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年俗
2018-02-27白万献
白万献
中华农耕文明五千年,年年都要过大年。但年是怎样来的,年又应该怎么过?历来众说纷纷。有人说,年是我们中华民族长期生活形成的规矩;也有人说,年是岁月轮回的节点,是人们庆贺丰收的约定;还有人说,年是人们庆团圆时的狂欢。但不管人们怎样说,年自古以来周而复始地在城乡上演着,热闹非凡的乡村年俗,既展现了古老中华文化的辉煌,又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无限的幸福和欢乐。
乡村是文明的起源地,乡村又是民俗的诞生处,年在乡村长期的文化氛围中约定俗成,不管朝代怎么更替,年始终在进行着,并且历朝历代都有所创新发展,年一如既往地在传承,在弘扬。
年究竟什么时候光顾乡村,人们又怎么过年?乡谚讲:“娃子娃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告诫人们,步入腊月,再过了腊八就进入年。年的气息,年的氛围,就开始在村庄中生成蔓延,妇女们开始在油灯下,为孩子们忙碌地赶制年衣年鞋,缝好后的新棉衣,板板正正放在箱子里,成兜的新鞋挂在床头起,单等过年穿。孩子们真的看到了年的希望,围在一起玩耍时,总不忘显摆自己过年要穿戴的新衣、新帽。睡觉前总还要摸一摸床头挂着的年鞋。旧时人们生活拮据,但每家总要给孩子们准备一身新衣裳,过年给孩子们打扮得新崭崭的,孩子们高兴,大人也荣光。每当过了腊八,年还未到,但“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花帽”以及“二十三儿请灶爷买灶蜡儿,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去灌酒,三十捏鼻儿”的儿歌声,在村巷里经久不息。孩子们期盼过年的心情是多么的迫切啊!
过去南阳乡村人家,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为了生财,家家户户都要喂猪,一般人家喂一两头,多的喂到三、四头,除了卖钱,还要留一头年猪,过年杀杀吃肉。一进入腊月,家庭主妇顿顿都要给猪加水、加料,让猪吃饱、吃好,为的是给猪催肥长膘,谁家的年猪长得又肥又大,家庭主妇会得到邻里的夸赞。
为什么这时的猪叫年猪,又有什么说词?过去人们喂猪都是为了过年,猪与年节关联在一起,显得庄重,因此叫年猪。年同时又代表喜庆,过年避讳说“杀”,庄户人家把杀猪叫“出猪”。年猪什么时候“出”,乡谚又讲“娃娃娃娃,你别哭,过了小年出年猪。”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小年一到,就開始杀猪了。出年猪显然洋溢着年的喜庆,烘托着年的气氛,但杀猪毕竟血腥,杀猪锅要盘在场院外的空地上进行。自从二十三小年开始,村巷里不时传出猪的嚎叫声,年的气氛更浓了。为了给孩子们解馋,猪的头蹄杂碎,开始在饭菜中出现了,同时孩子们的手里又多了个玩艺儿,那就是充气吹大的猪尿脬。
在我们南阳乡下,乡亲们都说大年除夕下午红红艳艳的春联一贴,大年就喜笑颜开地来到了。乡下农谚讲:“三十儿贴花门,”这话一点不假。虽然各家门庭打扫干净了,过年的东西准备齐当了,可门庭还不见得多光鲜,只待把大红春联、门神一贴,立马门脸豁亮了,庭院亮堂了,就连用了多少代的灶屋也豁亮了。看来贴春联是山乡过新年的点睛之笔,这样一贴,就贴出一个新鲜亮堂的新岁月。
春联是谁发明的?贴春联这风俗又有多久?乡下没人说得清,可有人记得老私塾先儿说过的话,说是五代十国时后蜀孟昶发明的,从那时起就一直贴到现在。春联不光鲜红喜庆明亮,内容还寓意深刻,许多春联令人赞叹不已。什么“门前白河水清流如画,屋后卧龙岗洪福齐天”;什么“爆竹亮响响盈门喜气,年饺热腾腾阖家欢颜”;什么“人勤春早地生宝,风调雨顺粮满仓”,什么“围炉围出阖家暖,守岁守来中华春”,还配上了“春临人间”、“福满门庭”、“人寿年丰”、“阖家欢乐”那样的额联,真是恰且得当。
令人赞赏的还有贴在灶王爷、土地爷神龛两侧的春联。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往各家各户的监护神,相当于今天巡视组的督察员。若是抛米撒面,挥霍浪费,自然逃不过他的法眼。每逢腊月灶王爷都要按时回天宫述职,倘要把那些陈谷子烂芝麻抖搂上去,惹得玉皇大帝雷霆大怒,岂不要降下祸端?为了让灶王爷回天宫汇报好,人们早就给灶王爷预备好了回天宫的马匹(大红公鸡),路上带的干粮(灶火烧)和向玉皇大帝汇报的提纲:“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这春联道出了无数人心中的意愿,但也再次提醒人们:灶王爷始终都在,平时要杜绝浪费,勤俭节约,不抛撒米面,不贪不占,过俭朴的生活。
土地爷神龛的春联是“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道出了众人对土地的仰慕、尊重,祖祖辈辈吃饭穿衣哪一样不依赖土地?土地能生长小麦玉米,能生长萝卜白菜,让人们吃得饱,吃得香;土地能生长做衣服的棉花、盖房屋的树木,让人们穿得暖,住得好。五谷丰登,吉祥安康,农家称心如意的好光景,哪一样能离开土地的恩赐?此联既道明了土地的重要,也道明了中华五千年人们的生存之道!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每一寸土地,保护我们的生存家园。
春联不光贴在门扉,贴在神龛,还贴在庭院里,叫“满院春光”,贴在堂屋里,叫“满屋吉庆”,又把 “五谷丰登” 贴在粮仓里,把 “川流不息” 贴在水缸上。别看牲口圈是茅草土屋,也贴得红艳艳的:“马牛个个矫/猪羊只只肥”;牛槽、猪槽上贴着“槽头兴旺”;小手扶上贴着:“日行千里平安路/夜归十口幸福家”。春联不光表达着人们辛勤劳作的决心,同时也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最高兴也最虔诚的日子就是年三十儿的祭祖、围炉熬年,大年初一的过大年。从大年初一起,人们开始享受美味可口的年饺,吃暄腾的大白蒸馍,叨颤巍巍的大肉片子,全家老少都解馋了。俗话说得好,“能省仨月,不省年节,”既使再穷,过年也要吃得肥实些,过年的味道真好!初一这一天还要享受家人邻里的拜年,享受激情澎湃的民俗表演。锣鼓敲起来了,竹马跑起来了,旱船漂过来了,高跷踩起来了,狮子舞起来了,龙灯飞起来了,这欢乐这闹腾的日子,从初一一直过到正月十五。这期间还要走亲戚,闺女回娘家,看姑家、舅家、姨家。串亲戚要带礼条,送八色礼,亲戚要在过年这几天走完,于是无论大街小巷,或是山乡的村道上,到处都是穿戴整齐、挑着礼条、挎着礼篮串亲戚的人群。亲戚越走越近,越走越亲,这是乡下的风俗,统统叫年俗,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永远都要传承和发扬。
大年是欢乐、吉祥的,年俗是丰富热闹的,在广大乡村都充分地展现着、传承着,大年也就成为祖祖辈辈享乐不尽的民俗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