桡动脉及伴行静脉,尺、桡神经及正中神经;分别找到拇、示、中、环、小指屈深肌腱。切除屈指浅肌腱,去除右尺桡骨远端及近排碎裂腕骨。予以左侧腕骨骨折对位,维持腕关节在背伸25°~30°,拇對掌位,克氏针五枚交叉贯穿固定。予以右侧桡骨远端与远排腕骨融合固定,同时维持腕关节在背伸25°~30°,拇对掌位,克氏针4枚交叉贯穿固定(图4)。3-0肌腱缝线改良Kcsllcrs法缝合拇长屈指肌腱,2—5指屈指深肌腱,精确吻合两侧尺桡动脉及伴行静脉,外膜吻合两侧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手背支。3-0肌腱线缝合尺桡侧腕屈肌腱,掌侧伤口拉拢缝合,放松止血带通血,见双手血液循环良好。再将手转至背侧,3-0肌腱线分别缝合对应肌腱,分别精确吻合双侧头静脉及两根背侧皮下静脉,背侧伤口拉拢缝合(图5)。

疗效:手术历时6 h余,术后两侧肢体顺利成活。术后4 d开始早期行手指被动活动,逐步进行系统的康复锻炼。术后7个月随访,外形满意,手内在肌轻度萎缩,双手各指屈伸、握捏、对掌活动较好,左腕关节活动度及前臂旋转活动较好。双手感觉恢复良好。

讨论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现在断肢(指)再植的成活率都很高。但指体的成活并不意味着手术完全成功,尽可能多地恢复肢体的感觉及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和生产的能力,才是断肢再植成功的意义所在。为缩短手术时间,减少离断肢体温缺血时间,手术必须争分夺秒,同时也要求手术医生具备熟练的显微修复技术。快速及精细的清创后,对合骨折断端,予以简单、牢固的克氏针交叉内固定。为避免术后肌腱粘连,掌侧高位切断屈指浅肌腱,采用改良Kissler缝合法缝合断裂肌腱,肌腱断端予以包裹泰绫减少肌腱粘连,显微镜下清创血管、神经,修剪外膜及清除血管内血凝块,剪除挫裂损伤血管,避免为保持血管长度而姑息了损伤的血管,否则容易形成血栓。无张力下吻合断裂血管,如血管缺损,果断决定移植自体血管。血管动静脉比应>1:2,尽可能多地吻合背侧静脉,同时结扎及电凝创面内无关活动性出血点。显微镜下无创修剪所有神经断端,精准地对合外膜并无创缝合,有利于患肢功能恢复。术后常规“三抗+保暖”等对症治疗,保持病房清静及禁烟。术后康复治疗尤为重要,早期康复理疗师指导的康复锻炼,功能恢复程度明显好于没有康复锻炼的。术后4 d开始手指被动活动,术后1周即开始主动屈伸训练,同时配合红外线、超短波、微波等治疗。本例患者术后未出现血管危象及肌腱粘连。术后7个月随访,患肢外形满意,手内在肌轻度萎缩,双手各指屈伸、握捏、对掌活动较好,左腕关节活动度及前臂旋转活动较好,右前臂旋转功能较好,双手感觉恢复良好。

总之,断腕再植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恢复手部功能及外观,显微外科技术水平及术后康复锻炼尤为重要。endprint

猜你喜欢

术后康复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腹腔镜治疗卵巢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心理干预护理对直肠癌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围术期全期护理对肛肠外科患者术后康复及自护能力的影响观察
标准化护理在股骨颈干加压锁定钢板治疗老年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效果观察
心理干预护理对直肠癌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分析
剖宫产产妇术后应用护理干预的康复效果观察
心理护理及人文关怀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