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竹笛艺术的影响
2018-02-27靳债
靳债
摘要:儒家传统文化是中国竹笛音乐发展的组成部分:儒家的哲学理念和音乐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儒家思想;竹笛艺术;影响
一、儒家思想对我国竹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比道家,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更为深远'孔子是儒家最杰出的代表,他为我国古代音乐所作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一是整理《诗经》,保存古代文化典籍。他使诗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广泛流传于社会的教科书,为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奠定了永恒的基础。二是重视音乐,把音乐列入教育课程。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视音乐教育。主张要使用礼、乐的手段,来贯彻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以此来促进人类的道德。四是确立音乐美学的标准。孔子强调音乐的思想性及其教育作用,同时也肯定音乐的艺术性及其娱乐作用。这就是他率先提出的关于音乐美学批评"尽善尽美"的原则。他强调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道德力量首要的作用。因此,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具有道德律的美学思想。同时,孔子承认音乐的娱乐作用,他自己被《韶》乐陶醉得“三月不知肉味”。这种音乐美学观点在两千五百年前就由孔子提出,他为我国古代音乐思想的发展开辟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儒家的愿望,是通过音乐,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这是治世的有效手段。难得的是,《乐记》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而且做了深层次的论述,甚至有的音乐可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所以,“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基于对音乐如此高的重视,儒家“尽善尽美”的思想对我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唐代刘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声,是为笛加膜的第一人。在晋时已有竖笛,吹头加一木头,使气从缝隙中通过,射向两哨孔边陵发音。宋笛制多样,有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等。元朝戏曲的蓬勃发展,笛子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两类:梆笛和曲笛。儒家两千年前的先进思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
二、竹笛发展的历史环境
当然儒家音乐思想,也对音乐的社会功能进行了夸大,于是音乐也逐渐沦为统治者的工具。当作为主流的儒家越来越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时,它带来的愉悦感受和教化功能正在丧失。这时我们发现,儒家提出了重视音乐的思想,但是产生了两极化的作用。一部分音乐变成了统治者专用,而民间音乐则日益发展,起到了教化人民和娱乐大众的主流作用。到了明朝儒家崇尚“一唱三叹”之乐时,完全否定了竹笛音乐的艺术性,强调音乐要灭人欲,释躁心,更加排斥音乐的艺术性,排斥音乐对感情的表达,及儒家视音乐为君子修身养性、治家理国的工具,倡导“平和”、“淡和”之审美观,所以严重束缚了竹笛艺术的发展。这一思想的形成,导致了竹笛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由于儒家音乐思想在传统音乐思想中的统治地位,这些思想始终成为美学思想的主流,为封建文人所推崇,中国竹笛的成长便长期处于这样的历史环境下。
比较儒道两家的音乐思想,《老子》崇尚自然为美,排斥人为之乐、有声之乐,推崇“淡兮其无味”的音乐风格,倡导自然、无为及体现道之精神的“大音希声”。儒家的音乐思想也和政治理想紧密相连。我们看到,道家的思想太过于清高,而儒家对艺术、对美的欣赏和执著还不够。宋周敦颐援道人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对《老子》的思想加以吸收、融合,提出“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的“淡和”说,从而使“淡和”成为儒、道两家尊崇的音乐审美观。“淡和”审美观既与道家恬淡的主张相符,又与儒家中和的主张相合,所以被众多文人所接受。在当时的社会,丝竹音乐长期处于主导地位,而音乐已经过封建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的笛子作品都是以世俗作为写作背景,而关于真正的自然音乐富有童心者往往很少。既然音乐是发于情性,由乎自然,那么其表现出来的就应该是人之自然情性,而不应束缚于人为的礼义,因为“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义可止也。”这种以自然为美、追求竹笛自由表达人之各种感情的观点是对道家“法天贵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儒家礼教思想的突破。它更是推动竹笛发展的主要动力。“琴者,心也”是道家关于音乐思想的重要命题,它的提出使道家音乐思想进入更加合理的階段。此命题认定音乐是一种自由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艺术,其根本价值是对情感的表达,而不是封建统治的工具。所以竹笛在经历过这段历史之后,发展到今天仍能保留其原有的淳朴元素。音乐既然自由抒情,就不应对其进行限制,只以“平和”、“淡和”为美,排斥其他音乐,而应自由抒发“情之所激”,诉“发狂大叫,流涕痛哭”等不平之情。道家“琴者,心也”和儒家琴者,禁也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它是儒道两家音乐思想在音乐论坛上的一次剧烈碰撞,对于竹笛音乐的自由发展趋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电.中国竹笛蕴涵的文化艺术价值[J].艺海.2010(10)
[2]耿涛.论中国竹笛艺术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主要特征[J].中国音乐.2003(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