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摇摆”中日关系: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了?

2018-02-28张珺

看天下 2018年4期
关键词:靖国神社中日关系钓鱼岛

张珺

1月22日,日本东京国会议事堂,首相安倍晋三对着面前六个不同方向的话筒,向日本国会议员发表了新年施政演说。他许下了新年愿望,呼吁中日两国进行元首间互访,并称日本和中国是“割也割不断的关系”,要从大局出发,发展与中国安定友好的关系。

可是第二天,就在国会议事堂附近,日本政府正式开放了一个新建筑——“领土·主权展示馆”,专门用来展示钓鱼岛和“独岛”(韩国名称,日称竹岛)为日本“固有领土”的有关资料,并将其定为儿童和学生们修学旅行和社会参观的景点之一。

这种矛盾态度,正是安倍第二次上台执政以来对华政策的缩影。到现在,距离上次中日领导人互访已经过去十年了,因为钓鱼岛、历史等问题,中日关系陷入冰点。安倍一直有意改善中日关系,但在关键争议问题上,台下的暗潮仍然涌动。

“突袭式会面”

去年11月,在越南岘港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峰会间隙,安倍终于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这是2012年日本进行所谓“钓鱼岛国有化”以来,两国领导人第一次在双方国旗前,面带微笑合影。

安倍两次担任日本首相,两次都赶上了中日关系的冰点。2006年,第一次出任日本首相的安倍,就要收拾前任小泉纯一郎留下的“烂摊子”。因为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已达冰点,高层的政治交流完全中断。但安倍上任后便首访中国,提出了中日两国建立战略互惠关系,同时承诺不参拜靖国神社,明显扭转了两国关系恶化局面,使中日一度走出了阴霾。第二次,则碰上了前任野田佳彦的“购岛危机”。

“当时,中日关系严重恶化。”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日本问题专家梁云祥称,两国的国民在网上互相攻击,领导人、外交官有那么一段时间根本不见面,甚至在钓鱼岛海域,两国的军机也一度离得很近。

小泉时代还有“政冷经热”的说法,这一次,不仅在政治层面,因为中国抵制日货、减少赴日旅游,两国经济也开始趋冷。“购岛”第二年的2013年,日本对华出口额减少10.2%,之后更是逐年下滑,一直到2016年。

据日本媒体人近藤大介介绍,突然进入寒冬,经济界会在一定程度上向安倍政府施加压力,安倍不得不再次想尽办法,改善中日关系。

要改善,得先见面。2013年9月,G20峰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安倍一开始打算和习近平展开“站立外交”,在大家拍合影前后,找机会接近并交谈,但最后没有成功。

不过,据中国外交部消息,峰会开始前,在各国领导人等候的贵宾室,习近平同安倍晋三“相遇”,双方进行了简短交谈。这场短暂会面据称不到五分钟,安倍大概认为中日之间最重要的是经济问题,想和习近平谈这个,避开钓鱼岛和历史问题。但中国外交部的官方消息里提到,习近平阐明了中方原则立场,指出近来中日关系面临严重困难,这是中国不愿看到的。他还强调,日方应本着正视历史、面向未来的精神,正确处理钓鱼岛、历史等敏感问题,寻求妥善管控分歧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安倍的希望虽然落空,但日本媒体还是认为这次“贵宾室外交”属于两国关系的一次“破冰”。据梁云祥介绍,中日两国元首短暂接触,表现出来是“偶遇”,但一般高层见面,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事前协商和准备。

制造这种“突袭式会面”,日方并不陌生:2005年,小泉纯一郎便向时任中国总理温家宝展开“借笔外交”;2010年,日本前首相菅直人在会议的走廊上,曾带着翻译“偶遇”温家宝;2012年,野田佳彦在APEC会议会场入口“遇到”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

在中日关系如此冷淡的情况下,两国元首能见面,无论是偶遇也好,简单寒暄也罢,至少表明双方主观上都愿意改善关系。梁云祥认为,这次“贵宾室外交”是双方“折中”后实现的,如果完全不见,显得中国太僵硬,如果正式会见,又给日本首相“加分”,因此采取了这样的方式,表明两个国家并没有把对话的大门关上。

“政治参拜”?

与习近平会面没有多久,安倍晋三去了靖国神社。

靖国神社是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的神社,受供奉者包括二战后遭处决的数名甲级战犯。

2013年12月26日,恰逢安倍就任首相一周年纪念日。上午11时30分,他身穿正式礼服,带领众多政府官员进入东京市中心的靖国神社表达敬意,身后还跟着媒体跟拍用的直升机。

这是时隔6年,再有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与以前几位日本首相参拜相比,安倍不仅参拜了供奉着日本战死者的靖國神社本殿,也参拜了边上的镇灵社——那里供奉着在过去战争中牺牲的其他国家国民。

安倍认为自己表达敬意的对象,不光是为日本奉献生命的人,还有全世界的战争亡灵。“我做出了不战宣誓,”安倍说,“这是我的信念,而它基于我对过往历史的悔恨,这丝毫没有伤害中韩两国人民感情的想法。”

中韩两国人民的感情,还是被伤害了。虽然在经济上,安倍是一个务实主义者,可以想尽办法改善与邻国关系,但在历史问题上,他的态度显露无遗。

安倍出身于右翼政治世家,童年时便深受外祖父、“鹰派”前首相岸信介影响,否认日本曾进行殖民统治及军国主义侵略历史,而这次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更是让刚见缓和的中日关系恶化到极点。

对于中国而言,除了领土争端外,日本能否正视历史也是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一关,在这个问题上,安倍的态度极其重要。

2013年的那次靖国神社行,成为安倍就任日本首相以来的唯一一次参拜。

“(安倍)并不是不想去,但如果再去参拜靖国神社,他知道中日关系绝对不可能顺利改善。”梁云祥称。

东京大学教授、曾任日本现代中国学会理事长的川岛真也认为,参拜靖国神社与否,更多属于政治行为,而非安倍个人意愿。“安倍当首相六七年了,只在2013年去了一次,但是没当首相的时候,每年都去。小泉纯一郎任首相期间,去过靖国神社好多次,但是当首相前,一次也没去过。”endprint

在川岛真看来,近些年,安倍本人的历史观念不知有无变化,但他作为首相的态度和表现明显有变化。“安倍作为首相,说什么话、做什么事能被接受,怎样会被批判,他越来越了解了。”

“代表团”模式

就在领导人正式会见一直没能实现的情况下,中日之间的“代表团”访问,开始多了起来。

2014年上半年,日本派出数十位大员赴华沟通。据日本媒体统计,自3月中到5月初,50天内共有10个代表团陆续访华。其中,时任日本自民党副总裁高村正彦率领的日本跨党派议员团,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和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唐家璇的会见,高规格的接见超出了日本媒体和官方的预期。

当年7月,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也被发现访问北京,并与习近平举行会谈。中国新闻网也引述外媒报道稱,被誉为“亲中派”的福田担当了安倍特使的使命,为11月安倍出席北京APEC会议,实现日中首脑会谈做“水面下的斡旋”。

后来接受采访时,福田透露,自己在6月便曾来华就两国领导人会见做工作,但“并非什么秘密访华,只是大家没注意到罢了”;有关钓鱼岛和历史问题,与习近平会面之前,就已与中方磋商完毕。他称中方将和他的交流情况都报告给习近平后,才安排了会谈。

当年11月7日,国务委员杨洁篪与来访的日本国家安全保障局长谷内正太郎会谈,就改善中日关系达成四点原则共识,其中第三条就是中国一直关切的钓鱼岛问题:双方认识到围绕钓鱼岛(日方称“尖阁诸岛”)等东海海域近年来出现的紧张局势存在不同主张,同意通过对话磋商防止局势恶化,建立危机管控机制,避免发生不测事态。

在四点共识基础上,当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应约会见来华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这是中日两国领导人近3年来的首次应约会见,引起国际媒体高度关注。据《环球时报》称,此次会见中,两个人的“严肃脸”也让外界印象深刻。该报道还引用外媒称,从官方公布的照片看,中日领导人在会见时表情严肃,几乎没有笑容,显示中日长期积累的心结一时还难以解开,中日要恢复正常的政治关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安倍谈话”

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安倍曾说将在当年就战争与侵略殖民历史发表自己的“安倍谈话”,以取代1995年时任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发表的“村山谈话”。

当年年初,他成立了私人咨询机构“二十一世纪构想恳谈会”,来为他撰写关于二战前后历史的报告书,也为“安倍谈话”提出建议,川岛真便是16名专家中的一位。

“我们讨论很多。关于日本在‘九一八事件时候走错路,开始侵略中国的看法,委员会的16个人里面,14个人都赞成。”川岛真说,“‘侵略跟战争不一样,‘九一八事件当然是侵略,这没有误会。”

二战中日本的角色是“侵略者”的这一看法在日本国内并未形成定论,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外国军事研究所教授袁扬说,多年来,日本始终存在一种否认侵略历史的错误史观,顽固认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是“为了自卫和解放亚洲”,侵略中国是“维护正当权益”,南京大屠杀是“捏造的”,日本发动战争“没有违反国际法”等。

安倍也是持有“侵略未定论”的一人,他甚至曾在参议院预算委员会上提到,“侵略”的定义在学术界乃至国际上都没有定论,取决于看待这个问题的是哪一方。

这一次,“二十一世纪构想恳谈会”提出的“侵略论”,安倍接受了。“这件事意义很大,安倍政府作为一个很保守的政权,能够同意这个不容易。”川岛真说。

“事变、侵略、战争。我们再也不应该用任何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应该永远跟殖民统治告别,要实现尊重所有民族自决权利的世界。”2015年8月14日,安倍晋三在其谈话中说。

“安倍谈话”虽然有改善中日关系的意图,但新华社也注意到,他还是模糊处理了“侵略者”、“殖民统治者”等词,加之对受害国的泛泛而论,表明“安倍谈话”中的“反省”及“道歉”是不得已而为之,并非出于真心。

果然,讲话次日,安倍再次向靖国神社供奉的战死者献祭。

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了?

今年1月24日,日本众议院全体会议上,安倍晋三再次表达了对关于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经济带构想的期待,“希望能为地区的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日本出于这一观点考虑进行合作。”

安倍对“一带一路”的兴趣自去年6月便已见端倪。在东京一个国际会议上,他首次在正式场合表明合作态度,称“一带一路”能够“将东方和西方,以及之间多元化地区联系起来”。

此前一个月,日本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为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访问了北京,并与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会谈,并转交了安倍亲笔信。同一时间,安倍的亲信秘书官今井尚哉随访,日本媒体称这是他破例不与首相同行而单独访华,此次的目的被认为是为改善停滞的中日关系创造环境。

二人尽管不是政府人员,但通过二阶、今井的访华,仍被视为是日本政府表示了向中国靠近的态度。

“不过,也请中方不要太放心。”在川岛真看来,即便是对“一带一路”的推崇,安倍仍是有条件的。

实际上,安倍政府并非完全赞同“一带一路”的倡议,每次提到“一带一路”他都备有前提,比如希望资金筹措机制透明、公正,认为项目应具有经济效益,通过贷款开展建设的国家,必须具备偿债能力……

2017年12月上旬,日本政府为企业制定了如何对“一带一路”协作的指导,在这份指导中,可能被转为军事用途的港口建设等项目被排除在外。

据了解,首相官邸内部对“一带一路”存警戒心的势力很强,这也再次说明,目前日本对华政策的调整不过是策略性的,并不是在根本上的转变。

安倍就像是个双面人,他与中国走近是其现实主义者的一面。

5年前,安倍提出“安倍经济学”,如今几乎停滞,面对着经济界的压力,他需要“利用‘一带一路给安倍经济学带来新的发展”。近藤大介说。

而另外一面,还有日本政坛的“派系”问题——在首相官邸里,如今经济产业省的派系比较强,声音比较大,安倍推动“一带一路”也有这个因素。“政府的运转基本上由(官僚)他们来维持,每个省之间有很多矛盾,这一两年,经济产业省的势力越来越大,当然要推动经济关系。”川岛真说。

除了国内的舆论、党派的权斗外,安倍也会考虑国际环境,“特别是2017年特朗普政权成立之后,美国对日本的政策,对东亚的政策都是有点暧昧。这也使安倍有意向第二经济大国中国靠拢。”川岛真解释,“因为老大很模糊嘛,当然要接近二哥了。”

与此同时,安倍身上保守主义的一面,也仍然在向反方向拉扯他。时至如今,他对于钓鱼岛、历史问题等矛盾存在的那些地方自始至终都没有一个让中方认同的表态。他去访问澳大利亚、印度,仍然会“拉拢”这些国家试图对抗中国。

目前来看,现实主义的安倍占了上风,他持续推动改变中日关系的努力,也开始产生效果。《环球时报》在1月23日也发表社评称,应鼓励日本的每一个积极动向,对它的错误行为既不做无原则让步,也不主动扩大具体摩擦对两国全面关系的影响。

“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了。”梁云祥认为,“中日关系在改善中,虽然结构性矛盾还没有解决,根本的改善还很难,但是至少没有变得更坏。”endprint

猜你喜欢

靖国神社中日关系钓鱼岛
中日关系的内在动能应大于外部干扰(社评)
年初六,中国海警船巡航钓鱼岛
日“调查团”零距离驶近钓鱼岛
麻生暗示不参拜靖国神社
中日关系进入 “后摩擦期”?
中国警告日本停止在钓鱼岛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