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培养与高职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策略*
2018-02-27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 湖北黄石 435003)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匠人们对精神的完美追求、对产品的精益求精、对工艺的不断创新的职业品质,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的核心组成,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匠心打造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培育工匠技能,营造匠心文化,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
为什么相同的原料,相同的生产线和管理制度,我们却无法打造出高端产品?这是需要我们反思的问题,中国制造亟需工匠精神,高等职业教育要撑起培养“大国工匠”的重担,培养未来更多的匠人。
一、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弘扬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以深化教学改革为重点,培养新时代特色的工匠精神。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将工匠精神的构成要素渗透在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教学资源建设、课程标准制定,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等贯彻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职业素养均衡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深化专业教学改革,通过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归纳出不同专业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课程考核评价,明确人才培养的素养目标,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在提升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中的重要作用,把安全(SECURITY)、素养(SHITSUKE)、整顿(SEITON)、清洁(SEIKETSU)“4S”管理引入课程考核标准,在模拟真实工作环境中强化职业精神。
其次,强化校企合作育人,通过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委托培养等多种校企合作的形式组织学生走进工厂、企业、零距离接受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的熏陶,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合作型办学模式,为学生接受企业规范管理和技能知识创造条件,将企业文化、员工行为规范作为必修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强化技能学习,熟练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用企业的价值理念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这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遵守职业规范,培养职业情感,信守职业文化。
同时,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将校园文化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多维度营造体现行业企业元素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理想与职业归属感,比如,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及诚信、坚守、敬业等内容的专题职业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内涵丰富的专题实践活动,通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活动,使之成为价值导向的自觉行为;把企业元素、生产岗位元素、职业精神元素都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来,邀请各级各类“名师”、“名匠”、行业专家、企业能手、优秀毕业生定期来到学生的课堂中举办工匠精神宣讲活动;开展道德规范教育、企业文化教育等活动,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商务技能培训和创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提高高职学生数学素养,培育工匠精神
将工匠精神培养为一门公共基础学科,数学的核心素质是指学生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能力。其构成要素包括数学计算、数学推理、数学思维方法、数学情感态度和价值。因此,对于今天的高职学生来说,数学教学不仅要以文字为基础,完成计算、证明等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是必要的。坚持思想教育指导与职业精神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工匠家们精神中的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风,不断追求创新进取思想和严谨求实,探讨数学核心品质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
1.在高职数学教学中,以课堂环境为主,鼓励实践思维逻辑推理活动,鼓励数学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调查、统计和分析。这不仅提高了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而且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的例子的背景。进行教学研究,收集、分析和完善数学概念,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实例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通过对不同专业岗位的专业能力的分析,总结出不同专业的数学模型,明确了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丰富了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培养的素养目标,丰富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在课堂上整合“数学文化”,让学生了解数学科学发展的历史,并指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欧拉和许多由欧拉命名的公式定理,在数学、物理、以及天文学。尤勒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他有毅力和勤奋工作的习惯。他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整合“数学文化”,不但能让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毁灭。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展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2.实践方法。依托现代化教学资源,设计课题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高等数学教学内容重构,密切与专业知识相联系,关注学生作为一个自由个体的批判反思精神,塑造学生真正的个体人格,同时,引导学生参与课外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善于从数学实践活动中总结经验,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为学生今后更好的融入职业岗位做准备,从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开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改革,要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学习不是意味着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消失,相反的,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岗位需求和学生的学习实际。
3.实践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等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除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模拟职业环境创设,实训基地和校园情境的构建也非常重要。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课程资源的一种,对大学生们的品德形成能工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不光在校园环境中要贴现职业素养,在数学课堂中要也贴近岗位需求,将工匠精神、数学素养融入到课堂情境建设的每一个细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