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最佳路径 采撷朗读策略
2018-02-27
(穆棱市下城子第二小学 黑龙江穆棱 157516)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与日俱增。语文课堂真正地了成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朗朗的读书声形成语文课堂一大特色,或声情并茂,或入情入境,诵读的形式从内容到方法,丰富而宽泛,语文教学纵说纷芸。我把朗读定位于“音读,悟读,引读,美读,境读”五大版块,以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美好境界。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音读
音读,就是把字音读准确,读准声调,读准儿话,并做到不破音、不吞音、不断音,字正腔圆。可是学生如何能做到正确、流利呢?缺失了方法指导与技巧点拨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朗读局限于只有形式,难有深度的推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音读的训练,难读绕口的字或词,长句子和标点符号的读法都是我训练学生朗读的点。龙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把握不好长句子的处理,喜欢一气呵成。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好的句方法才是一劳永逸之法。有时标点符号的朗读教学也能让课堂充满乐趣。如教学一年级《我们去植树》中的语句:“走,我们去植树。”小学生很容易忽视“走”后面的小逗句,将两个分句连读起来,这时我适合点拨:“听了你的朗诵,逗号朋友可生气了,你知道为什么?”心思细腻的孩子会说:“小逗号没出来”。我顺势而导,及时范读,教给学生逗号的朗读技巧,水到渠成。看似平淡无奇的语言基本功训练,却能将语文音读教学落到实处,简简单单,行而有效。
二、秋水文章不染尘——悟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形为,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师中心”,逐步转变为“师生对话”,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与引导、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阅读过程中教师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声音,与学生平等交流,分享学生品读,悟读的喜悦。如我执教《血染的实验报告》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施密特先生觉得伤口剧烈地疼痛,四肢麻木,身体不能动弹,他知道自己中了蛇毒......”读后我试问学生:此时你的心里是热乎乎,还是凉凉的?并告诉他们这就是语言的温度,然后请学生静思默读,勾画最让你感受到语言温度的词语,品词析句中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真真切切,无须要教师的肆意雕着,悟读己植入学生的心田。
三、且把金针度于人——引读
教学时我喜欢引领学生穿梭于语言文字中,品词析句,研读感悟,一咏三沓朗读,文本的思想感情于诵读中给予升华,诠释。此时,教师的引读至关重要,它是激发学生情感的润滑剂,助推器,一次比一次读的深入,一次比一次读得深情,无形中点燃学生激情的火花。我在教学《王献之练字》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王献之日复一日,勤学苦练的顽强意志,我设计了复沓的引读训练。
师:桃红柳绿的春天,正是我们忙趁东风放纸鸢时,小献之——(生接读)
生:献之学着父亲的样儿,每天早早起来写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
师:烈日炎炎的夏季,正是我们荡舟游湖赏荷花时,小献之——(生接读)
生:献之学着父亲的样儿,每天早早起来写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
师:硕果累累的秋天,正是我们饱览秋风落叶飘时,小献之——(生接读)
生:献之学着父亲的样儿,每天早早起来写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
无痕的引读,悄悄将学生带入朗读的境界,也使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诵读之法。
四、湖光秋月两相和——美读
叶圣陶先生有云:“有感情的朗读就是美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的基本要求,要让学生能把握“美”读,它离不开教师的点拨。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并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唤醒学生对美的感悟,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进而达到美读。现在教科版的很多课文都美轮美奂,让很多学生兴趣盎然,只要很好的把握课文的朗诵基调,就可以做到美读。像执教《丰碑》一课,最后军需处长冻死于寒风,我让学生读得得低沉,哀伤。在《三峡之秋》一课,我通过早晨,中午,晚上,夜四个时段的不同赞美三峡秋的气息,早晨的三峡读出它的明丽,中午的三峡读出它的热烈,晚上的三峡读出它的静谧,夜色中的三峡读出神秘感。文本本身的不同,决定了朗读基调的不同,其宗旨都是营造出轻松、活跃、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
“近观眼前满目春,放眼远处春更浓。”我坚信:只要注重朗读方法与朗读形式的训练,回归语文教学常态化,回归返朴归真的语文课堂,静心教书,潜心耕耘,全心全意为了学生,我也能收获“春在溪头野荠花”“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纯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