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铃薯栽培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探讨
2018-02-27杨林
杨林
摘 要:马铃薯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之一,具有产量较高的种植优势,现已经在我国诸多地区取得了广泛种植,水肥一体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马铃薯种植技术。为此,本文从犁地技术、栽种技术、田间管理技术3个方面分析了马铃薯栽培水肥一体化技术,旨在为马铃薯种植提供技术意见。
关键词:马铃薯栽培;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方式
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1233037
水肥一体化技术指的是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将灌溉操作和施肥操作结合到一起,以此来满足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水分需求和养分需求,种植人员按照比例为农作物提供水分和养分即可,克新一号、冀张薯8号、荷兰薯是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常见的马铃薯种植品种。
1 犁地技术
1.1 选择栽培地点、选择栽培机械
馬铃薯种植需要选择神木市北部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且地势较为平坦的沙土地的地区开展,符合上述要求的种植地点,具有昼夜温差大和水资源丰富的特点。马铃薯种植需要的机械主要有翻地犁、旋耕机、施肥机、播种机、中耕机、打药机、杀秧机、收获机、大马力拖拉机。
1.2 田间操作、施肥
在开展田间操作前,种植人员需要将灌溉设备调节到正常运行模式,并测量种植土地的pH值和微量元素含量[1]。灌溉设备呈现出来的灌溉面积是圆形,为此,种植人员需要确保马铃薯种植到灌溉面积之内,但是此行为会导致垄长度不同,种植人员则需要应用GPS系统做好定位工作,以便应用播种机作业。具体的施肥类型和数量需要视种植土地的土质情况而定,大致上每667m2在犁地前施加60kg复合肥、中耕时期施加30kg复合肥作为底肥,随后施加60kg复合肥和15kg硝酸钾作为追肥。施肥的具体方式是通过施肥机将肥料施加到地表,并且要避免在大风天气进行施肥,避免出现施肥不均匀现象。
1.3 犁地和旋地
犁地工作需要在马铃薯种植范围进行,犁地深度控制在30~40cm之间即可。旋地的主要目的是确保种植土地的平整,要保持均匀的旋地速度。
2 栽种技术
在选择好质量优良的种薯后,种植人员需要将每颗种薯切成重量为40g的种薯块,并用浓度为75%的酒精对切割刀具进行消毒处理,切好的种薯块需要立即用甲基托布津(1kg甲基托布津混合30kg滑石粉)拌种,进行拌种的目的是对种薯块进行消毒,并推动种薯块刀口的迅速愈合。马铃薯种薯块的播种深度需要控制在10cm之下,保持90cm的行距,株距可以按照种植品种适当调整,种块和垄尖之间的距离保持20cm左右。
3 田间管理技术
3.1 中耕、灌溉
中耕在马铃薯播种3周左右进行,此时的马铃薯尚未发芽,为了确保马铃薯的快速生长,种植人员需要清理杂草,在开展中耕之前,浇透种植土地,当地皮可以开展机械操作时,向地表撒入30kg复合肥,随后便可以开展中耕。在中耕过程中,种植人员需要尽量扩大垄台面积,为将来马铃薯根茎的膨胀奠定基础,在完成培土工作后需要以每667m2180g的剂量向种植土地喷洒封闭药剂,以此来抑制杂草的再生。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较大,并且随着生长时期的深入,马铃薯的需水量也在不断增多,盛花期是需水量最大的生长时期,直到马铃薯块茎开始膨胀需水量才不断减少,在收获前半个月开始停止灌溉,种植人员需要按照马铃薯在不同生长时期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而开展灌溉工作,以此来确保马铃薯的生长的水资源需求。
3.2 追肥、病虫害防治
在马铃薯幼苗达到15cm左右时,种植人员需要为马铃薯施加富含氮磷钾的复合肥,并开始用硝酸钾进行提苗处理,保持每周1次、每次5kg的施加频率即可,3周后基本可以完成提苗操作,进入到此时期后,马铃薯已经达到了初花阶段和块茎膨大阶段。当马铃薯进入到块茎膨大阶段后,种植人员需要选择富含硫酸钾的复合肥对马铃薯进行追肥,并保持每667m210kg的应用剂量,具体的施加剂量需要视马铃薯植株的生长环境而定,在收获前20d需要全面停止追肥。
病虫害防治需要从马铃薯植株15cm高时开始开展,通常情况下需要1周进行1次,要避免阴雨天气,并且要交替应用不同类型的杀虫剂,在马铃薯生长期间共需要进行10次病虫害防治,分别为苗高15cm左右、苗高15cm以上、苗高、始花期、盛花期、块茎膨大初期、块茎膨大期、块茎成熟期、块茎后熟期、块茎后熟期。
3.3 杀秧收获
马铃薯植株在生长后期抗病能力会逐渐下降,此时,种植人员需要将植株秧子杀死,具体可以应用立收谷,每667m2150g剂量,秧子死亡后2~3周之内开展收获工作。
4 结语
水肥一体化技术在马铃薯栽培中的应用,具有明显效果,实现了马铃薯的增产种植,为此,种植人员需要在结合种植土地土质情况的基础上,合理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先进种植技术实现马铃薯的高产种植。
参考文献
[1]张凯.“水肥一体化”技术在马铃薯栽培中的应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4(1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