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旧房 温暖心房
2018-02-28白鸽
白鸽
“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当年潘美辰一首《我想有个家》唱出了无数人的心声,这也是北京卫视《暖暖的新家》每期节目结束时会响起的片尾曲。听着熟悉的旋律,看到每个家庭收房时幸福的笑脸,你会发现,《暖暖的新家》不仅仅是一档家居改造节目,还是一档有温度的生活纪实栏目。
《暖暖的新家》自播出以来,一个个户型的改造案例令不少观众拍手叫绝,温暖感人的家庭故事也让不少观众产生共鸣。在综艺节目过度娱乐化的今天,北京卫视坚持为百姓服务,公益家装温暖心房。设计师的改造对象不是明星,而是一直致力于帮助普通百姓解决居住难题,用最短的时间,最省钱的方式,改造出一个你想要的家。
据悉,第五季《暖暖的新家》预计于10月9日迎来收官。最后一期,节目组选择了几套出租房进行改造,让漂泊在大城市的年轻人找到家的感觉。记者采访了该栏目制片人、总导演、设计师以及业主和观众,他们从各自角度分享了节目带来的温暖和收获。
Part1 主创说
在皆大欢喜的收房故事背后。饱含着幕后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拍摄期间,节目组面临的沟通成本比别的节目要多很多。不仅要与邻居沟通,还需要跟房管所、城管各种协调。本报记者采访了节目制片人、总导演,请他们来说说拍摄幕后不为人知的苦与乐。
制片人韩靖:让设计有温度让服务惠百姓
《暖暖的新家》第五季共12期节目,7月3日起,每周一晚间9:18播出。相较于前几季节目,第五季《暖暖的新家》更加年轻化,制片人韩靖表示,北京卫视2017年的整体定位就是年轻化和品牌化,所以新一季节目选择了不少年轻业主,也大胆地起用了一些年轻设计师,甚至是跨界的“网红设计师”。韩靖介绍,在微博数据方面,新一季节目相比以往也有很大程度提高,“很多观众想参加我们节目。包括我们的设计师,有的人之前微博可能才几十个粉丝,节目播完一晚上可能就涨了好几干粉丝。我相信这个节目会越来越好,未来我们将不仅局限于一些小家的改造,也会组织一些大型公益活动,尝试改造大家。但是我们最终的落脚点一定是在暖这个字,重点聚焦住房难题,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庭故事和人物命运,让设计有温度。”
如今,不少装修节目主打明星牌,虽然赚足了噱头,却忽略了装修本身,不能唤起观众对于家的情感需求。北京卫视《暖暖的新家》系列节目聚焦普通百姓,只讲故事不作秀。记者了解到,每季节目播出前,节目组会在半年时间里在全国选出12个具有代表性的家庭,入选的每个家庭不仅能拥有最高30万元的免费装修基金,还能享受到专属设计师的量身定制。
韩靖表示,“家庭只需要出一些软装费用,设计和硬装的部分都是我们节目组负责。所以说,《暖暖的新家》是一个非常有温度的生活纪实栏目。北京台的节目一直都是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养生堂》《美食地图》《这里是北京》等,都非常受欢迎。《暖暖的新家》恰恰是弥补了衣食住行中住这方面的短板,整个卫视中心都非常重视这档节目,选择在黄金档播出也是冒了很大风险,毕竟我们之前没有做过这类题材。所以每一期节目播完,我们都会做一个总结,研究我们的受众,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节目,后来我们发现服务性要排第一位,因为看我们节目的观众大多还是对装修感兴趣的,所以我们会把装修的重要知识讲足讲透。除此之外,我们利用高科技VR技术真实还原房屋改造前后的原貌,设计师在虚拟空间里穿墙打洞,破解设计难题,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我们也没有放弃最初的初衷,就是做一档真正有人文关怀的栏目。比如我们《暖暖的新家》这个名字,也是希望节目不单纯是讲装修,而是想帮老百姓打造一个温暖的家,帮他们改善生活。比如说之前我们有一期家庭是两个孤寡老人,生活很困难,家里堆的破烂很多。我们栏目组帮他们装修完了,老两口收房时特别感动,我们也觉得特别有满足感,因为这是一件积德的事儿。作为首都媒体,帮助普通老百姓,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第一季的时候,我们还请来了情感专家,比如面对一些居住比较困难的家庭,我们会帮他们做一些心理辅导,避免他们心理上的焦虑。我们前几季还有一个環节叫暖心点,就是要求每一个设计师在改造房屋的时候,必须针对这个家庭提供十个以上的暖心点。比如说盲人家庭,必须要给他们提供无障碍的设施等。总之,每一期节目中都有设计师匠心独运的设计,观众反馈也特别好。”
总导演王彦:拍摄团队基本就是在工地待着
在第五季节目中,还迎来了两位热爱中国文化的国际设计高手,一位是来自德国的建筑大师Christian(中文名:德吉),另一位是来自日本的设计师松本大辅。
既有大牌设计师 又有网红设计师
对此,总导演王彦表示,“设计师的选择很重要,他们是我们节目的第一主角。前面几季,我们邀请的设计师都是资历较深的,在国内至少获得过比较重要的奖项。但是后来,我们希望设计师的风格更加多样化,于是便邀请了一些比较年轻的设计师,还有外国的设计师。比如第四期节目我们请来的设计师德吉,就是来自德国,他负责的房子在前门大耳胡同3号,由3间平房构成,面积一共45平米。委托人叫邵妍,夫妻俩和5岁的儿子住一间,邵妍的公公婆婆住一间,邵妍的妈妈住一间。45平米的平房由于年久失修墙面严重脱落,只好用报纸、塑料布糊满墙壁和天花板。由于老公是家里的经济支柱,常年在外出差,邵妍就担负起了照顾一家老小的重任。但是3间屋子让照顾老人变得非常不便,5岁的儿子经常跑到胡同里玩耍,安全问题更是让邵妍提心吊胆。邵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把3间屋子打通,这样她才能照顾身体不好的老人和看护年幼的孩子,让这3间屋子合并成一个温暖的家。从设计角度,对于这个45平米的危旧房,德吉和他的设计团队确定了一个屋中屋的设计理念。只保留屋顶、墙和支柱,然后在里面用钢结构进行加固和重建,并在里面构建一个保温、防潮的空气新风系统。房屋改造过程中,从一砖一瓦到各个细节都严格按照德国标准。德吉亲力亲为的认真态度,的确让我们非常敬佩。还有就是第八期节目中,毕新一家住在北京市西城区小院胡同,房子只有18平米,父女睡在自制的上下铺,一天中室内进光时间不到半小时。接受这次家居改造挑战的,是来自日本的建筑设计师松本大辅,经过他巧夺天工的改造,18平米的黑暗陋室变身三室一厅一厨一卫阳光别墅。”endprint
节目拍摄有苦有乐 帮小伙子求婚成功
谈到节目拍摄中實际面临的困难,王彦表示,“装修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算我们普通人装修房子,一般也要盯着两三个月,要不断跟工人协调。拍摄节目面临的问题更多,比如平房的改造,我们要跟邻居协调,还需要跟房管所、城管各种打交道,我们的沟通成本比别的节目要多很多。还有就是业主本身,他们有时候不理解设计师的想法,比如为什么要把整个墙推倒重弄,有时候得不到各方的理解,中间就会产生一些误会,我们也是受了好多委屈。其实拍摄团队非常辛苦,基本就是在工地待着,工人什么样的生活,我们就是什么样的生活。”
谈到印象最深刻的一组家庭,王彦说,“上一季节目里有一个家庭跟我们很有缘分,因为业主的名字就叫暖暖,跟我们节目重名。他们家在青岛,和男朋友、男朋友的爸爸和奶奶,挤在一个40平米的阁楼里。小伙子是一个设计师,因为家里房子太小,他一直没有勇气跟女孩求婚。这一次,他请我们帮他装修一个新房,想趁女孩收房的时候,搞一个求婚的惊喜。他动手能力特别强,跟设计师一起在家里做了一个秋千,因为女孩曾经跟他说过,梦想的家就是有一个秋千,一棵树,有你还有我。我们节目组也帮他一起布置气球,最后求婚挺成功的,我们在现场都哭了。”
Part2 计师说
节目每期聚焦一户家庭,并委托设计师在有限时间里对委托人房屋进行改造。无论是奇葩户型,还是极限户型,这些设计师总能不负众望,化腐朽为神奇。本报记者采访了节目中广受好评的两位设计师,请他们来说说这些逆天设计背后还有哪些故事。
巩建:携全家入住17平米筒子楼体验生活
在第五季第二期节目中,设计师巩建带着妻子、岳母和两个孩子入住委托房屋体验生活,最后竟将17平米筒子楼变出了五室一厅一厨一卫。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设计期间还有哪些奇思妙想?节目播出后,记者带着疑问采访了这位亚太十大顶尖设计师——巩建。
巩建毕业于天津美院室内设计专业,2009年曾荣获中国室内设计协会“十大新锐设计师”称号,现为清美学院培训中心设计讲师。为了录制节目,巩建推掉了不少工作,他告诉记者,“前期做方案大概花费了15天时间,工程大概用了45天,加起来将近两个月,这期间我把其他工作全部推掉了,因为我特别珍惜这个事儿。我相信只要我用心了,大家就会感受到。节目播出当晚,我的微博转发量一下增加了好几千条,特别感谢北京卫视《暖暖的新家》这个栏目,让我能有机会在全国老百姓面前展示我的作品,也让我赢得了更多关注。如果有下一季,我还会参加。”
解决公用厨房问题
委托人荣先生一家住在北京朝阳区的中纺里社区,家里仅有17平米,却居住着四口人,36岁的荣先生、7岁的女儿轩轩和年近70岁的父母。人均居住面积仅有4平米多一点,除了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一张床、一个沙发、一组大衣柜、一个小书桌和一个小餐桌之外,几乎摆不下第二张床。老父亲在房顶搭了一个简易吊铺,每天晚上都要爬一个接近于90度的铁梯上去睡觉,严重变形的吊铺还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此外,吊铺的空间异常压抑,老人在吊铺上根本无法坐直身子。
装修期间,巩建提出了不少暖心设计,比如一平米的游乐场、在墙上养鱼、地面变成一幅画、能坐的手风琴、吊顶变餐桌等,并将这些奇思妙想一个个变为了现实。考虑到荣家的厨房是与邻居共用,巩建将中间隔了一堵墙,解决了两家人常年的不便。“以前他们两家人是约定不同的做饭时间,你们家6点,他们家7点,其实特别不方便。所以我就做了一堵墙,让两家的厨房相对独立。为了解决采光问题,我在其中一块墙体内嵌了一个鱼缸,这样阳光就可以从中间透过来,让两家的厨房都得到充分的采光。”
给老人孩子创造独立空间
为了让荣先生一家人能舒服地生活在新家中,设计师巩建也带着自己的家人到了这个17平米的房子,希望通过亲身体验,了解一家人的居住需求。巩建回忆道,“我带着两个孩子,媳妇和丈母娘,一起人住体验。我儿子4岁,闺女11个月,第一个难题就是房间太小,五口人不够睡,谁要是夜里咳嗽一下,其他人就会被吵醒。还有就是洗澡不方便,卫生间在楼道里,而且只有90厘米宽,洗澡盆都放不进去。后来我只能把洗澡盆放屋里,然后去卫生间一盆盆接热水,给儿子洗完澡,水也弄一地,很狼狈。我不知道他们以前怎么生活的,真的太艰难了。我跟他们沟通过一次,因为五口人实在不够住,孩子又要上学,荣先生只能一个人搬到了外面暂住,两口子一直两地分居,女儿轩轩最大的愿望是她的爸爸妈妈能够每天都能陪在身边。实际的困难其实挺多的,比如老人一般起得早,怕吵醒孩子就出去在马桶上坐着,一直坐到孩子起床了,再去做早饭。等孩子放学回来,就得写作业,老头老太太只能坐在后面待着,也不能聊天、看电视,怕打扰孩子。我听完这个,感觉特别难受,觉得他们生活得特别压抑,所以我特别想给老两口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后来我决定在这个屋子里搭一个二层出来,老人的床在一层,高度1米4,主要用来睡觉,所以这个空间是足够的。我之前专程去量了他们一家人的身高以及坐下后上半身的高度,就是为了精确计算出上下层空间的高度。他们是1米8的大床,床下面还可以储物,床头柜位置我也设计了很多小格子,方便老人躺在床上可以随手拿杯子、放眼镜这些。然后我发现老太太走路不太方便,所以我没有用地砖,而是选择了水墨自流平,我还特意叮嘱安装队在里面加了黏稠剂,所以地面遇水会很涩,不会那么容易滑倒。我第一次去他们家的时候,发现小女孩特别活泼,很喜欢在床上跳来跳去。所以我把书房地面抬高了20厘米,上面做了一个可以打开的踏板,底下是一个蹦床,打开就可以跳着玩,这个设计小女孩特别喜欢。改造完以后,小女孩拥有了一个1.25平米的独立的小书房,爬上去第二层就是衣帽间。这样,等于老人也拥有独立空间了,可以在外面看电视。我记得老两口收房的时候特别兴奋,他们说第一次感觉这个家是自己的了,以前觉得家就是孩子的,这让他们特别感触。”
王希元:4次参与节目挑战极限改造endprint
设计师王希元是《暖暖的新家》栏目的四朝元老,现任中国建设科技集團筑邦设计院地产综合所长。王希元说,他把参与《暖暖的新家》的过程看作是一次对职业经历的整体梳理,“虽然我在这个行业里干了十几年,但很多经验是碎片式的,我们平时接的项目都是星级酒店、餐饮、商业写字楼,基本没接过私宅,尤其像节目里那种特别极限的户型,比如19平米的房子要解决一家三代五口人的实际居住问题,这几乎暴露了整个建筑行业里所有的难点,让我把这些年所有学到的东西都极致地用上了。这对于我来说特别有挑战性,所以很想试一下,这已经是我第四次参与这个节目了。我们的设计大多数时间是在为富人的生活增加附加值,而在这种更能够代表中国大多数人群居住现状的项目中,设计更能够发挥它的价值,这才是设计的本质。”
收房时金阿姨哭了
回忆第一次录制《暖暖的新家》,王希元坦言,“我记得第一个项目是在冬天,当时改造的家庭是位于北京前门的云居胡同,是一个类似于民国时期的那种二层老建筑。这是一家面积仅有19平方米的矩形房间,居住着祖孙三代共五口人。委托人桑叔叔、金阿姨是地道的老北京,女儿女婿加上一个小外孙女一起生活于此。因为年久失修,砖木结构、木头已经腐烂了,黏土层也已经沙化了,所以安全隐患比较大。屋里没有厨房,所以做饭要跑到院里,屋里也没有卫生间,甭管多冷天也要走到胡同里去上厕所。当时栏目组给我提的要求是,首先要解决刚需,在屋里安装厨房系统和排污系统,房屋结构要重新加固,排除安全隐患。”
对空间极致化利用
在设计师王希元来看,这是一次对有限空间极限利用的挑战。在这个项目设计中,功能远大于形式,设计的解决能力成为了成败的关键。王希元告诉记者,“我们当时坚持一个设计原则,就是对于空间极致化的利用。房子原来天花板到地面的高度是3米5,但是老房子因为技术落后,土壤层和地面层中间会有一个中空层,用来通风带走潮气。现在建筑工艺已经可以取代这种技术了,所以我们把中空层全部拆除,然后用十公分厚的钢筋混凝土,做了一个整板的混凝土技术,等于在房屋高度上就偷回来半米。第二呢,就是引入时间轴的概念,增加复合功能。比如可以变形的客厅沙发,吃饭的时候靠背可以直接翻到前面来,变成一个桌面。当时从设计方案第一笔开始画,到最终交房,我们一共用了1个半月时间。记得当时收房的时候,金阿姨还哭了。这个项目告诉我们,室内设计的本质,是通过对空间功能性的深度研究,让人的每一个日常行为都能够得到空间的充分支持,这也是建筑本身对人类应有的理解与尊重。去年年底,金阿姨还请我们吃烤串儿来着。”
Part3 业主说
荣先生:“我是第五季第二期节目的房屋委托人,特别感谢《暖暖的新家》这档节目,咱们北京卫视真正为百姓服务。我们是一家5口人住在一个17平米筒子楼,非常不方便。当时看到《暖暖的新家》帮助那么多家庭改造房屋,也不知道真的假的,想着先报名试试,没想到节目组真的打电话来了。以前生活得特别憋屈,也不好意思请别人来家里,现在反过来了,邻里街坊都想过来参观,特别羡慕我。节目播出以后,还有很多失联的老同学、老同事在电视里看到我了,又重新恢复了联络,感觉生活变得热闹了。真的要感谢咱们栏目组的每一位工作人员,有的小伙子扛着摄像机站一天,到半夜才收工,真的是挺不容易的。还有设计师,小伙子特别有才华,谢谢他们给了我们一个暖暖的新家。”
Part4 观众说
熊女士:“《暖暖的新家》最吸引我的就是情感的部分,它不是一个单纯讲装修的节目。你会发现,两口子可能因为换了一个新环境,生活都多了几分情趣。我记得有一期节目里,设计师只是简单地对一面墙体进行了涂鸦装饰,一下子就让房间里生趣盎然,家里的小朋友也特别兴奋。有时候,我们只要用心去点缀,生活处处都可爱。看着一组组家庭收房时,其乐融融的画面,让人特别暖心,也让我重新审视家的意义。”
江先生:“我对小户型的改造特别感兴趣,因为这是咱们生活在北京的老百姓基本都会面临的问题。现在基本都是蜗居,怎么极致地利用空间,真的是一件值得学习的事情。有的时候,咱们普通人对于装修的思路都比较老旧,看完节目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设计师们的角度特别新颖,会启发我很多思路,然后我也会偷学一些小知识,运用到自己家。比如这个灯具家饰,以前咱们都是灯泡或者灯管,其实还可以隐藏式用灯,不仅光线非常柔和,又节省室内空间。还有艺术树脂漆,完全可以取代地砖,不仅更加耐脏,还无缝连接。总之,《暖暖的新家》让我学会了不少装修经验。”
采访后记
旧房改造传递人文关怀
设计,源自于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在采访设计师的过程中,我也能感到他们在谈到自己作品时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是平时谈多少单大项目也难以取代的。《暖暖的新家》通过一段段温情故事,一次次极限改造,逐渐成为了电视荧屏上的一股清流。每每看到委托家庭面对新装修的房子喜极而泣的模样,也能引发观众更多关于家庭、关于生活的思考。如今,综艺节目过度娱乐化现象日益严重,而北京卫视一直以服务百姓为宗旨,让普通人成为真正受益者,《暖暖的新家》正是这样一档传递人文关怀的生活纪实类栏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