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繁为简 重锤敲击
——浅谈统编语文教材自读课文导学案编写的三个策略

2018-02-28魏志强

新课程(中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部编本散文诗学案

魏志强

(桐庐县横村初级中学,浙江 杭州)

自2016年起,国家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部编本”)开始在我县初中七年级使用。

“部编本”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实施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设计。教读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目的是教方法,构建阅读能力。自读,主要不是老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读,把教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

温儒敏先生在多次调研中发现:“如今的阅读课往往混淆了精读与略读,几乎全设计成精读精讲。而且程式相对固定……结果是多数学生只会精读,只会考试,但阅读速度很慢,也不晓得运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部编本”一改以往教材靠练习题的数量来区分教读和自读课文的模式。取消了自读课文的课后练习,代之以随文的“批注”和“阅读提示”。文旁设“旁批”,或点拨阅读门径,或提示阅读重点,或引导深入思考;文后设“阅读提示”,抓住文章最精粹的点进行分析,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指南。

因此,自读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基本以一课时为主。导学案的编写就不可能完全像精读课文一样,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面面俱到,再加上学生合作讨论精讲分析。但是,自读又不等于放任自流,它还是需要设置合理的阅读重点和阅读方向。同时,“部编本”的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能力训练重点,自读课文的旁批和阅读提示也分别提示了该篇课文的整体和局部要求,教学的实施应该以上述内容为依据。

所以,在以教材为依据,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我以“化繁为简,重锤敲击”这8个字为目标,对自读课文导学案的编写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尝试,通过三个核心教学策略的落实,培养学生的自我阅读实践,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将精读课文中所学的知识、方法、能力有效地迁移到自读课文中。

现在,我将这三个策略逐一介绍如下:

一、以品味文本语言为核心的策略

这一策略适用于文字精彩,主题浅显的文章。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教学。例如“部编本”七上语文第一单元,在教师教完精读课文《春》和《济南的冬天》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和比喻、拟人的修辞知识。在自读课文《雨的四季》的导学案编写中,我就将这些列为重点,提示和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技巧、知识来品析课文。下面是导学案的呈现:

《雨的四季》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词语。

2.通过朗读,感悟四季雨的不同特点,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体会作者的情怀,激发同学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通过朗读,体会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

2.体会语言之美,并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自主学习】

请简要概括文中描写的雨在四季各有怎样的美(原文词语也可)。

春雨: 夏雨:

秋雨: 冬雨:

【合作学习】

1.按要求完成表格,再按照所给句式说一句话(举一反三悟写法)。

( )雨景物修辞感官(视觉、听觉等)作用(特点)情感

句式要求:“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修辞或感官)的方法,描绘了________(景物)的________(特点等)。

2.作者对雨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最能表达这种情感的句子是什么?

记得钱理群先生曾经说过:“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因此,文学阅读的另一个重点,应该是对作品语言的感悟。”导学案设计的这几个问题,通过对文本“字、词、句、段”的筛选,修辞知识的合理运用,让学生在语言的感受、涵咏、领悟、运用中感受语言的灵动,品味语言的气韵,提高了学生学习语言与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以探究主问题为核心的策略

导学案的一个突出优点是教师能够从整节课、整篇文章出发,努力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它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主导的作用,避免了课堂碎问碎答,知识点“沙化”的问题。主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高效地思考、讨论、理解和品析文本。例如,自读课文《散文诗两首》,它包括了泰戈尔的《金色花》和冰心的《荷叶·母亲》这两首散文诗。如果要从文章内容、艺术手法、主题思想等逐一分析,传统一点,这两首散文诗可以这样设计问题。《金色花》中的“我”变成了什么?课文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从文中人物的言行中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荷叶·母亲》为什么还要提及九年前祖父和我的赏莲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课文重点描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作者的心情有没有变化?作者是借助哪种具体形象来歌颂的,这种写法叫什么?

这些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合作讨论得以解决,但一问一答之间,势必造成课堂的琐碎冗杂,没有两节课是不行的。通过对这两首诗的研读整合,考虑到两首散文诗都有“亲情”这一核心主题,所以,我将导学案做了如下设计:

《散文诗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记住并运用文章的重点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2.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亲情。

3.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

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亲情。

2.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这两首散文诗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亲情”,请思考一下,两首散文诗是怎样体现这一主题的?

【反馈作业】(二选一)

1.假如明天是你爸爸或妈妈的生日,你忽然具备《金色花》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他们的满怀爱意,在贺卡或明信片上写一段话给你的爸爸或妈妈,用“假如我变成了什么”作为这段话的开头。

2.仿照《荷叶·母亲》结尾的句式写一段献给母亲的诗句。

母亲啊!你是______,我是______,______。

其实只要引导学生探究这两首散文诗是如何体现“亲情”这一主问题,就能够准确把握两首诗的意蕴。我通过这个主问题的设置,拎起了全文的教学,带动了学生对全文的整体阅读。学生可以从写作的角度,修辞方法的角度,对比、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角度回答问题,我再在反馈作业中对主题加以深化运用。通过主问题的探究,学生既提高了鉴赏诗歌的能力,又培养了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课堂教学也更显得集中而重点突出。

个人认为,以探究主问题为核心的策略,更适用于主题直观的自读课文的导学案编写。甚至可以把主问题设计成剖析艺术手法,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自读课文,我就把主问题设计为对比、烘托、悬念、铺垫这些典型的艺术手法的分析,对其重拳敲击,细腻剖析。由于篇幅的关系,在这儿不再赘叙。

三、以感悟作家情怀为核心的策略

优秀的作品总是浸润了作家的个人情怀,抒发着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感悟作家情怀,就是在语言的学习中产生的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共鸣。它能够引导读者用自己的心灵去探索另一个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因此,在抒发作者独特思想感情的这类散文或小说自读课文的导学案编写中,我就抓住这一点确定了教学的核心,通过对文本的品析,领悟作者的情感。下面就以自读课文《再塑生命的人》为例来谈一谈:

《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牢记作家作品,掌握文章重要的生字词语。

2.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3.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学习重点】作家作品、字词、文章结构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通过这几件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读了本文,你认为莎利文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海伦是一位怎样的学生?

4.文章为什么以“再塑生命的人”为题?

导学案合作学习部分,通过对课文事情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课文“批注”品析文章抒情议论的句子,引导学生品味揣摩句子的表达和情感,从而让“我之心,与作者之心,相互交流、撞击,形成深深地共鸣”。再结合重点句子的反复朗读,“披文入情”,重锤敲击,学生明白了作者以《再塑生命的人》为题的目的——莎莉文老师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在这节课上,师生都受到了深深的情感洗礼,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当然,自读课文导学案的编写策略还有许多。相信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会逐步地加以完善。但我们绝对不能把自读课当成自主性的泛读课,必须明确:它是联系课内与课外的重要纽带,是实现学生素养提升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有效渠道。所以,我们既要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情灵活地、创造性地进行阅读实践——阅读要求的“顶”,也要保证教师对阅读方法的过程性指导——阅读要求的“底”。我提出的“化繁为简,重锤敲击”的阅读策略,就是阅读中“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保证,通过“底”的提升来实现整体阅读水平“顶”的提升。

让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明确“部编本”自读课文编写的用意,用好自读课文,让它发挥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作用。

猜你喜欢

部编本散文诗学案
乡愁导学案
散文诗八骏
散文诗(选二)
比较视野下“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识字板块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部编本”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处理初探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简析
“比例尺(一)”导学案
《散文诗》刊征订征稿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