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布道者邓春平
2018-02-28发自北京
■文/本刊记者周再宇 发自北京
我们到访的时候,邓春平正在和一个mini创业营的学员聊天。
棕色的小鬈发短短的,修饰出精致的妆容。她曾经做过十年大学教师,并一手创办了生物科技公司诺亚生命。如今,邓春平是mini创业营的院长,学员口中的“春院”。
每次为期五六天的创业营结束,都会有学员主动找到她,跟她分享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所得,诉说创业过程中的迷茫,希望她能够为自己指点迷津。
采访当天,邓春平穿着修身的灰色上衣和颇有设计感的牛仔裤,一条红色腰带衬托出时尚干练的形象。她认真地听着这个学员的问题,偶尔点点头。在学员眼中,她是亲切的“春院”,会给学员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感悟来鼓舞他们;她又是严厉的“春院”,督促他们“三天之内必须交作业”。
在mini创业营这个项目上,她的教师生涯、企业高管经历和创业者的身份得到了最好的融合。
邓春平 mini创业营的院长
“一眼望到底的人生,我不要!”
时间回到26年前,那时邓春平还在大学里任教。
那是1992年,受“南方谈话”的影响,一大批在政府机构和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纷纷主动下海创业。邓春平的心,也被搅动了。
“当时,在大学里,我是教学、科研、行政一肩挑,是骨干。学校也把我当作未来的中坚力量培养。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瓶颈。”邓春平说,“我不快乐、不开心。我一眼就看得到自己在十年、二十年以后的样子,这很无趣。”
在她的左嘴角上方有颗俏皮的小黑痣,说话时灵动地跳跃着。“这是我的性格使然。我本来就不喜欢未来的事情都在确定之中。可能本质上,我也不是一个做学术的人。学术不是我的优势,也不是我的爱好。”在迷茫了一年多之后,邓春平毅然决然地辞职离开,一手交学校刚分配的两室一厅钥匙,一手递出了辞职信。
十年弹指一挥间。2001年,时任外企高管的她,再次对职业方向产生了迷茫感。这一次,邓春平选择了“回到学校”。
“我去上了中欧商学院EM BA的课程。2003年我毕业,2004年辞职离开。其实,去上课的同学或多或少都有些业务、职场发展或个人成长等方面的问题。所以,教育培训有时是一种心理安抚。它既给你智力支持,又是一个心理安抚的道场。同学之间彼此能够在心灵上有触碰——别人能听得懂你在讲什么,这很重要。”邓春平说。
李善友 混沌大学创办人,中欧创业营发起人
生物技术与细胞应用专业委员会
mini创业营呱呱坠地
中欧创业营1-3期的少数学员在李善友教授的支持下成立了超级私董会,邓春平任秘书长。正是这个超级私董会孵化了颠覆式创新研习社和mini营。
目前,mini创业营已经进展到第六期,以每年两期、每期五天的速度不紧不慢地稳步推进。作为mini创业营的创始人,邓春平坚持全程跟听每一期的课程,并且亲自主持。“那天有一个学生跟我说,你不需要那么辛苦去做主持。我认为这种事一般人很难替代,因为你要把学生的注意力、老师的核心精髓打穿。而课程是我设计的,我很清楚它们之间那条逻辑线是什么。”
她会仔细观察讲师和学员上课时的状态,随时调整课程。“一定要保证课程质量和学员的参与度。再好的东西,人没有参与是感知不到的。”
邓春平分享说,课程体系的设计有一定的逻辑。比如在第六期课程中,从思维维度的提升到创业的不同阶段,再到具体的经营创业新方法论,辅以具体案例的分享,涵盖了思维体系构建、方法论构建和具体应用等创业创新的各个方面。“这些课程既考虑到宽度,又建立了更高的思考维度和更宏大的视角,能够在学生脑子里建立关于创业创新的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
由于学员年龄和性别不同,来自不同的地域和行业,企业发展阶段和创始人背景等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为了更好地打开学员视野和加强参与度,邓春平主张更为多元化的分组方式,组内成员尽量互补,强调多元化。
第六期学员共100余人,但是邓春平说起他们来如数家珍,她记得大多数学员的名字和公司的商业模式。“李善友教授经常问我:为什么mini营仅仅五天就可以让学员产生那么强的凝聚力,做那么多事情?他经常说我手上有个魔棒。我觉得,一方面跟我过去几十年的沉淀有关;另一方面,我自己就是创业者的角色,用心注入,你把你的心放进去,学生会有共鸣的感觉。”
邓春平和六期学员在毕业晚会上的合影
打破常规的课程体系
每一期创业营都由为期两天的TechMark商战开启。100多名学员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公司,几个公司处于同一星球,而不同星球有着不同的市场背景。在商战中,每个学员都要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所在小组取得商战的最终胜利。
邓春平介绍说,TechMark模块有以下三个目的。“首先是让每个创始人洞见自己。很多创始人都是带着批判和质疑的眼光听课的。但是你六个周期走下来,一定有些东西是你不熟悉的,有一些坎是你踩不过去的。人只有遇到低谷的时候才会反思。如果太顺利,他是不会自我洞见和自我反思的。其次是深度沟通。这些不同背景的人要共同完成一件事情,一定要进行深度沟通,否则任务完成不了。最后,他对这件事情有敬畏、思考和期待了,心理准备基本完成,这时再接受课程,就进入了创业创新的大道场。”
TechMark商战环节不仅起到了团队破冰的作用,而且让每个人都认识到了自己认知和能力的边界,从而把心态放低,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去。
第六期mini创业营的课程由李善友的《李教授屠龙纲要》揭开第一幕,“李教授的课把大家的思维和视角提到一个更宽更高的境界,你会发现它的维度是建得很高的,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把创业者的思维和格局放大”,邓春平解析说。
当思维被打开之后,学员们开始接受更加具体的商业课程。比如,来自新加坡的天使投资人、美国前惠普科技副总裁周宏骐带来了新的“人鸟论”,阐述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推导关系,新“熊掌理论”则用来说明交易设计的具体环节。和君商学院管理研究院院长丛龙峰长期深入各种企业,带领100多位学员共同探讨了不同行业不同业态下的企业管理和组织创新。九位创业大咖导师分别从不同角度切入,为学员带来一场又一场思维的盛宴。
教育培训作为复购率低的低频消费产品,如何激活沉淀用户?在创业营推进的过程中,邓春平发现学员之间已经产生了很多自连接的“化学反应”。“这种连接效应要发挥作用,需要学员之间产生更多的信息传递。但是,仅仅靠我们这几个工作人员不可能做得那么好,所以我们做了个小程序工具,把这些学员和学员的生意标签化,容易被搜索到,容易产生更有效的连接”。除此以外,mini创业营还成立了创友会,未来可能产生基于分行业的更深层次的连接。
“创业是贴地飞行”
自己身为创业者,又培训了近千名创业者,邓春平对于创业者的心态洞若观火。“对一个创业者来说,做战略的加法很容易,做减法反而很辛苦。创业者对自己的想法不执着不行,不执着很难成功;但过于执着也不行,有时明明是错的,还要继续往前冲,旁人看了就会很着急。”
她将创业的心态比做“贴地飞行”。“做职业经理人,是高高在上的。而创业者是贴地飞行。这个角色的转换是最辛苦的。如果你转不了位置,一定转不了思维。屁股决定脑袋。所以每一次开营的第一天,我一再强调身份和角色的切换。当你切换的时候,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有些领域不是每个人都熟悉,所以要想办法。因为面对不熟悉的事物,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躲——因为这个领域我不擅长,我可能没话语权,我甚至会显得很自卑。但是创业者躲不过去,只有直接面对。”
对于创业方向的选择,邓春平给出了几点建议。“首先看赛道。假设这件事情是你熟悉的,过去也有积累,那你真的要问自己:这件事未来会不会长大,它值不值得你在未来再投入三五年的时间进去。如果整个赛道成长不起来,你在这个行业里面会很辛苦。大公司是时代的产物。放到今天,马云也做不了第二个阿里巴巴。其次,你要看你的资源与这个赛道是否匹配。最后才看你的爱好——这是不是你未来想要的。”
“我觉得人生是条曲线,不可能永远是直线。无论事业、内心成长的历程还是你对问题的认知,都是曲线。有时候,你可能处于波峰的时间更长,有时候则处于波谷时间更长。当你处在迷茫低谷的时候,其实冥冥之中生命轨迹告诉你,你应该沉下心做思考,也需要做一些新的选择和调整。如果一件事你很喜欢,又能发挥你的优势,你会觉得生命意义和价值都很大,人生也比较丰满和幸福。”邓春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