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Inyati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2018-02-28颜丙鹏
颜丙鹏
(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 潍坊 261021)
津巴布韦Inyati铜矿床位于津巴布韦东部,北西距首都Harare约130km,地处津巴布韦克拉通东部。近年来,津巴布韦铜矿开采量逐年减少,而Inyati铜矿床为津巴布韦大岩墙东部唯一的大型铜矿床,目前已经停止开采。本文通过对该矿床区域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特征进行总结,探讨该类型矿床的成因,以期对该地区及附近区域实际找矿有一定意义。
1 区域地质背景
津巴布韦克拉通陆核位于津巴布韦中东部,主要由太古宙花岗岩类、片麻岩、片岩及绿岩带组成。Inyati铜矿床大地构造位于津巴布韦克拉通东部(图1),主要为太古界花岗片麻岩基底杂岩,零星见有布拉瓦约-沙姆瓦系绿岩带[1]。
津巴布韦克拉通内太古代花岗岩类侵入活动广泛发育[2],主要有岩石类型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英云闪长岩等,多呈圆形或椭圆形侵入于早期的变质地层中。晚侏罗世浅成岩发育,主要呈岩脉形式产出,主要岩石类型为辉绿岩、辉长岩。
区域构造形式以断裂构造为主,多期活动特征明显。断裂走向60°~80°,倾向南南东或北北西,倾角近直立,横断面上多呈“S”或反“S”形。断裂长一般几千米至几十千米,宽度变化大,一般1m~20m,狭缩膨胀、分枝复合、尖灭再现现象较发育,主断面呈舒缓波状,阶步、擦痕较发育,局部接触部位围岩发育片理化。构造岩原岩一般为二长花岗岩,带内发育碎裂岩化、硅化、角砾岩化、孔雀石化、黄铜矿化、黄铁矿化等,是区域乃至津巴布韦全国重要的导矿、控矿、容矿构造。该组断裂性质应属左行压扭性。
图1 津巴布韦Inyati铜金矿区域地质略图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地层主要为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全新世堆积物,主要沿山坡、坡缘、山间洼地分布。
2.2 构造
矿区内构造形式较简单,主要为主控矿断裂及其次级断裂。
主控矿断裂呈带状展布,狭缩膨胀、分枝复合现象较发育,走向一般61°~75°,倾向南南东或北北西,横断面上呈“S”或反“S”形,倾角陡,一般>75°,局部直立。矿区内长约1500m,断裂宽度变化较大,一般0.4m~3m,局部宽达十余米。主断面呈舒缓波状,阶步、擦痕等构造迹象较发育,构造岩原岩以花岗岩为主,局部见闪长岩,多期次构造运动及热液活动致其发生强烈的碎裂岩化、硅化、角砾岩化、孔雀石化、黄铜矿化、黄铁矿化等矿化蚀变作用。
断裂围岩主要为二长花岗岩、中细粒闪长岩,北西盘以二长花岗岩为主,南东盘以闪长岩为主,受构造运动及热液活动影响,岩石已重结晶及动力变质变形,靠近断裂带片理化、线理化、细晶岩化发育,二长花岗岩中片麻理、长英质脉体基本不见,中细粒闪长岩中片理化、线理化现象明显。断裂性质应属左行压扭性。
2.3 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岩发育,太古代二长花岗岩、中生代闪长岩呈岩基状、岩株状、岩脉状产出。二者呈侵入或断裂接触关系,多期次侵入,见有同化混染现象。脉岩主要为石英脉、闪长岩脉。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矿区已知矿体1个,严格受控矿断裂控制。矿体多呈脉状、枝状、似层状、透镜状,走向上总体形态呈倒“U”字形,倾向上多呈“S”或反“S”形,膨胀狭缩、尖灭再现现象发育,分枝复合现象较发育,有无矿间隔。
矿体走向一般61°~75°,总体走向67°,倾向南南东或北北西,总的看,矿体呈现上部北北西倾,向深部转为南南东倾的趋势,倾角>80°,局部直立。
矿体长一般40m~100m,最长240m,水平厚度一般0.8m~2.98m,最厚6.41m,平均水平厚度1.57m,平均真厚度1.53m,厚度变化系数65.13%,属厚度变化较稳定矿体。
矿石品位一般为Cu0.38%~1.89%,最高8.4%,平均品位1.19%,品位变化系数为97%,属品位变化中等矿体。
3.2 矿石特征
3.2.1 矿石结构
矿石结构主要有粒状变晶结构,压碎结构,包含结构等。
粒状变晶结构:矿物呈半自形、它形晶体,局部为自形晶。矿物粒度以中、细粒为主。
压碎结构:黄铁矿、石英、黄铜矿等脆性矿物,被压碎成角砾状、不规则状。
包含结构:银金矿被包裹于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物及石英中。
3.2.2 矿石构造
矿石构造有角砾状、块状、浸染状、条带状构造等。
角砾状构造:矿石中矿物和矿物集合体呈角砾状分布,角砾呈棱角状、次棱角状。角砾成分主要是石英、硅质、蚀变花岗岩等。
块状构造:矿石中多金属硫化物与脉石矿物一起形成致密块状。
浸染状构造:黄铁矿、黄铜矿等金属矿物呈星点状、浸染状分布于矿石中。
3.2.3 矿石矿物成分
(1)金属矿物
黄铜矿:多呈半自形—自形晶或它形不规则粒状、细脉状集合体状、浸染状分布,粒度以中细粒为主,充填在石英、黄铁矿粒间或岩石裂隙中,多与黄铁矿、磁黄铁矿共生。
孔雀石、铜蓝:多呈半自形—它形粒状或薄膜状、粉末状集合体分布于矿物粒间或岩石裂隙中,为黄铜矿氧化淋滤产物。
黄铁矿:常呈团块状、细脉集合体状、浸染状产出,多为半自形—它形晶,少量自形晶,粒度较细小,常与绢云母、石英共同构成黄铁绢英岩,与黄铜矿密切共生。
(2)非金属矿物
石英:石英为主要脉石矿物,以中细粒为主,多期生成,碎裂岩及其胶结物中均有分布,常与黄铁矿、黄铜矿共生,后期石英呈脉状,灰白、白色,粒度为粗粒。
斜长石:以中细粒为主,呈碎斑状分布,多已蚀变为绿泥石、绢云母。
绢云母:多呈鳞片状微粒或小细脉状分布,常与黄铁矿、黄铜矿共生。
3.2.4 矿石的化学组分
矿石的赋矿母岩为强烈蚀变的碎裂岩,原岩或为二长花岗岩,硅质含量高。矿石有用组分主要为Cu,含量一般为0.38%~1.89%,最高8.4%,平均1.19%。
伴生有益组分主要为Au、Ag,Au含量一般为0.11×10-6~0.96×10-6,最高2.74×10-6,平均0.34×10-6;Ag含量一般为2.05×10-6~10.83×10-6,最高24.81×10-6,平均5.91×10-6,总的看,Au、Ag含量随Cu含量增高而增高,反之亦然,呈正相关关系。
3.3 矿石类型
矿石自然类型为原生矿石。
按矿石矿物共生组合、结构构造、脉石矿物种类等情况,矿石类型可分为:金属硫化物硅化碎裂岩型;金属硫化物绢英岩型;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前二者为主要类型,后者次之。
3.4 蚀变特征
矿化蚀变主要有碎裂岩化、绢英岩化、硅化及片理化、绿泥(帘)石化、高岭土化等,其中绢英岩化、硅化与成矿关系密切。总的看,深部矿化显示较地表为强。
4 矿床成因
矿体形成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第1阶段为碎裂岩化、硅化阶段:携带矿物质的富硅热液沿断裂贯入,形成硅化碎裂岩、石英脉等,有用组分开始富集。
第2阶段为碎裂岩化、韧性剪切、矿化蚀变阶段:断裂强烈活动,将前期形成的构造岩压碎、剪切并导入富含金属硫化物的热液,发生强烈的重熔、交代、重结晶等作用,金属硫化物沿矿物粒间、岩石裂隙富集成矿。该阶段为主要成矿阶段。
第3阶段为硅化阶段:富硅热液再次沿断裂贯入,其可能使金属硫化物进一步富集。该期热液活动多形成乳白色石英脉,基本不含矿。
综上所述,热液交代是该矿床的主要成矿作用,该矿床属热液交代—充填蚀变碎裂岩型铜金矿床。
5 找矿标志
根据矿区的成矿条件及地质特征,寻找该类矿床的标志为褐铁矿化、硅化、绢英岩化、黄铁矿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