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肩膀守护生命

2018-02-28潇棋

北京广播电视报 2017年36期
关键词:老街坊楼道王老师

潇棋

“老街坊”是一大批活跃在石景山基层社区的党员干部、志愿者、热心人,他们以“老街坊”的身份,办好了急事、办成了难事、解决了揪心事,在居民之间架起了“心桥”。

“老街坊”是一个充满社会正能量的文化符号,透露出的是浓浓的人情味,折射出的是邻里之间的互助亲情。

“老街坊”是石景山区社会治理的一个闪亮名片,一个战略品牌。

“小王,你们能来一下吗?我老伴不舒服,得赶紧去趟医院。”

2016年1月的一天中午,八角街道公园北社区居委会主任王霏突然接到古城路56栋楼3门3层王老师的紧急求助电话。王霏立刻放下碗筷,边往外走边打电话。不到5分钟,社区副书记张秀芳、废品回收站杨宽涛、协管员张京革等三五个人就集合到了居委会,拿上担架等工具赶往王老师家。

几个人到了王老师家门口儿,正赶上王老师的老伴吴志超大爷并发症发作,情况十分紧急。四个人迅速摆放好担架,各自一边,准备就绪,俩人把老人抱出屋,随后担架被稳稳地抬起,在狭窄的楼道里,高低变换、腾转挪移,不到5分钟,就将老人抬到了楼下,120急救车早就等候在楼门口,赶紧把老人送到了医院。

像这样的情况,公园北社区的居民已经很熟悉;担架队的事儿,在社区也几乎是家喻户晓。

八角街道公园北社区的担架队,是一个老街坊帮助老街坊的小队。这支小队成立11年里,累计救助老人260多人次。当社区老人突发急病或不方便下楼时,只要一个电话,队员们随叫随到,把老人从楼上抬到楼下。队员中有社区工作人员、地下室管理员,还有废品回收员,他们24小时随时待命,用体力和爱心守护着社区老人们的生命,延续着老街坊之间的情谊。

成立源于居民的求助

2006年5月的一天,社区一位80多岁的老人突感不适,急着上医院。眼看着救护车就在楼下,老人60多岁的女儿和两名医务人员却没办法将老人抬下楼。女儿哭着给社区打电话求助,社区干部虽然及时赶到了,但是都是女同志,也由于经验不足,在狭窄的楼道里,足足折腾了十几分钟,才磕磕绊绊将老人抬上救护车。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我。社区一共19栋楼,都是上个世纪80年代建的,楼道狭窄,还没有电梯。这里的住户三分之一是60岁以上的老人,其中空巢独居老人又占了三成。”八角街道公园北社区书记张玉新告诉记者,“楼房不像平房,有个事情喊一嗓子邻居就出来了,楼房许多邻居是对门也不熟悉,小区老人多突发事情也多,从这个角度考虑,2006年年底成立了120担架队。”张玉新回忆说,“居委会的同志们开始寻找并发动周围的男同志。很快,一支由社区干部和热心居民组成的‘120爱心应急担架队成立了。”

之后,居委会向社区居民公布了一部专门的担架热线电话,队员们开始随时待命,为社区居民提供无偿的担架服务。慢慢地,居民几乎无人不知,社区的居民感觉到有了主心骨。

100多个台阶步步惊心

没电梯、樓梯窄、杂物多,老楼梯高矮不一样,楼梯间距窄,老楼还进行了抗震加固,钢筋全部在楼道里面,即使普通人上下楼也要小心,更何况是抬着病人的担架队。

在抬着病人下楼时,走在前面的人需要倒着走,而且还要奋力将担架往高抬,后面的人则弯腰将担架稍微低一些,时刻保持担架平稳。没几个台阶,就会累够呛。尤其是抬五六层的病人,将近100多个台阶,更费劲。”每下一个台阶,每过一个楼道的拐弯,都需要担架队的人员配合好,不能有丝毫的闪失。

每次抬担架,张玉新的心都是揪在一起,“要是担架队的人不小心摔倒了怎么办?本来是做好事,要是抬担架时,不小心把病人摔下来怎么办?”张玉新告诉记者,“只有安全抬下来心里才松一口气。

楼道太挤,每次抬完,队员们衣服蹭的全是灰。不仅如此,担架队的人员也存在安全隐患,磕到碰到的事情时有发生。

为了安全,居委会社区为担架队的人员办了保险,经常邀请石景山区中医院去给担架队员进行培训和介绍,队员们经常定期集合到一起,切磋搬运技巧,并邀请专业的老师讲解心肺复苏、扭伤护理等方面的急救知识。

有时候,用担架还不行,此时就要学会变通。社区有一位残疾的离退休干部,住在六层。有一次他大便便血,家属赶紧给担架队打电话。担架队赶紧抬着担架过来,但老人体重有200多斤,担架队员在楼道很难保持平衡。怎么办呢?王霏说:“最后担架队是用凳子,轮流着把他抬了下来。”后来老爷子出院了,一家人专门来看望担架队,“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多亏有你们,救了我们一命。”

11年的坚持老街坊的需要

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坚持。“居民真的需要担架队”,张玉新真诚地说,“担架队成立后,居民很认可,对社区的精神面貌产生了不小的作用。”

那位吴志超大爷身体欠佳,有心脏病、肺气肿、骨结核等病症,长期卧病在床,经常要去医院检查开药,女儿不住在身边,老伴王老师又做过开颅手术,身体也比较孱弱。他们经常给120打电话,每年要定期去好几次医院,120只有一个护士一个大夫,司机看车,吴志超的个头还大,仅靠120真的抬不下来。王老师因为身体不好,老伴又经常生病,最初特别不配合社区的工作,一和她说事,总是很烦躁的感觉。张玉新就和她说,“有事找社区,我们帮你”。

后来,王老师开始提前和担架队约好,吴志超大爷何时去医院,何时从医院回来,担架队就提前准备好,用担架把他抬下来或抬上去。

人心换人心。从此之后,王老师对社区居委会的抵触情绪没有了——“以后有事您说话,我们能帮忙就帮忙。”

担架队就像一个纽带,把老街坊邻里之间的关系一下子拉近了,居民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居民还是外来人口,比以前的关系要亲切得多。

看到在抬担架,许多居民就会主动过来伸手帮一把。社区里房管所的小伙子见到张玉新他们就说:“书记,有需要的找我们,我们帮忙。”

在公园北社区担架队的启发和影响下,如今,八角街道一共有三个担架队。而担架队老街坊帮老街坊的事迹,传出去之后,感染了许多人。朝阳区的一居民捐了1.9万元,给担架队置办了轮椅、担架床,还有热心居民捐赠了软担架。

记者了解到,像担架队这样的为老人服务的老街坊,在石景山各个社区有很多,比如:金色亲情服务队、治安巡逻志愿者、垃圾分类志愿者等,其中大多数成员本身就是五六十岁的老年人。这些老街坊们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逐渐熟悉,互相关心,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为社区注入了爱心和活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老街坊楼道王老师
奇妙的旅行
遵守秩序不拥挤
有趣的动物
老街坊
石景山区委八角街道工委:老街坊手绘98米画卷献礼党的生日
楼道里奇异的声音
楼道不是游乐场
石景山有个“老街坊”
石景山老街坊来了
楼道里的奇异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