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进课堂
——小学生道德教育的新思路
2018-02-27济宁市洸河路小学陈丹丹
济宁市洸河路小学 陈丹丹
道德品质通过人类日常行为规范表现。小学阶段是学生培养道德品质的重要阶段,树立正确的观念才能对学生的自我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笔者认为想要让小学生能够受到优秀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使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培养,可以通过国学经典走进课堂的方法来实现。
一、国学与课堂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国学经典中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小学生进行学习会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使自身行为表达出来的心理倾向更加规范化,那么如何让经典与课堂紧密结合就成了教师研究的重点,但研究这种国学进入课堂的新思路在教学应用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难以理解经典内容
虽然国学经典频繁出现在课堂上,但是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将书本上的内容与国学经典紧密相连。国学是需要从长远的角度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产生影响的,其过于深刻的内容不利于学生的理解,难以对学生产生教育意义。
(二)强制灌输
部分教师忽视了教育的科学性,在课堂上急功近利,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这种做法不但无法起到对学生的教育意义,还会使学生产生倦怠情绪。
(三)观念过于传统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的经典内容所传达的观念是具有借鉴意义的,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生搬硬套,忽视了观念上的转变。时代在进步,像“卧冰求鲤”这样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已然失去了可操作性。
二、使国学与课堂融合的有效策略
(一)注意篇章的选择
国学内容的难易选择应当由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决定。每个学习阶段都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国学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的,不能急于求成,也无法一蹴而就。选择一些较为浅显易懂的内容才更容易帮助学生学习。
(二)避免强制灌输
对于小学生的教育应当以发展为本。调查发现,学生在十三岁之前是记忆的最佳时期,这时学生的心灵纯净,虽然无法深入地了解经典的内容,但是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之情。这些积淀在脑海中的精华会在日后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端正生活的态度还可以指引他们前进的方向。国学经典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字词,接触古文有助于日后语文课堂上对文言文的学习与理解。富有诗书气自华,经典的学习也可以使学生的文化气质得到培养。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学生会学习到为人处世的道理,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素质。
(三)转变思想观念
1.注重以身作则
在传统教学中讲求言传身教。教师想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水平,就要先对自身的道德素质进行提升。教师要将为人处世的道理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从生活细节中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使他们成为值得学习的榜样。
2.观念现代化
在教学中,要保持观念的现代化。因为很多经典中,会时常出现一些艰苦的生活环境,例如《三字经》中的“香九龄能温席”现在已无须这样,那教师就要注重传授经典的内涵,可以通过讲授黄香对父母的体贴,来传授孝心表达孝道。
3.采用多种教育方式
小学生的天性就是好玩好动,教师可以将枯燥的传授方式转变为游戏环节,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也可以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建出情境帮助学生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寓教于乐。
三、结语
“国学热”所传达出的是现代社会的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追求,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适用。要将传统文化与当下的道德教育进行紧密的结合,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