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涉江采芙蓉》
2018-02-27叶卉李亚妮
叶卉+李亚妮
摘要:悬想手法让《涉江采芙蓉》这首惜别情诗所表达的的思念之情可以从五种角度去解读:游子思念家中亲人;“旧乡”女子思念远方之君;诗人由于思亲心切,设想“旧乡”女子如何的思念游子;“旧乡”女子设想远方的游子思念家乡;诗人和“旧乡”的女子在隔着“长路”“远道”开满芙蓉的兰泽洲边想起了对方。
关键词:惜别情诗;芙蓉;高洁;思亲;悬想手法;诗意翻涌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首诗出自《古诗十九首》,是一首无名氏的五言抒情诗,此类诗无题目,往往用该诗的第一句做题目。
由于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在这种形式和风气下,中下层士子为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离乡背井、辞别亲人父母。有的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因此《古诗十九首》主要抒写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
《涉江采芙蓉》是其中一首惜别的情诗,在古代农业社会,道路、交通、通讯等都不发达,由于战争、徭役或仕宦,夫妻朋友常常被长期截断,这就成为许多人生活中最伤心的事。中国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达别离情绪的,如岑参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见证,更不用说比他们所处的年代更久远的汉代的人们的惜别之情的浓郁了。
盛夏时节,游子看见盛开的荷花和蓊郁的芳草,想起了远在家乡的妻子。大概是受《诗经》中的“比兴之义”和屈原在《离骚》中采用的“美人香草”式的寓意的影响,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财宝,却是一枝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向好朋友表示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简朴的美好情调影响着当时的人们。作者看见美丽的荷花芳草,铭心刻骨的思念之情汩汩流淌,不惜“涉江”之劳,抱着满腔热忱,采到了“芙蓉”。家中亲人如相问,一片冰心在芙蓉。芙蓉代表游子那颗高洁的思亲的心,他们为了生活奔走他乡,家中的亲人是他们在外漂泊的不竭动力。美好的东西更要有人分享,可是四方都是陌生人,“采之欲遗谁”呢?更何况花草很快就会枯萎,远道之人懂得他的心吗?诗中突然的转折,诗人宛若当头遭棒呵,霎时间天地为之变色。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涌上心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思念之情斩不断、理还乱。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诗中究竟是谁在“还顾”,谁在忧伤?说话的人是个男子,还是个女子?是男子在“远道”,还是女子在“远道”?照常理古代离乡远行的照例是男子,这样看,便是男子在说话,是他在“还顾望旧乡”,想念他心爱的女子。“涉江采芙蓉”的是他,“忧伤”的也是他。另一种解释是,闺中少妇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旧乡”的女子在河边浣衣,哗哗流水送来的阵阵荷香引发了女子的思君之情,奋不顾身的“涉江采芙蓉”,想把芳草寄给“远道”“所思”的男子,一想到“长路漫浩浩”,花儿会枯萎就不由得忧伤起来。
还有种理解,就是诗人漂泊异乡,每当牛羊归巷,鸡栖于埘,就感觉古道西风格外寒冷。他们展开神思的翅膀,用想象的情景映衬现实的情景,以虚衬实,虚实相生,让读者浮想联翩。或悬想以后的情景,或以梦境来悬想,或悬想对方的情形等。因此诗中还可能是诗人由于思亲心切,设想“远道”的家人那如莲花样的容颜日益憔悴,思念在紧闭的窗帷里风长,女子被达达的马蹄惊扰,于是胜日寻芳兰泽边,手把芙蓉向远道。一想到“旧乡”距君处山高水远,只得忧伤到天明。或者是“旧乡”的女子思念成疾,想象游子涉江采芙蓉,在山之滨,水之湄眺望家乡。
悬想手法使短短的诗行意味翻涌,让古诗抒情更加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这正是《涉江采芙蓉》意味深刻之处。才华横溢的诗人们继往开来,把此种写法挖掘创新,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就是诗人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勾绘出一幅良宵美景图,想象多年以后他们夫妇恩爱的场景。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随着时间的流逝反而愈加醇厚,于是用哀婉悱恻的梦境表达对亡妻刻骨铭心的思念。杜甫《月夜》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看到的是长安月,但并没有从长安月着笔,而是从妻小所在地鄜州落墨,想象在鄜州的妻子思念着身处异地的丈夫。其实这正是诗人牵挂妻子的表现,这样就将离乱之痛、思亲之情抒发得更为深沉。这种独特的构思让诗意迭起,也符合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写法,更让读者在阅读中愉悦了心情。
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涉江采芙蓉》:或许是君心似我心,亲人之间有心灵感应。在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时节,他们都在开满芙蓉的兰泽洲边想起了对方,无奈隔着“长路”“远道”,只得“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样诗的情致就愈显得沉痛深挚。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诗人和“旧乡”的女子伉俪情深,却被阻隔,个中滋味只得黙吞。
至于这首诗的作者是不是徐陵在《玉台新咏》中所认为的西汉诗人枚乘,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诗中的那种绵长的幽怨的思念之情带给读者的那种耐人咀嚼的,余味悠长的美让人销魂。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 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2007,3(2),67,70——71
(作者单位:1陕西省武功县综合高中;2陕西省武功县普集高中 71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