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018-02-27江西省新余市第十六中学张余斌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自测主管主体

江西省新余市第十六中学 张余斌

一、根据学生的基础,巧分层

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笔者根据学生的基础,把学生分为五层,第一层“O”课代表1人,教师得力的助手,统管全班的数学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次大小型考试前三名的学生。下设第二层“A”7人,是七个小组长,“O”主管“A1~A7”,这7名同学是数学学科的前8名学生,是班中的数学骨干,他们对班中数学兴趣的培养,成绩的好劣,优秀率的高低,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第三层为“B”层,A1主管B1、B2,A2主管B3、B4,每人主管两人,依此类推,B层学生基础一般偏上,对数学比较感兴趣,这部分同学是班中的主要力量,起着推前带后的作用,对平均分、及格率显得尤为重要。第四层是“C”层,B1主管C1(若学生多,可管到C2),依此类推,C层学生是数学的基础较差,但还愿意学数学的同学,这部分同学对班中数学风气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五层是“D”层,C1主管D1,(学生多可管到D2),依此类推,D层是数学差的学生,是对数学几乎失去了兴趣的学生。

二、让学生坚信,我能行

首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为了有效地学习,学生应该在给定的条件下,尽量多地自己去发现学习的材料。每次讲授新课前,先让学生到黑板完成一个题目,这个题目是根据上节课的内容,7个小组由A开始出题(自己课后寻找材料),可到B到C到D循环讲,不管谁出了这个题后,找本组同学讨论,本组同学都认为有代表性的,方可进行讲解。

三、教师引导,主体参与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唤醒、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才会使学生实现由自在主体向自由主体的转变,才会使其积极参与自身的发展与建构,丰富、和谐的主体性才有形成之可能。

四、分组讨论,大胆质疑,深度思考

教师一般用15~20分钟的时间讲完新授课后,分组让学生讨论,层层提出这节课的疑难点,按D→C→B→A→O或教师→教师讲解,重点的疑难问题教师再统一讲解。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探索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五、反思小结,观点提炼

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了较深刻和较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知识进行整理,对规律进行自我总结,对思想方法进行提炼,形成观点。这一环节需要尽量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对“评价”进行再评价。让学生做的、说的尽可能多些,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完善、提高。教师主要起启发、引导作用。

六、目标明确,指导检测

整堂课教师的指导贯穿始终,充当着导演的角色。检测可分为学生自测和教师检测两种,检测只划分优良等级。教师检测可随堂进行,学生自测也可课后进行。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七、结语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全力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一项从理论到实践的重大变革,需要我们教师终生为之奋斗。

猜你喜欢

自测主管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我是白骨精
梦想
我是白骨精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知识点自测
主管的话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一年级上册10月学习能力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