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粮经饲比分析黑龙江省种植结构变化特征

2018-02-27孙莹莹干雨航田一鹤

农业与技术 2018年24期
关键词:种植结构供给侧改革

孙莹莹 干雨航 田一鹤

摘  要:种植业结构调整对缓解农业结构性矛盾,推进供给侧改革,加快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运用时序变化趋势、欧氏距离法等方法,从1980—2016年黑龙江省粮经饲种植比例变化趋势分析黑龙江省种植结构变化的时间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在1980—2015出现“前稳后增”的变化趋势,2016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减少。黑龙江省种植结构差异度逐年动态变化,与初始状态有很大的不同。各地区种植结构呈现“增-减-增-减”的变化,而且同时期各地区种植结构与黑龙江省总体种植结构有很大的差异性。分析黑龙江省种植业结构变化特征,合理分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比例,优化种植业结构,确保乡村振兴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种植结构;供给侧改革;欧氏距离;粮经饲比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1233003

引言

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解决农业结构性矛盾,我国正经历第四轮种植业结构调整,各地区积极响应。其中东北地区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粮食基地,对于全国种植结构调整的贡献率有70%[1],所以调整东北种植结构至关重要。这次文件提出要构建粮经饲三元结构,黑龙江省粮食现状从三大主粮看,稻谷平衡略余,小麦基本平衡,玉米阶段性供大于求,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相对缺乏[2]。黑龙江省必须采取措施优化种植业结构,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粮经饲种植结构的调整是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3]。因此,科学掌握粮经饲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变化机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4]。众多学者已经对中国种植结构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云雅如等[5]和杜国明等[6]对分别对其气候变化等动因进行研究,得出粮食作物种植格局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杨光震对近70余年来东北地区种植结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进步和发展,又反映了现阶段存在的矛盾[7];张莉等[8]从微观尺度对宾县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数量变化及空间变化的特征进行分析,发现粮经比不断增加,玉米种植面积比重大幅度增长,大豆和水稻种植面积减少,主要粮食作物空间变化呈现较强的规律性。然而,现有的研究多是关注粮食作物的时空变化,对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研究过少。仅仅用粮食作物的变动无法说明黑龙江省种植结构的变化。在未来的种植结构调整中,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变动是改革的主要方向。研究粮经饲三元结构的时空变化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农业矛盾的演变,也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黑龙江省是中国的粮食大省,在保证粮食产量时,也要解决农业结构性矛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本研究收集整理1980—2016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从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和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两个方面来分析研究黑龙江省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间变化特征,尝试从粮经饲比例变化分析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规律,为黑龙江省种植结构的调整提供理论基础。

1     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部,位于E12111~13505,N4326~5333,北、东部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12个地级市,1个地区,2个省辖县级市。土地总面积47.3万km2(含加格達奇和松岭区),地势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构成。东北部的三江平原、西部的松嫩平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的一部分,平原占黑龙江省总面积的37.0%[9],耕地资源丰富,根据二调结果显示,黑龙江省人均耕地面积0.31hm2,是全国人居耕地面积的3.1倍,黑土等优质土壤占耕地面积的67.5%。2015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是我国主要的粮食基地。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自《黑龙江省统计年鉴》[10],根据统计年鉴将研究区域划分为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鹤岗、双鸭山、大庆、伊春、佳木斯、七台河、牡丹江、黑河、绥化、农垦总局。黑龙江省的农作物可以划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根据黑龙江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选取主要农作物进行分析。粮食作物主要包括水稻、玉米、小麦、谷子、高粱、大豆、薯类。经济作物包括油料、甜菜、麻类、药材、烟叶、蔬菜、瓜果类。饲料作物包括苜蓿、青贮、燕麦和其他。本研究在分析黑龙江省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特征的基础上,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比例变化来分析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特征。

1.3     研究方法

欧氏距离常用来表示维空间内两点间的距离,即两点间距离越远,欧氏距离越大。为研究1980—2016年黑龙江省种植结构变化状况,定义差异度来反应种植结构的变化情况。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占比想象为一个三维空间中的点,假定初始状态位于原点,每年的种植结构差异量化为距离原点间的欧氏距离。差异度为0,表示种植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差异度越大,表示种植结构变动越大;差异度越小,表示种植结构与初始状态越相近。差异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表示不同年份的差异度;表示第年粮食作物的种植比例;表示第年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表示第年饲料作物的种植比例。当i=1981~2001时,表示1980年粮食作物种植比例,表示1980年经济作物种植比例,表示1980年饲料作物种植比例,但是由于1980—2002年饲料作物种植面积较少,因此忽略不计,。当i=2002~2016时,表示2002年粮食作物种植比例,表示2002年经济作物种植比例,表示2002年饲料作物种植比例。

2     结果分析

2.1     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变化特征

研究表明,1980—2016年黑龙江省农作物播种面积不断扩大,总体上经历了“前稳(1980—1995)-后增(1995—2015)”的变化过程(图1)。在1980—1995年期间,主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在850万hm2上下浮动,1996—2016年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不断增大,出现了2004—2005年和2008—2009年2个增长高峰期。2003年开始,国家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及农资综合补贴,2004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全面铺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使得2004—2005年种植面积净增加167.5万hm2,是同时期增量的4倍。2008年继续实行对粮食大户的奖励政策和粮食最低收购政策,使得2008—2009年种植面积净增加178.4万hm2,增速达到了历史最高,是同时期净增加量的5倍。2015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最高值1479.5万hm2。2016年黑龙江省积极响应农业部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调减非优势产区玉米的播种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出现了小幅度的下降,从1479.5万hm2到1472.8万hm2。

2.2     黑龙江省种植结构变化特征

种植结构是指的是一个地区或国家在农作物种植种类型、品种、面积及其比例上的问题[10]。本文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比例来反应种植结构的变化。由于2002年开始计入饲料作物,以2002年为分界点分2段讨论。

假定1980年的种植结构是初始状态,位于原點。图2反映了1981—2001年中每一年的种植结构差异度的变化,差异度越大,与初始状态种植结构越不同。从图中可以看出差异度在不断的起伏波动,差异度最大的是1987年0.045537677,差异度最小的是1995年0.000282843,非常接近1980年的种植结构。1980—2001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变动很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在波动中缓慢前进,由于总播种面积上下波动,造成他们之间比例不断上下浮动。1987年经济作物比例下降,粮食作物比例上升,差异度达到最大。当粮食作物比例和经济作物比例发生较大变化时,差异度越大。

假定2002年的种植结构是初始状态,位于原点。图3反映了2002—2016年种植结构差异度的变化,差异度越大,和初始状态种植结构的差别越大。分成4个阶段分析:2002—2004年,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了15万hm2,占比逐渐增大,差异度直线上升;2004—2008年差异度逐渐下降,与初始状态的差别越来越小;2008—2011年粮食作物占比快速上涨,出现了差异度的峰值0.042404717;2011—2016年,出现较缓的波动,逐渐远离初始状态。

2.3     各地区种植结构变化特征

从各地区2005—2016年中选择具有典型变化特征的5a分析各地区种植结构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13个研究区域的种植结构变化都呈现先增后减的波动,2008年和2014年各地区与初始状态差异最大,其中绥化和牡丹江的种植结构与初始状态差别最大,分别是0.077和0.132;2011年和2016年差异度最小,其中伊春和鹤岗的种植结构与初始状态最相近,分别是0.0016和0.0046。各地区种植结构都比黑龙江变动大,说明相同时间各地区种植结构都与黑龙江省总种植结构不同。

3     结论

2016年之前为缓解农作物供给不足矛盾,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不断增加;2016年农业部发布《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调减非优势产区玉米的播种面积,扩种大豆杂粮薯类和饲草作物,优化种植业结构,主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出现下降趋势。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预计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还会进一步缩减,在保障粮食产量的前提下,继续优化种植业结构,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助力。

黑龙江省总体种植结构变化较大,各地区种植结构呈现“增-减-增-减”变动趋势;且同时期各地区的种植结构与总体种植结构有很大的差别。调整种植业结构就是凸显各个地区优势产业,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需要解决种植业结构与现在农业发展环境的矛盾。现代化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的兴起,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必须抓住发展机遇,主动作为、顺势而为,加快优化调整种植业结构,推动种植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晶,李天祥,林大燕,等.“九连增”后的思考:粮食内部结构调整的贡献及未来潜力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3,34(11):36-43.

[2]大力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农业部解读《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J].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2016(5):16-31.

[3]乌玮琪.农业种植结构变化及其效果评价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

[4]刘玉杰,杨艳昭,封志明.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其可能影响[J].资源科学,2007(2):8-14.

[5]云雅如,方修琦,王媛,等.黑龙江省过去20年粮食作物种植格局变化及其气候背景[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5):697-705.

[6]杜国明,张露洋,徐新良,等.近50年气候驱动下东北地区玉米生产潜力时空演变分析[J].地理研究,2016,35(5):864-874.

[7]杨光震.近70余年来东北地区种植结构变化研究[J].中国农史,1985(1):12-21.

[8]张莉,吴文斌,杨鹏,等.黑龙江省宾县农作物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5):3227-3237.

[9]李秀梅.有机产品认证助力龙江经济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12-12-19(15).

[10]郭晓鸣,曹二平,徐薇.论粮食合同订购后的生产规模控制[M].农村经济,1985(10):1-3.

猜你喜欢

种植结构供给侧改革
农业种植因素对种植结构的影响及优化措施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
对湖北省发展蔬菜千亿产业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