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活动元教学策略探究
——以《光合作用发现史》为例
2018-02-27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伊芬芬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 伊芬芬
生物科学史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该门课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其发展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本文以“光合作用发现史”的教学为例,探讨其教学策略。
一、明确教材重点、难点
在教师的备课过程中,只有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够为学生了解科学原理提供良好前提,才能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有重要帮助。在《光合作用发现史》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大对高中生物教材的研读,有助于明确光合作用的发展节点,借助于著名实验,引导学生了解常用的科学探索方法,有助于为学生领悟实验原理提供途径。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实验提出质疑,设计多个活动元,并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通过这种方式,在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二、完善教学流程设计
(一)课堂教学
课堂引入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关键所在,可将“光合作用发现史”一节课的导入设计为: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对植物的营养来源进行推测,他认为植物的营养均从土壤中获取。为了维持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可继续通过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开展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简要为学生描述“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流程,并提出问题:根据柳树实验流程,可以得出哪些结论以及是否认同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如学生能够回答出空气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这一答案,可引导学生重视空气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相反,如学生未能回答出空气这一要点,则需引导学生从植物生长的外部空间层面,探索正确的结论。在活动元教学过程中,还可适时引入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例如,在讲解普利斯特里的实验时,可通过多媒体演示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植物更新空气的价值。
(二)讨论学习
高中生物活动元教学应由课堂教学、自主讨论两部分构成。在设计讨论内容时,应注意分析所选内容是否具备讨论意义,可鼓励学生从实验的设计优势、实验的正确结论、实验的控制变量等方面,对光合作用相关实验进行深入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应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教师则以观察者、引导者角色参与课堂讨论。由于学生群体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其所得结论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当持有错误观点的学生说服其他学生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重新回归正确的讨论方向。
三、重视做好课后评价
通过对以往科学家设计的实验进行学习和验证,学生能够实现对光合作用发现史的领会,掌握发生光合作用所需具备的条件,明确在光合作用反应期间可能产生的物质变化,使学生能够领悟到前辈在探索光合作用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使学生明确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性。教师应充分克服“一言堂”教学形式的弊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多个活动元,在为学生讲述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涉及的相关事件的同时,辅助学生建立起对光合作用发展历史的清晰脉络,提升学生对光合作用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并加强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此外,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自行设计“光合作用反应场所——叶绿体”实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课外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散思维,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实现对光合作用相关知识的验证,并对学生的自主探究效果予以肯定性评价。
四、结论
在采用活动元教学策略教授生物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明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流程进行合理设计,并做好课后评价工作,实现对课堂教学成果的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