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质工程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专业之内涵建设
2018-02-28蔡伟涛屈建余
蔡伟涛,屈建余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天水 741025)
内涵发展,是指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在发展形态上主要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如规模适度、结构协调、质量提升、水平提高、实力增强的过程。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内涵建设的核心在于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明确的前提下进行规范化建设,通过专业、课程、教师队伍、教学实践环境等内涵要素的建设与提高,以实现学校规模、结构、质量协调持续发展的一种建设发展模式。
1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内涵建设必要性
1.1 解决资源类物探招生难的根本出路
近年来,由于地勘行业的冷淡,资源物探招生受到较大影响,而新的地下空间探测技术道出了地球物理勘探专业的实质;可以为地质规划、建设、健康运营提供技术支持,例如内涵建设之一,地下管线探测,都是利用物探的原理,可以很好解决招生与就业问题。
1.2 地质工作的迫切需要
2017年1月,土地资源部姜大明部长在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强调,把地质工作作为战略任务来抓,2017年9月1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工作的指导意见》,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目标任务,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拓展地质工作领域,创新技术、产品和服务,补齐地质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地质工作短板。2017年11月15日,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召开,会上发布的《城市地质调查总体方案(2017-2025年)》提出,到2025年实现全国地级以上地质工作全覆盖。
1.3 三维地下空间探测技术是地质调查的重要手段
地下空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作为建设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缓解用地、改善地质环境质量、降低能源消耗等方面的综合效益愈益凸现。根据国家向地球深部进军的指导思想,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地质调查与地下空间的探测与利用列入“十三五”规划重点工作内容,明确要求开展地下空间三维调查、加快查清地下三维地质结构,推进立体发展和地下空间安全利用。目前,勘查手段以钻孔为主,勘探成本高且横向对比有难度,然而三维地下空间探测技术可以较好的解决。
2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内涵建设可行性
2.1 地球物理勘探原理未变
当前形势下地下空间探测技术,几乎都在使用物探手段进行检测。物探专业开设的电法勘探技术、磁法勘探技术、地震勘探技术、化探技术、放射性物探技术等课程都能够用于空间探测。
学生只需要了解其基本原理,就可以将物探技术所探测的曲线、图像等进行合理解释,给出地下空间各层的电性、磁性、弹性、放射性等物理参数,再结合化探技术,可了解这些地层的成分,是否含有有害物质等基本信息。所以物探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几乎不需要调整,就能适应地质空间探测技术的需要。
从专业技术的角度上,由物探专业转向地质空间检测技术完全是可行的。
2.2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专业师资合理
从1985年到现在,我校开办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专业已经30多年,不但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也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能力较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现有校内专兼职8人,其中正教授3人,物探专业的老师都能坚持继续学习,拓宽知识面,为三维地下空间探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能够保障教学的正常进行。
2.3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专业拥有先进的物探实训设备及实训场所
2006年以来新增设备价值约420多万元,主要类型:质子磁力仪(CZM-4型和GSM-19T型)、磁化率仪(KT-6型)、金属管线探测仪(雷迪RD-8100及思迪MX2型)、双频激电仪(SQ-3C型)、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DUK-2B型)、多道伽马能谱仪(ARD型)、活性炭吸附测氡仪(HD-2003型)、伽马辐射仪(FD-3013B型)、大功率激电仪、工程地震仪(48道)、探地雷达等设备,其中,大部分设备可以服务于三维技术空间探测技术专业的实训实习。
图1 地质园管线探测实训
学校在校内地质园建有数个实训基地,能够满足三维地下空间探测技术专业的实习需要:地质园探地雷达实训基地、放射性物探实训基地、地质园管线探测技术实训基地(如图1)、地质园电磁法实训基地。
3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专业内涵建设取得的效果
首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专业教师都提前着手内涵建设,目前已取得的一些成绩有:发表国家级论文两篇《近间距平行地下管线探测方法及应用效果分析》、《近间距平行管线的电磁场特征分析及应用》、《基于AHP城市地下空间多灾种安全性评价》实用新型专利一个《一种地下管线探测夹钳》,同时也有几篇文章录用,待出版。
其次,2017年7月给甘肃省国防科工局所属地勘、设计单位进行测量和有关地下管线探测培训;2018年1月2日~29日,组织省内外专家进行“地质高级专业技能“培训,两次参培人员都在100多人,极大地推动了专业内涵建设。最后,也极大提高了毕业班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