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2018-02-27姜荣
姜荣
(长春市中心医院麻醉科,吉林长春 130051)
下肢骨折常以手术的方式实施治疗,而患者手术中的麻醉问题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该次研究则基于笔者工作的实际情况,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之间,分析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中,应用小剂量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的效果,现将研究详情做出整理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市中心医院4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选顺序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0 例);纳入标准:(1)两组患者均经过影像学检查证实存在下肢骨折现象;(2)骨折确诊后均拟行手术治疗;(3)患者或家属知晓该次研究概况,并表示同意参加该次研究。排除标准:(1)排除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压或糖尿病的患者;(2)排除合并有肝肾或心脏功能不全的患者;(3)排除合并其他脏器疾病或系统性疾病的患者。对照组纳入研究的20例患者年龄为 61~78 岁,平均年龄为(67.59±2.15)岁,患者中女性共计7例、其余13例均为男性,患者的体质量为60~73 kg,平均体质量为(62.98±2.29)kg;观察组纳入研究的20例患者年龄为61~79岁,平均年龄为(67.62±2.28)岁,患者中女性共计 8例、其余 12例均为男性,患者的体质量为60~74 kg,平均体质量为(62.87±2.16)kg;两组患者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基本资料均相近。
1.2 方法
拟行手术前30 min均给予两组患者0.1 mg的苯巴比妥(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0798)和0.3 mg的东茛菪碱(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1519),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对其血压、心电、心率等情况实施密切监测,同时观察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情况,在患者各项情况均正常的情况下对其给予鼻导管吸氧,氧气流量控制为2 L/min,此后结合患者情况在合适部位建立静脉通道,以便手术实施过程中进行补液操作。
给予对照组患者硬膜外麻醉,麻醉时将患者摆放于仰卧位或侧卧位,避免对患侧产生压迫,麻醉穿刺间隙选择为L2-3或者L3-4,穿刺完成后使用硬膜外导管(3 cm)置入到患者的头部,同时注入麻醉药物,麻醉见效后开始对患者实施手术,手术过程中则按照需求追加麻醉药物剂量。
给予观察组患者小剂量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首先指导患者保持在水平仰卧位,在挪动患者的过程中要注意合理受力,避免对患者的骨折部位产生再次影响,此后选择患侧向上的侧卧位,选择患者L2-3或者L3-4间隙,实施硬膜外穿刺,完成穿刺后确保患者的脑脊液处于流畅状态,进而将轻比重的布比卡因(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500200185)注射于患者术侧开口部位,注射剂量为5 mg(浓度为0.25%),注射时间则控制在20~30 s之间,完成注射后退出腰穿刺针,同时选择3 cm长度的导管置入到患者头部,与此同时患者的体位一直为侧卧位,完成注射后调整患者的麻醉平面并确保其保持在T10以下,最后按照患者的手术情况进行麻醉药物的追加[1]。
两组患者实施手术过程中,均需要密切对患者的血压情况进行观察,若患者的血压大幅度下降,且已经超过手术前的30%,则需要及时选择6~14 mg的麻黄碱(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1863)对患者进行静脉给予,如果患者的心率出现严重异常,且每分钟低于50次,则需要选择0.3~0.5 mg的阿托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2021498)对患者静脉给予,确保患者手术安全[2]。
表1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水平比较(±s)
注:表格中*表示组间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时期麻醉前麻醉后5 m i n 麻醉后1 0 m i n 麻醉后1 5 m i n 麻醉后2 0 m i n收缩压(m m H g)心率(次/m i n)舒张压(m m H g)观察组(n=3 0)对照组(n=3 0)观察组(n=3 0)对照组(n=3 0)观察组(n=3 0)对照组(n=3 0)1 3 2.2 1±1 2.2 6 1 3 4.0 2±1 2.9 4 9 2.6 8±1 2.3 6 9 4.3 6±1 4.6 2 7 8.2 1±9.2 3 7 7.6 3±8.6 4 1 2 6.3 4±1 2.5 4 1 3 1.2 4±1 3.0 2 9 0.3 2±1 4.6 8 9 1.5 8±1 5.6 7 7 2.5 4±8.6 4 7 5.3 2±8.6 2 1 1 9.6 5±1 2.0 3 1 2 5.5 4±1 2.3 9 8 9.6 7±1 3.2 4 9 2.3 2±1 4.3 9 7 0.8 6±8.6 9 7 2.3 6±1 3.6 2 1 1 5.6 4±1 1.0 6 1 2 2.3 4±1 2.3 4 8 7.6 2±1 3.2 6 9 1.3 4±1 3.5 4 6 8.5 4±8.3 6 7 1.3 2±9.0 6(1 1 4.4 6±1 1.5 7)*(1 1 7.6 4±1 2.3 5)*(8 6.3 4±1 2.2 8)*(9 0.0 2±1 3.2 1)*6 7.2 4±8.6 1 6 9.6 4±8.2 5
1.3 观察指标
(1)麻醉效果:经过麻醉患者在手术后无疼痛感,且无其他不适感觉表示良好;经过麻醉患者手术局部存在轻微不适,且伴随不明显的疼痛现象表示尚可;经过麻醉患者仍然伴随显著的疼痛感觉表示差;其中尚可所占比例和良好所占比例表示麻醉总有效率;(2)麻醉情况: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麻醉阻滞完善时间、麻醉药物使用剂量等情况,并实施组间对比;(3)相关指标: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5 min、麻醉后10 min、麻醉后15 min、麻醉后20 min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并实施组间统计对比。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其中的剂量资料应用(±s)统计,并应用t进行检查,其中的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统计,并使用χ2实施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麻醉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观察组良好19例、尚可1例,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良好15例、尚可3例、2例差,总有效率为75.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麻醉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麻醉药物使用剂量少、麻醉阻滞起效时间短、麻醉阻滞完善时间短,和对照组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对照组麻醉药物使用剂量(mg)、麻醉阻滞起效时间(s)、麻醉阻滞完善时间(s)分别为(37.62±1.24)mg、(10.75±2.26)s、(17.59±6.35)s; 观察组则分别为(6.21±0.96)mg、(5.21±2.36)s、(6.95±2.67)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水平比较
麻醉前两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经过麻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观察组变化则相对较优,其和对照组比较详情见表1。
3 讨论
下肢骨折在老年群体中十分常见,这和老年患者的年龄增高、身体机能下降、骨密度降低存在密切关系,骨折发生后患者的正常生活会因此而受到显著影响,同时骨折可能导致患者伴随显著疼痛等不适感,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需要及时对该类患者实施有效治疗[3]。目前临床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可帮助患者骨折情况得到较好的改善,但是在手术实施过程中,临床多以腰麻的方式对患者干预,容易因为腰麻过度弥散于患者的蛛网膜位置而导致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且难以起到良好的麻醉效果,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4];小剂量比重腰麻联合对患者干预,则能够促进其麻醉范围得到调整,使得麻醉平面尽快满足手术要求,同时避免了因为硬膜外大量用药而产生的不良影响,便于手术顺利的实施,对于患者恢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5]。故而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麻醉用药少、麻醉见效快,且观察组麻醉良好所占比例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小剂量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方式,应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手术中,能够在减少麻醉药物剂量的同时快速达到麻醉要求,因此其值得在相关患者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