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政治教学的变革

2018-02-28王志安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政治课议题学科

◎ 王志安

2017年12月29日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同时,在培养目标、教学要求及教学评价等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回应时代条件的变化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开拓了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视野,也引发了我们对课堂教学的思考——在新形势下,高中政治教学有着怎样的变化,又有着哪些不变之处。

一、坚持立德树人——初心不变

时代条件的变化,推动着社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承担着教化功能的教育,在培养目标、教育实施过程及教育评价等方面,自然要发生相应变化。

修订政治课程标准遵循 “求真、求善、求美” 的价值原则,这是恒定的;从事物运动的参照系来讲,强调“核心素养”培养与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素质教育”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这是笔者所理解的“不变”。

“不变”既是从思想政治课的性质来讲的,也是从新课标与2004年上海课标的共通性来讲的。“中学政治课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本质就是要让学生在教育中感受到人类社会在与种种困难的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受到人类真、善、美的力量,并从内心深处激发他(她)个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树立为人类和社会的持续进步作出自己努力的理想,形成健全人格。”[1]当然,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特点,但政治课不变的是“求真、求善、求美”的追求,即坚持立德树人。促进个人发展是政治课标修订、课堂教学变革中恒定的目标。所以,所有的变化都应该是根基于此主旨。

在政治学科教学中重视“实践”“探究”在学生个人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更是一以贯之的。沪版课标在课程建设方面规定“在加强基础型课程的同时,设置拓展型和研究(探究)型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促进各项教学活动走进学生心灵。设计形式多样的各种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动起来”。在“教学与评价建议”部分,明确提出“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活动体验是其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并在学生实践活动方面提出明确规定。所以说,两者在强调“实践”“探究”在立德树人的作用方面是相互契合的。

二、立足课堂实践——教学在变

在对新课标进行集体学习的同时,徐汇区高中政治学科中心组进行了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我区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课例,如以“我国的钢铁真的多么”为议题进行的经济常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教学、以“中国的革命与建设何以成功”为议题的哲学常识《一切从实际出发》教学等。这些课例的实践检验了我们对新课标的理解,丰富了我们对新课标的认知。

以下以“香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议题的政治课——政治常识《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教学为例,来进行说明。这节课教学设计见表1。

在这些课堂实践中,笔者梳理了感触最深的教学环节中的变化。

(1) 课堂教学设计的前置性条件更加凸显学生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培养。比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重点从回顾历史的角度,引导学生对我国“一国两制”制度设计的理性认知、政治认同;对一国两制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分歧,引导学生用法治意识解决“应然”与“实然”的背离;而开放式的结尾,则引导学生运用本课的学习成果,思考台湾问题的解决策略,在知识迁移中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的学科素养。所以,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设计,要从原来注重知识讲授的完整性转变为思考“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在一节课的内容中得到合理渗透,并通过合适的活动方式内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

(2)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价值导向的课堂教学,要求课堂教学的形态有所变化,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我们高中政治学科运用得较多的新课型是“活动型学科教学”。即以核心素养为价值导向,以学科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各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堂教学设计成一个围绕核心议题展开探究的教学活动体系。比如,现行教材上这部分内容的编写顺序是“一国两制的概念、一国两制的内涵、一国两制的意义”,上课教师并没有按照教材顺序组织教学,而是以培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为导向,以“香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议题,通过三个主要活动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同时,如表1所示,这三个活动又分别以“一国两制的概念、一国两制的意义、一国两制的内涵”等教材知识为支撑。这样,通过议题的构建,学生的课堂活动有了学科方向的指引,不再是零散的。同时,学科内容也有了活动体系支撑,不再是呆板的,从而在政治课上实现学科内容与学生活动的有机融合。

(3)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评价也需有相应的变化。通过衔接课内外活动的开放性合作探究,学生围绕探究议题自主辨析、讨论,通过课堂上的展示、表达和解释,小组成员之间以及各小组之间观点的碰撞,使学科知识渐渐明晰。在这里,教师对学生表达的即时观察、评价、归纳、引领尤为重要。

教师在对学生的辨析、判断和选择做出归纳、总结、评价时,应该从原来重视“能”与“不能”“对”与“不对”的评价,转向更关注学生表达。在结论与依据之间直接的关系论证方面,结合学生政治认同的达成度、理性思维的逻辑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法治意识的明确性、公共参与能力的完整性等方面,做综合评定与过程性评价。

表1 “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教学设计

三、结语

在活动型学科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梳理了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环节的几个重要变化。这些变化的环节既反映了时代的变化、教育理念的进步,又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育宗旨。

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设计教学,处理教材,使课堂教学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要求教师按照学生的认知起点与发展需求来设计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环节,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贯穿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材主旨、活动设计、知识整合、课堂评价等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活动。这里隐含着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中学政治课越来越趋向于发现“人的本质”的过程。

活动型学科教学的开展,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可靠的抓手。正如在“坚持‘一国两制’方针”课例中所展示:在合理议题的框架下,在学科融合中理解中国的革命、建设道路的选择,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通过细节展示让学生理性全面认识发展着的社会,在探究中辩证理解理论的“应然”与社会的“实然”,认识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现有国情基础上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的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回应挑战的艰巨任务;在任务的解决中让学生愿意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了解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方式和规则,并掌握公共参与的能力;在利益多元化的问题解决中,使学生树立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切价值判断的标准,并坚信“法治”的价值,用法治力量作为解决问题的可靠手段。总之,这一课型的运用,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国当代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有弹性的空间。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考虑社会主义理论、制度的“应然”,而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是现实的“实然”。如果教师处理不好这一对关系,就会导致课堂教学中必然性遮蔽了偶然性、理论的“应然”遮挡了社会的“实然”,教学过程“伟大、光荣、正确”,但进入不了学生的内心。而在围绕核心议题开展的活动探究中,细节的呈现给学生展现了一个真实的社会图景,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探究,才能激活学生心中的火花,才有助于教材内容内化为学生的素养。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性质定位决定了思想政治课必须要构建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模式。所以,今天的教学,必须重视“活动实践”“细节探究”在学生知识理解、思维发展、德性养成、能力提升中的作用,应通过活动议题框架下的范例分析展示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拓展升华,在社会发展的“应然”与“实然”的辩证理解中,引领学生理性思维、政治认同、坚信价值。总之,只有在活动型学科教学的探究中,让学生感觉到,政治课不是在演绎理论,而是在探讨生活,才能有助于知识内化成学生的素养。在活动的开展中,在探究的延展中,高中思想政治课才能从知识的“灌输中规定”转变为素养的“对话中生成”。

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其实强调的就是“关注人的存在方式、关心人的生命质量”。这里其实折射出的是我们国家的另一层深刻的变化,那就是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自信,越来越稳健。

对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型学科教学”的探究,我们刚刚起步,对它的理解与推进要在进一步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逐步进行,但是只要我们坚持“立德树人”的不变宗旨,就有了检验认知的标尺和改进提高的方向。

王志安 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 200030

猜你喜欢

政治课议题学科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学科新书导览】
谈初中政治课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超学科”来啦
巧设导入,精彩课堂——浅析政治课导入的几点见解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