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的市际差异分析

2018-02-27李经龙代传苗

池州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位次宣城池州

李经龙,代传苗

(安徽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系,安徽合肥 230601)

旅游资源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学术界对旅游资源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中微观尺度,在省市范围内,对旅游资源赋存进行比较研究,通过选取评价指标对各地区的旅游资源赋存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得出中微观尺度下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地区差异,从而为各地旅游资源开发和整合提出一些构想[1-6]。针对安徽省旅游资源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特点、评价指标体系、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唐德鹏对安徽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旅游资源开发层次进行研究[7]。方叶林等引入错位指数进行研究,提出安徽省各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议[8]。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学者们对安徽省区域性旅游资源研究比较集中,研究区域也主要集中在皖南地区[9-12],而从安徽省整体角度对旅游资源进行比较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对安徽省各地市的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主要旅游资源进行区际比较。安徽省历史悠久,山河众多,旅游资源在全国来说都是非常丰富的,但是目前安徽省的旅游业发展水平与旅游资源拥有状况并不成正比,旅游资源的优势没有很好的转化为经济优势。本文将通过比较各地市主要旅游资源,描绘出每个地级市旅游资源分布情况,根据各地市旅游资源特色提出针对性发展对策,并注重对旅游资源区域间的整合,从而促进安徽省旅游业协调发展。对安徽省旅游资源整体进行比较和评价,不仅有利于明确安徽省每个地区旅游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还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对安徽省旅游资源的总体开发和整合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1 研究方法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13-14],结合安徽省旅游资源自身的特点,本文选取三级(世界级、国家级、省级)七种旅游资源,其中包括世界遗产(T1)、世界地质公园(T2)、国家级风景名胜区(R1)、省级风景名胜区(R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R3)、省级自然保护区(R4)、国家森林公园(R5)、省级森林公园(R6)、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R7)、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R8)、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9)、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10)作为衡量指标,采用位序法来评价安徽省16个地市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即根据安徽省三级主要旅游资源的绝对数量、各地市的人口和面积,计算出各地市旅游资源的绝对丰度、相对丰度、总丰度、配合指数以及整体优势度等评价指标的大小[15],根据各项评价指标数值大小,分别排列出各地市每种主要旅游资源的位序,从而能更全面的对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做出比较和评价,总结出各地市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和特点,分析出各地市旅游资源存在的优劣势,为区域旅游发展方向和侧重点提出一些建议。

2 旅游资源丰度的市际比较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旅游生产力增长的潜力所在[14]。旅游资源丰度的比较可以看出安徽省各地市旅游资源的赋存情况。旅游资源的赋存情况关乎到一个地区未来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经济的发展。

2.1 旅游资源的区际分类比较

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丰度可以用绝对丰度和相对丰度来表示,绝对丰度衡量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绝对量,相对丰度衡量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相对量。

2.1.1 绝对丰度的市际比较 运用各地区旅游资源的拥有比重即绝对丰度和旅游资源的集中指数作为衡量的指标,分析出安徽省主要旅游资源在各地区拥有量和空间分布情况。

表1计算出各地区主要旅游资源拥有量占全省总资源的比重,反映了一个地区旅游资源拥有量的绝对量,绝对量也就是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绝对丰度。

表1 各地市旅游资源的绝对丰度

表2 我省各类旅游资源的集中指数

集中指数是用来反映特定经济现象在地区上的集中程度的指数。为了反映各地市旅游资源总量的分布情况,根据表1中各地区主要旅游资源比重的资料,计算了拥有某项资源全省总量50%的地市在面积(或人口)上的集中程度(表2),得到相对于面积(或人口)的集中指数。其计算公式为C=100-(H/T)×100。式中:C为面积(或人口)集中指数;H为拥有某类旅游资源占有全省总量50%的地区面积(或人口);T为全省总面积(或人口)。一般来说,集中指数在50以下为相对分散;50-60为分布比较平衡;70-80为相当集中;90以上为高度集中。

世界遗产绝对丰度较高的地市主要为黄山。它们的面积约占全省的7.06%,人口约占2.23%,面积集中指数为92.94,人口集中指数为97.77。世界地质公园绝对丰度较高的地市主要为黄山和安庆地区。它们的面积约占全省的16.7%,人口约占9.67%,面积集中指数为83.3,人口集中指数为90.33。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绝对丰度较高的地市主要为黄山和安庆。它们的面积约占全省的31.53%,人口约占16.2%,面积集中指数为68.47,人口集中指数为83.8。省级风景名胜区集中分布在六安、宣城、安庆三市,面积约占全省的29.31%,人口约占19.34%,集中指数分别为70.69和80.66。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绝对拥有量较大的地市主要分布在黄山和宣城两市。面积只占全省的15.94%,人口约占6.42%,集中指数分别为84.06和93.58。省级自然保护区集中分布在黄山、池州、六安、安庆四市,面积占全省的33.44%,人口占全省的19.7%,集中指数分别为66.56和80.3。国家森林公园集中在安庆、合肥、滁州、黄山、宣城等市,面积占全省的36.4%、人口占30.87%,集中指数分别为63.6和69.13。省级森林公园分布地区集中在宣城、合肥、滁州三个地市,面积占全省的37.55%,人口占全省的31.13%,集中指数分别为62.45和68.87。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绝对拥有量较大的地市有黄山和宣城,面积占全省的15.94%,人口占全省的6.42%,集中指数分别是84.06和93.58。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集中分布在黄山和安庆,面积占全省的16.7%,人口占全省的9.67%,集中指数分别为83.30和90.3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集中在黄山、宣城和安庆三个地市,面积占全省的25.58%,人口占全省的13.87%,集中指数分别为74.42和86.13。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集中在黄山、宣城、六安、安庆地市,面积占全省的31.61%,人口占全省的22.11%,集中指数分别为68.39和77.89。

从地域上看,我省的主要旅游资源绝对拥有量较多集中在皖南、皖西南地区。皖西、皖中、皖江旅游区次之,而皖北旅游区主要旅游资源的绝对丰度明显偏低。

2.1.2 相对丰度的市际比较 评价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赋存程度,不仅要考虑旅游资源的绝对量,还需要考虑旅游资源的相对量。这样才能较好得掌握一个地区旅游资源赋存状况,从而可以明确一个地区旅游发展的重点和旅游发展的方向。

相对丰度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相对量。旅游资源相对丰度实际上是为排除区域间人口数量和地域面积相差悬殊的影响而设置的指标。相对丰度计算公式:。式中,r表示的是地区旅游资源的相对丰度;Q是各地区各类旅游资源的拥有个数;S为所在地区的面积(万km²);P为所在地区的常住人口数(千万人)。即用各地区各类主要旅游资源拥有量的地均拥有量、人均拥有量来表示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相对丰度。

表3 安徽省各地区旅游资源的相对丰度

通过表3,可以看出各地市旅游资源的绝对丰度和相对丰度在主要旅游资源上的特点:

(1)世界遗产。黄山市的绝对丰度和相对丰度排在第一位。宿州市的绝对丰度与相对丰度相比,其排名位次都是上升的。

(2)世界地质公园。黄山市和安庆市的绝对丰度并列排在第一位。黄山市和安庆市的相对丰度分别排在第一、第二位。

(3)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山市的绝对丰度和相对丰度排在第一位。池州和宣城的绝对丰度和相对丰度排名也靠前。合肥、滁州、安庆地市绝对丰度与相对丰度相比,其排名位次都是上升的。

(4)省级风景名胜区。六安、池州、宣城和安庆等市的绝对丰度与相对丰度排名都比较靠前。阜阳、滁州、合肥、芜湖和宿州等市的绝对丰度与相对丰度相比,其排名位次上升明显。池州的相对丰度排名比其绝对丰度高。

(5)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山和铜陵市的绝对丰度与相对丰度分别排在第一、第二位。六安、安庆、宣城和池州四个地市绝对丰度和相对丰度相比,排名位次都是上升的。

(6)省级自然保护区。黄山、宿州、池州和安庆的绝对丰度与相对丰度依次排名在前四位。宣城、阜阳和蚌埠市绝对丰度与相对丰度相比,位次上升明显。

(7)国家森林公园。黄山和宣城市的绝对丰度与相对丰度的排名靠前。宿州、六安、合肥和池州等市的绝对丰度和相对丰度相比,其位次上升明显。黄山的绝对丰度和相对丰度相比,其位次有所下降。

(8)省级国家森林。宣城的绝对丰度与相对丰度的排名都在第一。蚌埠、宿州、马鞍山、安庆、合肥、芜湖和淮北等市的绝对丰度和相对丰度相比,其排名的位次上升明显。池州市的绝对丰度和相对丰度相比,其位次有所下降。

(9)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黄山、宣城和淮南的绝对丰度和相对丰度的排名依次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位。合肥和六安、安庆三市的绝对丰度和相对丰度相比,其排名的位次有所上升。

(10)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黄山、宣城的绝对丰度和相对丰度的排名分别位于第一、第二位。滁州、池州、马鞍山和淮北等的绝对丰度和相对丰度相比,其排名的位次有所上升。

(1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山、宣城市的绝对丰度和相对丰度的排名依次位于第一、第二位。六安、宿州、合肥、蚌埠、亳州等市的绝对丰度和相对丰度相比,其排名的位次上升明显。淮北和池州的绝对丰度和相对丰度相比,其排名的位次有所下降。

(12)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山市的绝对丰度和相对丰度排在第一位。宣城、安庆和池州的绝对丰度和相对丰度排名也靠前。六安、合肥、阜阳、宿州和滁州的绝对丰度与相对丰度相比,其排名位次都是上升的。淮北、马鞍山、铜陵、芜湖和池州地市的相对丰度排名高于绝对丰度。

上述情况表明,各地区主要旅游资源的绝对丰度与相对丰度的位次大多数情况下排序不一致。绝对丰度和相对丰度相比,安庆、六安、合肥、滁州、淮南、池州和宿州等地区因地域广阔或人口较多位次上升最明显。世界级旅游资源集中分布黄山和安庆地区,各地市分布差异大。国家森林公园的相对丰度与绝对丰度相比,位次有所上升的是黄山和马鞍山市。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两地市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绝对拥有量不大的缺限。淮北市主要旅游资源指标排名较低,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项旅游资源的相对丰度比绝对丰度的排名位次上升明显,可以弥补淮北市这项旅游资源绝对拥有量不足的缺点。黄山、宣城和池州等皖南旅游区,基本上主要旅游资源的绝对丰度和相对丰度排名都比较靠前,而且绝对丰度和相对丰度排名位次变化不大。

3.2 旅游资源总丰度的市际比较

为了更加全面的反映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赋存量,还需对一个地区主要旅游资源的绝对丰度和相对丰度进行综合评价。用各地区主要旅游资源的总拥有量占全省主要旅游资源总量的比重作为一个从总体上反映地区旅游资源绝对丰度的综合指标A;将各地区旅游资源总拥有量的地均拥有量、人均拥有量作为一个从总体上反映地区旅游资源相对丰度的综合指标R。利用公式:F=AR,其中F值是指一个地区主要旅游资源的总丰度,A值是指一个地区主要旅游资源的绝对丰度,R值表示的是一个地区主要旅游资源的相对丰度。

表4 安徽各地区旅游资源总丰度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从旅游资源总丰度排名来看,全省排名位于前五位依次为黄山、安庆、宣城、池州、六安市,排名位于后5位依次是铜陵、阜阳、蚌埠、宿州、淮南市。从排名中可以看出来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丰度受到地域面积、人口数量、历史文化发展状况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旅游资源丰度较大的地区在旅游发展的选择性上更大,旅游发展更加多样化,并且更可能形成旅游产业集聚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3 旅游资源组合状况的市际比较

为了从多个角度来衡量一个地区旅游资源赋存量,本文还从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组合状况进行区际比较。为了达到衡量旅游资源组合状况目的,在衡量各地旅游资源的组合状况时不同于上面两项的分类。此处是将世界遗产(T1)作为第一类记为M1,世界地质公园(T2)作为第二类记为M2,国家级风景名胜区(R1)和省级风景名胜区(R2)作为第三类记为M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R3)和省级自然保护区(R4)作为第四类记为M4,国家森林公园(R5)和省级森林公园(R6)作为第五类记为M5,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R7)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R8)作为第六类记为M6,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9)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10)作为第七类记为M7,分为7种类别资源(n=7)进行比较,分析一个地区主要旅游资源的组合状况。在此计算出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配合指数,借鉴已有研究[16],采用各地市各类旅游资源占各地市旅游资源总量的比重的标准差变异系数(C)来近似表示。利用公式:C=÷,其中r为第i个地市的第ijj类旅游资源占第i个地市旅游资源总量的比重,为第 i个地市各类旅游资源比重的平均值。配合指数低,说明一个地区旅游资源门类比较齐全、数量较多,区内差异明显,区域内旅游资源组合状况较好,说明有利于地区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以及旅游经济的综合发展;反之说明一个地区各项主要旅游资源在该地区分布不均匀,区域内资源类型单一,资源种类缺乏,区域内旅游资源配合程度较差,区域旅游发展的综合协调能力比较差。

表5 安徽省各地区主要旅游资源配合指数

从表5中可以看出,安徽省各地区旅游资源的配合指数排在靠前的地市分别为宿州、滁州、六安、铜陵等市;配合指数排名在靠后的地市分别为亳州、阜阳、芜湖、淮北等市。根据所选取的指标分析得到的结果,宿州市的资源各项主要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主要资源之间相互协调匹配程度最高;因此宿州旅游发展可选择程度比较大,旅游可以多样化发展。其次是滁州、六安、铜陵等地市主要旅游资源的协调程度也比较高,资源类型比较多样化。然而亳州、阜阳、芜湖、淮北等地区主要旅游资源配合指数排名靠后,说明这些地区主要资源类型比较单一,资源之间的协调度较低。

4 旅游资源整体优势度的市际比较

旅游资源整体优势度是旅游资源总丰度与旅游资源配合指数的比值。这个指标综合考虑了旅游资源丰度和旅游资源的组合状况,因此能更加全面的衡量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赋存状况和优缺点。

计算公式:Z=F÷C;其中Z表示一个地区主要旅游资源整体优势度,F表示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总丰度,C表示是一个地区旅游资源配合指数。

表6 安徽各地区旅游资源整体优势度

Z值排名地区Z值排名48.58 1阜阳5.29 16 26.71 2合肥10.82 7 14.71 5滁州10.65 9 25.32 3淮南7.28 12 10.13 10池州19.73 4 10.91 6宿州8.4 11 7.24 13蚌埠6.24 14 10.77 8铜陵6 15

从表6中可以看出,安徽省主要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度居于前五位的地区分别是黄山、宣城、安庆、池州和六安等市,与旅游资源的总丰度的排名基本一致。宿州、铜陵、滁州、淮南市的总丰度排名靠后,但是旅游资源的配合指数排名比较靠前,因此可以得出宿州、铜陵和滁州资源总量偏少,但是资源类型多样,因此地区旅游应该多样化发展,应当注重各种类型旅游资源的搭配,各种资源的协调整合,以发挥出最大的优势。然而芜湖、亳州等地市的总丰度排名靠前,但是旅游资源的配合指数排名比较靠后,则这些地市需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区域合作。安徽省皖南、皖西南和皖西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整体优势度比较大,其次是皖江、皖中旅游区,皖北地区旅游资源整体优势度最低。

5 结论与讨论

通过定量分析可以看出,安徽省主要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布比较不均匀,从地域上看,我省的主要旅游资源集中在皖南、皖西南地区。皖西、皖中、皖江旅游区次之,而皖北旅游区主要旅游资源分布较少。

黄山市的各项指标排名位次非常靠前,可以看出黄山市旅游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入境旅游者只会去欣赏世界级或国家级的旅游资源,国内跨省旅游者也主要是去参观世界级或国家级的旅游资源。品牌旅游资源在旅游者心目中已成为一种旅游品牌,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16-17]。黄山是安徽旅游的精华和品牌,目前已经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接下来应以国内一流、国际著名旅游胜地为目标,加快旅游国际化进程,提高档次和品位。池州、宣城和安庆各项指标排名都比较靠前,区域内的资源配合指数排名比较高,旅游发展应可以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创新文化和旅游线路;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促进区域间旅游资源协调性发展。六安的主要旅游资源配合指数在全省排名较高,旅游可以全方位、立体化发展,可以集休闲、度假、观光、生态、养生、红色旅游为一体,建设各具特色的旅游景区,打造大别山地域旅游综合体,同时还需要完善山区交通等基础设施。马鞍山、芜湖、铜陵等皖江地区主要旅游资源赋存量没有突出优势,但是工业发展程度比较高,可以发展工业观光旅游,同时应该积极与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18]。合肥市应该依据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把合肥打造成商务会展科技旅游的国际化大都市,重视城市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滁州地区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资源丰度较高,可以与琅琊山协调整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区域旅游休闲度假区。然而阜阳、淮北、蚌埠、亳州等皖北地区主要旅游资源类型比较单一,旅游资源之间的协调度较低,但皖北地区人文旅游资源比例相对较大,因此首先还以应该建立无障碍旅游合作区的目标,加强皖北地市之间的旅游合作,其次应逐步实施文化创意战略,重新树立皖北地区的旅游形象。

本文的不足之处是指标体系选取还不够全面,不能全方位衡量出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赋存情况,今后在指标体系完善方面还需做出努力。

猜你喜欢

位次宣城池州
司尔特宣城公司举行消防演练
池州学院二级学院商学院简介
2022年1-6月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完成情况表
2022年1-3月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完成情况表
安徽省宣城地区南漪湖湿地植物调查
《宣城小镇》
池州武傩文化研究
宣城以外看宣城
新四军第七师沿江团池州抗战述评
浅谈高考志愿填报方法之位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