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骨折应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2018-02-27刘振军
刘振军
(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骨科,河北廊坊 065300)
胫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且胫骨中下段骨折更常见,主要是由于胫骨前内侧无肌肉覆盖,血供功能较差,骨折后容易出现骨髓炎、骨折不愈合或皮肤坏死,是临床治疗的难点。目前,临床上治疗该部位骨折的方法较多,包括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闭合复位内固定、保守治疗等,不同治疗方法各具优势及特点。经过国内外大量研究及实践证实[1],髓内钉内固定操作简单,中心轴性固定,生物力学性能良好,且术后功能恢复快。但也有研究认为[2],髓内钉内固定具有一定失败风险,可能影响治疗效果。针对这种情况,该文以2010年1月—2015年12月为时间范围将对胫骨骨折患者采取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并分析其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到该院进行治疗的50例胫骨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为中下段骨折,且为新鲜骨折,不涉及踝关节面,具有手术指征,患者自愿参与研究研究,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1)存在手术禁忌证患者;(2)严重开放性损伤患者;(3)严重血管神经损伤患者;(4)中途退出治疗及随访患者等。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龄26~63 岁,平均年龄(44.59±4.73)岁。 对照组 25 例,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 27~64岁,平均年龄(44.67±4.24)岁。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取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患者进行常规麻醉,下肢保持屈膝屈髋,于髌腱前适当位置作纵形直切口,将皮肤组织及深筋膜切开,并分离髌腱,将骨折端进行闭合复位,置入髓腔扩大器适当扩大髓腔后,在胫骨远端插入交锁髓内钉,插入定位器,根据定位孔显示位置,在胫骨远端内侧作两个1 cm的小口,旋入两枚螺丝钉,在胫骨远端前方作一个1 cm的小口,旋入一枚螺丝钉,确定复位良好后,采取相同的方法处理近端内侧,作两个1 cm的小口,旋入两枚螺丝钉,缝合切口。对照组患者采取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在C臂机辅助下,进行胫骨骨折闭合复位,恢复其长度后,于内踝上适当位置作纵行切口,长约3cm,建立软组织通道,并在胫骨前内侧面置入适当型号的解剖型钢板,透视良好后,在钢板近端作小切口,长约0.5 cm,使用克氏针固定,在钢板远端拧入一枚锁定螺钉固定,同时,使用等长钢板在皮外确定钉孔位置,作小切口后拧入锁定螺钉固定,手术结束。
1.3 评价标准
(1)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手术指标 ,包括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完全负重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等。(2)对患者进行3个月的随访,对比两组患者膝关节、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根据Kofoed评分系统评价踝关节功能[3],包括活动度(20 分)、疼痛(50 分)、功能(30 分)等方面,总分 100 分,85~100 分为优,75~85 分为良,70~74分为尚可,<70分为差。根据HSS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4],包括活动度(18 分)、疼痛(30 分)、功能(22 分)、屈曲畸形(10 分)、稳定性(10 分)、肌力(10分), 总分 100 分,85~100 分为优,70~84 分良,60~69分为尚可,<60分为差。(3)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包括钢板、螺钉松动、断裂、骨折不愈合等。
1.4 统计方法
采取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踝关节功能、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等计数资料以[n(%)]表示,手术时间、透视时间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取χ2检验或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相关手术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完全负重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综合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综合比较(±s)
组别手术时间(m i n)透视时间(m i n)完全负重时间(周)骨折愈合时间(周)观察组(n=2 5)对照组(n=2 5)t值 P值7 6.4 8±8.2 7 8 5.2 2±5.7 6-4.3 3 6<0.0 5 3.2 2±0.3 4 5.3 4±0.3 9-2 0.4 8 7<0.0 5 1 0.1 0±1.3 8 1 3.4 4±1.1 9-9.1 6 5<0.0 5 1 8.1 3±2.3 6 2 3.8 4±1.8 8-9.4 6 2<0.0 5
2.2 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两组患者膝关节、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术后12个月内,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钢板或螺钉断裂、松动以及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情况。
表2 两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对比[n(%)]
3 讨论
胫骨中下段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患者多伴有骨膜及软组织损伤,切开复位内固定可能加剧损伤,增加感染风险。同时,胫骨下段血供较差,切开复位可能进一步破坏骨折周围血供,导致骨折不愈合。研究发现[5],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是治疗胫骨骨折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且操作方便,术后并发症较少,能够实现早期功能恢复。
在该次研究中,两组患者膝关节(92%VS96%)、踝关节功能(96%VS88%)恢复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完全负重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两种治疗方案均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良好,但前者手术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更短。交锁髓内钉的应用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交锁髓内钉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避免了钢板内固定引起的“应力遮挡”问题,有利于早期恢复负重。以往有研究显示[6],与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相比,交锁髓内钉治疗患者的弯曲偏移量、扭转角度、轴向压缩偏移量更小,生物力学性能更佳。其次,多闭合穿钉对软组织损伤较小,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骨膜及骨折端周围血供,扩髓时产生的骨屑还能够起到自体植骨的效果,因此,交锁髓内钉内固定骨折愈合更快,骨痂质量良好[7]。此外,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患者术后功能锻炼适应性更好,能够避免发生粘连,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应注意的是,为防止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失败,应尽量采取有限切开、钝性分离的方法,注意保护骨膜。选择适当的髓内钉及螺钉固定,避免髓内钉质量不合格、髓内钉过小等造成手术失败。术中应注意维持骨折端,确保其对位对线良好,必要时可使用阻挡钉辅助复位。
综上所述,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与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相当,但交锁髓内钉内固定能够缩短手术、透视及骨折愈合时间,具有一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