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倾一座城成一段情

2018-02-27郝翊雯

神州·上旬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倾城之恋爱情观

郝翊雯

摘要:《倾城之恋》是体现张爱玲爱情观的代表作之一。张爱玲式的苍凉在《倾城之恋》中有集中体现,尽管两人的结合最终被现实打败,以悲剧收场,但不能否认小说中男的男女主范、白二人间曾产生过真正的爱情。本文试通过从主观性格、客观条件和情节设置三方面分析男女主角的爱情之路。主观性格的相似性是两人结合的基础,香港陷落成为最大的契机,而通过文本细读能够找到两人产生爱情的蛛丝马迹。

关键词:《倾城之恋》;爱情观;苍凉

引言

《倾城之恋》仿佛是一座雕刻精工的翡翠宝塔,张爱玲写出了一场极具现实感而又充满悲剧性的爱恋故事。

在《倾城之恋》的爱情主题分析上,历来有多种不同的观点,最基本的争论点是两人之间究竟有没有爱情。大多数研究者秉持张爱玲本人对小说的表述,认为范柳原与白流苏之间不存在真正的爱情。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写道:“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在全篇中也多次以略显刻薄又高高在上的叙述者视角批判了两人的结合。因此许多人都循着张爱玲的评价,将两人的动机往自私自利的方面去理解。如张爱玲好友苏青,同样认为白流苏是一个只求结婚不问爱情的女性:“我知道一个离过婚的女人,求归宿的心态总比求爱情来得更切,这次柳原娶了她,她总算可以安心的了。” 女性主义学者孟悦和戴锦华则认为白流苏之所以选择与范柳原交往则是“出自一个残酷的现实:‘求得经济上的安全”。

理解白流苏与范柳原之间的感情,是理解这篇小说的关键。尽管张爱玲在小说中一再加以解释两人是如何算尽心机,白流苏与范柳原的交往是如何步步为营,将二人的结合契机归结为香港的倾覆,个人的命运从不由自己掌控。在结尾中,张爱玲写道:“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而笔者认为两人之间是有爱情的,从两人形象分析上可以看出作者意图与人物刻画、情节设置的偏离。从主观性格上看,两人有种种相似,香港陷落成为推动二人感情发展的关键契机,而通过文本细读可以明显看出二人的感情发展。

一、主观性格上

从对白、范二人的形象分析,能够更直观地看出小说中完全具备二人萌生爱情的土壤。白流苏与范柳原的性格在截然相反的基调上达到了“调和”的和谐,也正是张爱玲所言“参差的对照” 。性格中的相似性是能够互相吸引的根本,而无论在现实还是感情空缺上,两人都互相弥补了对方的需要。

性格上,白流苏与范柳原都有着源于家庭的且别人无法理解的孤独。两人在家庭空间都没有独立的生存空间,因此范柳原选择放逐自己,而白流苏选择出走。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住在白公馆,而白家是一个跟不上时代的败落家族,守着传统的思想,过着他们守旧的封建生活。而白老太太就是这传统思想的代表者和执行者,因此白流苏住在娘家受到哥哥嫂子的冷眼相对时,白老太太也劝她回到丈夫家。白流苏在白公馆处处受到排挤,没有人能够理解她内心的想法,白流苏跪在母亲床前时,仿佛看到“她独自站在人行道上……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 范柳原作为他父亲的私生子,从小在英国长大,只有他自己知道就算物质是富裕的,精神也是孤独。因为他们的孤独都无人能懂,所以白、范两人的相爱有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在白流苏眼中,白公馆像是千年如一日的神仙洞府。在当时的社会评价标准下,白流苏和范柳原无疑都是“自甘堕落”的代表。白流苏是“不知廉耻的女人”,而范柳原是放荡的纨绔公子,两人相似的处境使他们的性格中天然具有能够相互理解的可能性。尽管在自己的假面下,两人始终互相算计,但表面生活一旦破碎,暴露出真实性格和纯粹对爱情的向往,两人还是能够彼此融合。

白流苏与范柳原更像是精神伴侣。表面看似是时代女性的白流苏实质还是一个传统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旧女性。范柳原作为衣食无忧的富家公子,却是在用纨绔的假面掩饰脆弱的心。冥冥中让范、白二人的心逐渐靠近的正是两人这种在家庭中没有立足之地的孤独,也许只有他们才能真正懂得对方。

范柳原与白流苏能够在现实和爱情两个层面实现互补。在现实层面,白流苏诚实地追求狭义上的“生存”需要,为了金钱和地位而选择范柳原,而范柳原则向往具有古典气质的中国女性。而在爱情层面,两人内心都诚实地渴望爱情,由此看来,那些条条框框就不值一提了。

二、客观条件上

香港的陷落是两人能够结合的最重要契机。战乱使一切财富、名利、身份地位都化为乌有,这些附加在爱情上的负重一下被释放,两人的精神生活开始变得轻松,他们可以没有束缚的自由追逐爱情。范柳原的表面生活变得支离破碎,在浪荡子表面下渴望追求安稳生活和纯粹爱情的真实自我暴露出来。香港倾覆成就了范柳原和白流苏,但更多的是成就了范柳原。

张爱玲心中似乎并不存在完全正面的纯洁女性形象:“‘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洛神不过是个古装美女,世俗所供的观音不过是古装美女赤了脚 ……” 对于女神她都如此解构,对于普通女性张爱玲便解构得更加彻底。香港的沦陷更让她本就脆弱的内心深受打击,因此在香港沦陷时期的所见所闻影响了张爱玲对范柳原与白流苏之间爱情的纯洁度的判断。在沦陷区的所见使张爱玲相信,当人陷入绝望时,所追求的就是“饮食男女”的生活。1939年张爱玲进入香港大学,1941年底香港沦陷。张爱玲原本已经有了时髦又洒脱的人生计划:“我要比林语堂还出风头,我要穿最别致的衣服,周游世界……” 而香港沦陷使这一切化为乌有,战争的残酷让张爱玲感觉到了人生的虚无。从张爱玲的小说中,我们不难看出:她不相信爱情,在张爱玲笔下,爱情的底色是苍凉。

三、情节设置上

白流苏与范柳原初次见面,是一次偶然。白流苏仅仅是被宝络作为赶走四奶奶两个女儿的借口出现,宝络之所以选择流苏,认为她已经是一个离了婚快三十岁的女人了,并不会与她形成竞争。而范柳原却独独被这样具有传统东方气质的流苏所吸引。四嫂和三嫂都没有想到白流苏还具有吸引男人的魅力,气愤中带着一丝惊讶地讲述这件事。看完电影后,范柳原请白家人跳舞。自诩大户人家的白家除了白流苏没人会跳。所有人都指责白流苏抢了妹妹的风头,大家都很生气,认为白流苏是故意這样做。第一次见面的范柳原与白流苏单独相处的时间不过几支舞,而恰恰因为被邀请与范柳原跳舞,白流苏一下变得自信起来。同样是面对娘家人刻薄的辱骂,可她却很镇静:“范柳原真心喜欢她么?那倒也不见得。” 或许正因为她已经爱上了范柳原,所以才会更加小心,步步为营,多加提防,陈思和说:“如果她看到他不爱她,她还上什么当?”。范柳原表面看似多情,却有些无情。但至少,他是爱上了白流苏的,真正的爱上了白流苏,正是因为爱上了白流苏,所以才不容忍白流苏对自己似是而非的暧昧态度。endprint

那么白流苏爱上了范柳原吗?从白流苏义无反顾的来到香港与范柳原的倾心付出便可得知。范柳原作为一个长期接受西方文化的人,对白公馆的封建生活也十分反感,因此范柳原将她从腐朽的白公馆里面带出去,让白流苏彻底从原有的家庭空间中挣脱出来,渐渐介入范柳原的生活空间。正如范柳原所说:“我想着,离开了你家里那些人,你也许会自然一点。”一语道出了他让白流苏来香港的原因。他一手将他从白公馆中解救出来,也将她带至对白流苏而言完全自由的生活空间——香港。白流苏对于范柳原也许更多的是依赖,但范柳原对白流苏的感觉却是独一无二的,相信在白流苏之前,一定也出现过其他的流苏,但他却独独等到白流苏出现后才决定把自己安放下来。一直对婚姻怀有深刻抗拒心理的范柳原曾有过明确的婚姻暗示,并最终与流苏完婚,就足以见得范柳原对白流苏的一片钟情。范柳原大可不必急着结婚过日子,他愿意选择与白流苏结婚就意味着他甘于平凡。

范柳原第一次将萨黒荑妮介绍给白流苏后,对白流苏说:“你是什么样的人,我就拿你当什么样的人看待。” 这显然是区别于他对那个所谓的印度公主的态度。一“白”(白流苏)一“黑”(萨黑荑妮),“黑白”分明,白流苏是传统内敛,萨黒荑妮是外放张扬。白流苏与范柳原之间时常存在信息沟通障碍,白流苏的话绵里藏针,范柳原的话直白易懂。范柳原刻意与萨黒荑妮亲近,以此来试探白流苏,终于等来了白流苏的一点醋意:“我待你好一点,坏一点,你又何尝放在心上?” “吃醋”是爱的表现,希望被“吃醋”,是渴望被爱的表现,这是没有文化差异的。但张爱玲对此嘲讽道:“(使白流苏吃醋)无非用的是激将法,逼着她自动地投到他的怀里去。” 在张爱玲的理想设定中,两人都是精于算计,始终对对方有所保留的。但是故事的发展超出了她的主观意图,既然白流苏“吃醋”,就表明她很爱他。从始至终,范柳原就很珍视这份感情。在“大中华”吃完饭,柳原用一双似笑非笑的眼睛,瞅着流苏说:“我陪你到马来亚去,回到自然。” 想摘下双方带着的面具,以一种更深入内心的方式,来试探白流苏,同时表达自己的感情。在深夜的旅馆,在流苏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时,柳原打电话说:“我爱你。”还要问流苏:“你爱我吗?”柳原清醒地看到,流苏不爱自己。只不过他看得并不真切。他没有想到,白流苏这么迫切地想念他。范柳原连睡梦里都会打电话来说:“我爱你。”他们彼此相互挂念,心连心。这段极端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情节已经与张爱玲作为叙述者的表达意图背道而驰,在有月亮的晚上,听到心仪之人睡梦中的真言,已经比任何情话都更为动人。月亮与有情人是中外爱情故事的经典搭配,无可否认,在这一场景中的白流苏与范柳原是卸下一切防备,真诚对待对方的。

而真正使二人卸下武装和假面的,是战争的炮火。范柳原在炮火纷飞的情况下,心系白流苏,弄到了一辆军用卡车来接她。而在性命难保之际,白流苏一面希望有人依靠,一面又不希望范柳原在身边蒙受危险。一颗子弹打不中她,还许打中他。他若是死了,若是残废了,她的处境更是不堪设想。即使受伤,白流苏为了不连累范柳原,也会选择死亡。两人面前横着的那堵阻碍彼此坦诚交流的“墙”,被战争炸塌了,流苏第一次与柳原有了相依为命的感觉,真正感受到了“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含义。

结语

倾城本是一个让人误会、让人遐想的词,本是形容女子容貌姣好,另所有人傾倒,然而白流苏并没有惊人的美貌,“倾城之恋”这样一个富有传奇性的篇名,仿佛更应该是段才子佳人式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而张爱玲偏偏乐于解构传奇。在这里,“倾城”的比喻义被消解,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倾覆之城”。而从小说篇幅上来讲,描绘沦陷都市中属于二人的小世界只占了很小一部分,绝大部分篇幅中二人都未曾卸下假面,以真心待人。

即使如此,两人的感情发展仍然依稀可见。张爱玲对《倾城之恋》的情节这样描述:“我的情节向来是归它自己发展。” 因此小说中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发展本身就具有某种自生力,它很轻易就会游离于作者的支配之外。或许在张爱玲心中,也潜藏着对才子佳人、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的向往,因此这篇小说中的情节发展往往会与叙述者的主观意图出现偏差。因此只要从人物本身出发,便不难感受到两人的爱情发展,首先是两人形象塑造方面,已经具备萌生爱情的土壤,其次客观条件成为两人打开心扉的契机。

情节的设置也极大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爱慕之情。白流苏为了范柳原来到香港,在这个陌生的地方,仅凭自己对范柳原的爱,支撑着她的生活,范柳原也抽出大把时间陪白流苏,无论逛街也好,海边沙滩也罢。在宾馆的夜里,范柳原深情的与白流苏通话,一起赏月,假使他们之间没有爱情,怎会轻易为对方改变自己的生活呢?将范柳原对印度女人和对白流苏之间的态度对比,显然是不同的,对白流苏他更多的是关心、体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爱情历程一波三折,他们打破了生活中的种种阻碍,最后如愿的在一起。

注释:

张爱玲《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99页

苏青《读<倾城之恋>》,见子通、亦清主编:《张爱玲评说六十年》,中国华侨出版,2001年版,第109页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4年版,第246页

张爱玲《自己的文章》,子通、亦清主编《张爱玲评说 六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1 年版,第72页

张爱玲《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54页

张爱玲:《私语》,见《张爱玲典藏全集》(第三册),哈尔滨出版,2003年版,第26~27页

张爱玲:《私语》,见《张爱玲典藏全集》(第三册),哈尔滨出版,2003年版,第109页

张爱玲《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71页

陈思和:《中国先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2003年版,第355页

张爱玲《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79页

张爱玲《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86页

张爱玲《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86页

张爱玲《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83页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2]苏青《读<倾城之恋>》,见子通、亦清主编:《张爱玲评说六十年》,中国华侨出版,2001年版

[3]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4年版

[4]张爱玲:《私语》,见《张爱玲典藏全集》(第三册),哈尔滨出版,2003年版

[5]陈思和:《中国先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2003年版

[6]张爱玲《自己的文章》,子通、亦清主编《张爱玲评说 六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1 年版endprint

猜你喜欢

倾城之恋爱情观
《倾城之恋》与《莫失莫忘》语言特色的比较研究
浅论《倾城之恋》人性异化的悲剧性表现
《倾城之恋》中隐喻的认知探析
西门庆的爱情观浅议
论柳永情词中的爱情观
玫瑰与面包并存的爱情:《傲慢与偏见》爱情观的分析
浅析李清照爱情观
《红与黑》的主题意义与爱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