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2018-02-27贾君琪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唐诗背景

贾君琪

摘   要:   唐代中后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使唐诗中出现大量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写作。文人士子们或游历、或贬谪、或送友,创作了二百余首绚丽多彩的诗作,使唐代诗歌不论在描写内容、还是精神内涵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与深化。

关键词:   唐诗;海上丝绸之路;背景;内容;情感内涵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8)06-0068-04

班固《汉书·地理志》曰“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 有黄支国……。自武帝以来皆献见。…… 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1]这是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记载。所谓“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一条以丝绸为主的中国海上贸易之路,也是一条包括政治、军事、宗教、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中外交流之路”[2],“海上丝绸之路诗歌”即是与此有关的诗歌。唐代中后期,唐代海上丝路兴起,促使唐代诗人们创作了大量海上丝绸之路诗歌,这些诗歌的创作大大丰富了唐诗的内容与情感内涵。

一、唐代海上丝路诗歌产生背景

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与发展是唐代政治、科技、贸易政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诗歌创作与海上丝路的开拓与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对于唐海上丝路兴起原因进行分析,利于把握唐代海上丝路诗歌产生的背景。

自汉代张骞开拓陆上丝绸之路以后,中国的丝绸就沿这一道路向西域传送。随着丝绸贸易发展,陆上丝绸之路的功能由单一走向多元,突破了经济范畴,发展到政治、外交、宗教、文化、艺术等层面。唐代初期,国内实现大一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社会经济高度发达;与此同时,西方出现东罗马帝国,双方都想要加强彼此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这就促使连接东西方的陆上丝路发展到鼎盛时期。但好景不长,一方面西方大食国的兴起,与唐军交战,唐军大败,唐朝在西域的威信动摇;另一方面,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军队内迁,西域边防空虚,吐蕃趁机而上,侵占陇右地区,唐朝对西域的控制就此完结。陆上丝路因而“道路梗绝、往来不通”[3],唐朝因要满足与西方诸国以及周边国家交往的需要,遂而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唐代造船、航海技术的提升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发展提供了条件。唐代海船以船身大、容积广、构造坚固、抵抗风涛能力强、适于远航而著称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上[4]。《新唐书》(卷一百)记载,贞观时阎立德在洪州造“浮海大船五百艘”。《西山杂志·王尧造舟》载:“天宝中,王尧于勃泥运来木材为林銮造舟。舟之身长十八丈,次面宽四丈二尺许,高四丈五尺余。底宽二丈,作尖圆形。桅之高十丈有奇。银镶舱舷十五格,可贮货品二至四万担之多。”[5]唐朝时期,航海能力也进一步提升。首先,唐代人们已掌握了季风航海技术,唐朝将定期而来并与航行有关的季风称为“信风”,并成功运用于航海;其次,运用地文航海技术,人们开始利用比较精确的数学仪器来测量海岸或海中的地形地物的距离与高度;再次,如沈佺期《度安海入龙编》载“北斗崇山挂,南风涨海牵。”唐人航海已掌握天文定位导航方法。

陆上丝路被中断后,丝绸作为商品对外销售由陆路变为海路。在这一变化中,丝绸贸易的性质也发生了转变,这一转变以唐设市舶使为标志。除了原有的“朝贡贸易”外,则以市舶贸易为主,将丝绸贸易由原来注重政治上对他国的影响,发展到将丝绸贸易作为国家财政的一项重要收入。与此相应,唐代设置了交州、扬州、泉州、广州、明州海上贸易港口。这些政策的颁行与实施都为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便利,也为海上丝路诗歌提供了开阔的书写空间。另外,唐代统治者对岭南的开发与统治也是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诗歌大力创作的一个因素。朝廷对于岭南地区的官员设置等,为众多士人到此任职提供了条件,也是文人们大力创作此类诗歌的原因。

二、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诗歌的内容

白居易《与元九书》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6],强调文学创作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与发展,投射在文人士子的创作中,便是大量有关海上丝绸之路诗歌的产生。这些诗歌的创作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向往财富与宣扬国威。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中说:“不论陆上还是海上‘丝绸之路,最初都是为丝绸贸易向外传播中国丝绸而闻名于世的。”[7]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丝绸是中国的一项独特发明。海上丝路将这一独特发明远输海外的同时也将海外贵重物品带到国内,促进了国内外财富流通,唐诗中也多有对海上商船贸易的描绘。王建《送郑权尚书南海》与刘禹锡《南海马大夫远示著述》分别写道“市喧山贼破,金贱海船来。”[8]3400“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9]这两处描绘了海上丝路上的船只满载货物而来,“海船”、“宝舶”即是财富的象征,二位诗人在诗句中都巧妙的用动词“来”,将海外财富运往国内的现实在人眼前生成一幅动感的画面,使人对满载“财富”的船舶的体验更加真实,对于财富的向往之情得到自然流露。唐代中后期,陸上丝路受阻,统治者重视海上丝路的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便是宣扬国威,这在唐代诗人们的海上丝路创作中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贯休《南海晚望》曰“狂蛮莫挂甲,圣主正垂衣。”[8]9405意在说明唐朝统治者以“礼”待周边国家,劝诫海外诸国不要有侵略、反抗唐朝统治的想法;刘长卿《送徐大夫赴广州》曰“当令输贡赋,不使外夷骄。”[8]1529韦应物《送冯著受李广州署为录事》曰“百国共臻奏,珍奇献京师。”[8]1928这两处诗句都描绘了中国对海外诸国的影响,并且海外诸国愿给中国称臣,进行朝贡。这些诗句都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唐帝国在周边国家中的地位,诗人们借此来宣称国家的威严。

其二,海上风光与异域风物。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东南亚甚至非洲诸国,这为国家之间的财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提供了极为便捷的途径。唐代诗人们也借此或游历、或贬谪、或求经,多少领略了壮美的海上风光与异域风物,在诗篇中对此进行了细致描绘。杜审言《旅寓安南》曰“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8]734此诗作于唐中宗神龙初年,杜审言被贬安南,“交趾”是安南的别称,诗人通过对安南冬天果实成熟、野花盛开的描绘,证明了安南“殊风候”的事实,阐明了自己的奇特经历。沈佺期在《度安海入龙编》中描写了与杜审言相似的体验,诗中说“四气分寒少,三光置日偏”[8]1052,通过安南与中原气候的对比,写出对于异域的独特体验。张九龄《与王六履震广州津亭晓望》曰“水纹天上碧,日气海边红。”[8]590“津亭”指海舶停泊之所,诗人站在此处远望大海,仿佛海天连为一体,太阳升起为青色的大海涂上红色。张说《入海》同样描绘了大海风貌,《入海》(其一)曰“乘桴入南海,海旷不可临。茫茫失方向,混混如凝阴。”[8]931写出了大海的广阔无边。除了对异域气候与海上风景的描绘,诗人们对异域物产也有极为细致的描绘。韦应物的《咏水晶》、《咏珊瑚》、《咏琉璃》分别对水晶、珊瑚、琉璃进行了书写,写出三者各自的特征;张籍《昆仑儿》曰“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绵裘。”[8]4339描写非洲人的穿戴与生理特征,施肩吾《岛夷行》曰“黑皮年少学采珠,手把生犀照咸水。”[8]5592对非洲少年的劳动进行了描绘。

其三,离别劝勉与美好祝愿。送别诗是中国古代诗作的重要类别之一,最早的送别诗作为《诗经·燕燕》。清王士祯《分甘馀话》曰:“《燕燕》之诗,许彦周以为可泣鬼神。合本事观之,家国兴亡之感,伤逝怀旧之情,尽在阿堵中。《泰离》《麦秀》,未足喻其悲也,宜为万古送别诗之祖。”[10]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中外贸易、外交、政治等重要通道,势必带来人员的广泛流通,因此送别是唐代海上丝路诗歌的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其中对于友人的殷切劝勉与美好祝愿是其送别诗作的重要内容。韦应物《送冯著受李广州署为录事》曰“所愿酌贪泉,心不为磷缁。上将玩国士,下以报渴饑。”[8]1928此处韦应物劝勉冯著要甘守清廉,不受大环境的影响动摇自己的品格,以便扶持身处困苦中的百姓。同韦应物一样,岑参在《送张子尉南海》曰“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11]劝勉自己的朋友不要因环境的改变而丢弃自己甘于清贫的品格。张祜《送徐彦夫南迁》与杨衡《送王秀才往安南》分别曰“知君还自洁,更为酌贪泉。”[8]5799“无贪合浦珠,念守江陵橘。”[8]5283同样是劝勉友人要保持清廉本性。关于对友人的祝愿,刘长卿《送徐大夫赴广州》与皇甫曾《送徐大夫赴南海》同为送徐浩而作,他们分别在诗末写道“当令输贡赋,不使外夷骄。”[8]1529“由来黄霸去,自有上台期。”[8]2185期待徐浩能不辜负圣上对他的期望,报答圣恩,展示唐朝威严,也期盼他能够早日回朝与亲友团圆。张籍与王建分别作《送张尚书赴广州》与《送郑权尚书赴南海》同为郑权送行,张籍曰“此处莫言多痘病,天边看取老人星”祝愿友人能够克服病患,身体安康、长寿;王建曰“已将身报国,莫起望乡台”[8]3400祝愿友人能够尽早建功立业,有所作为。

三、唐代海上丝路诗歌的情感内涵

汉代《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12]明确道出了诗歌是心中郁积情感的流露和外在表现。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也说过:“情感是诗的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13]由此可知,情感是诗歌创作的中心,是诗歌创作的根本动力,也是诗歌之所以打动人的内在原因。诗人们进行诗歌创作,将自己的内心真实情感外化为诗歌语言,以此来彰显诗歌中特有的情感内涵。在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诗歌中,诗人所赋予诗歌的情感内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安身圣国的豪情。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朝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思想开放,文化上贯通中外,凡此种种造就了有唐一代文人对于国家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唐代统治者的对外政策基本上以“华夷如一”为主,这种开阔的外交视野同样使唐朝文人以身处唐朝为傲,在诗歌中彰显其万丈豪情。皇甫曾于《送归中丞使新罗》中曰“天遥辞上国,水尽到孤城。”[8]2182将唐朝视为“上国”,将新罗视为“孤城”,可见作者对身处唐帝国自豪感;贯休《南海晚望》曰“狂蛮莫挂甲,圣主正垂衣。”[8]9405说明唐朝统治者以治国有方,国泰民安,国势强盛,周边国家不要有袭击本国想法;陶翰《送金卿归新罗》曰“奉义朝中国,殊恩及远臣。”[8]1476说新罗使者不远万里朝拜中国,皇帝“一视华夷”给予特殊的恩惠;韦应物《送冯著受李广州署为录事》曰“百国共臻奏,珍奇献京师。”[8]1928写出周边国家出使中国朝贡的场面,更加烘托出唐王朝的强大。这些诗作都从正面或侧面描绘唐王朝异于诸国,国力强盛,为诸国仰慕,诗人们身处如此强盛的国家的优越感难以抑制喷薄而出,身处圣国的豪情得以抒发。

其次,建功立业的热情。有唐一代,疆域辽阔,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统治者开阔的视野,使唐代士人对人生普遍持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加之唐代科举制日渐成熟完备,除科举外,士人们仍有多种入仕途径。因此,唐代士人们有更为博大的胸怀、气度、抱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具体来说就是建功立业的热情。这一情感在唐海上絲路诗歌中亦不乏表现。权德舆《送都护裴泰》曰“暂叹同心阻,行看异绩闻。”[14]作者鼓励裴泰战胜艰难险阻,在安南境内做出功绩以分担“主忧”,是对朋友取得政绩的殷切期盼;王建《送郑权尚书南海》曰“已将身报国,莫起望乡台。”[8]3400期盼郑权能够以国为念,早日建功立业;刘长卿《送徐大夫赴广州》曰“当令输贡赋,不使外夷骄。”[8]1529作者在此亦是将国家利益摆在第一位,劝勉友人做好自己的本职,使诸国看到大唐的威严,臣服于大唐,不辱使命。不难发现,以上所举诗作都是作者勉励友人要建功立业,实是对于友人的美好期盼,但这又何尝不是作者将自身建立功业的愿望寄托在友人身上的具体体现。

最后,去国怀乡的悲情。唐代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中外,无论是去往异地还是从他国来拜访中国,距离遥远且旷日持久,在漂泊的路途中人们难免有去國怀乡之情。身处异乡的人们基本形单影只,孤独与寂寞难以言表,这种压抑苦闷之情在心中沉积上升到“悲”的层面。义净《在西国怀王舍城》曰“游,愁。赤县远,丹思抽。”[8]9118义净是唐代著名高僧,此诗写于义净西游印度求取佛法之时,由此诗作可知作者的心境是愁苦的,去国千万里,心中思念着长安故城;杜审言《旅寓安南》曰“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8]734诗人被贬安南,心情本就比较低落,再加上此地“寒迟暖复催”的气候使诗人严重不适,故而更加想念远隔千里之外的故乡,满腹的委屈与思乡之情无处排解,此时诗人的内心应该是充满悲情的。沈佺期《度安海入龙编》[8]1053首先写出安南此地气候与故乡的差异,近而抒写自己离开家乡内心的惆怅痛苦之情以致患病,最后以想象妻子因思念自己而悲伤落泪作结,可见作者内心深处因远离故乡、亲人而生出的悲情体验。

四、结语

丝绸之路是当下学术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以往学者侧重于对丝路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影响的研究,对于丝路引起的文学创作的研究亦不在少数。然而,海上丝绸之路诗歌作为丝路文化的一部分,研究者屈指可数。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诗歌创作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诗歌中描绘的内容、展现的情感内涵有其独特性,拓展和丰富了唐诗的表现领域。对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诗歌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领悟唐诗的风情。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地理志[M].北京: 中华书局,1962: 1671.

[2]陈永正.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诗选[M].广州: 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1.

[3]董   诰,等.全唐文:卷四百六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3:4738.

[4]席龙飞.中国造船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21.

[5]马文宽,孟凡人.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83.

[6]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四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792.

[7]陈   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7.

[8]彭定求,等.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9]刘禹锡.刘禹锡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518.

[10]王士祯.分甘徐话[M].张世林,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170.

[11]岑   参,岑嘉州诗集[M].廖  立,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437.

[12]萧   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78.

[13]别林斯基.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14.

[14]黎   崱.安南志略[M].武尚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5:385.

猜你喜欢

海上丝绸之路唐诗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唐诗赏读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印媒: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欲连印“季节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