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年级语文阅读课“读写结合,随文练笔”教学模式初探

2018-02-27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品味文本课文

(河北省乐亭县第二实验小学 河北唐山 063600)

教学模式特点:立足于“读”,着眼于“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适用范围:适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理论依据:

崔峦曾经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阅读与写作的联系,达到阅读与写作的渗透和阅读与写作的结合。”读书就像蜜蜂采花,写作就像蜜蜂在酿蜜。写作的基础是阅读。“读与写结合”的教学模式符合2011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它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在“读”中立足,以“写”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学校语言教学的发展。

操作流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为先。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和课文;

2.课下查阅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3.初步阅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主旨;

4.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二、激情导入,进入新课。

生动、有趣、吸引人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适应最佳的环境,为一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引入新课的常用方法有:故事介绍法、情境导入法、悬念导入法、回顾导入法、直接导入法、音乐导入法、诗歌导入法等。导入有规律,但没有固定的方法,关键在于得法。教师要在明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灵活地设计和运用教材,使导入的“第一把锤子”就能打动学生的心,一个迷人的火花会突然冒了出来。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对课文整体感知情况。

3.交流导学案中的其他要求。

四、精读文本,挖掘结合点。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应掌握文本内容,感知文本的目的,表达情感。他们还应该让学生了解语言在特定环境中的具体使用方式,并尝试使用语言。同时,教师应让学生结合典型的文本,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课文的章节结构,布局和表达顺序等方面感知和探索文章的特征和功能。

1.找准中心问题,切入文本。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选择课文阅读的角度是把握全文的关键。在一篇好的文章中,总会有一些“点”触及整个身体——关键词、中心句、警句、过渡段、主题等等。在正确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引领学生从课本中找到突破点。通过精心设计和切入,使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品读感悟,寻找读写结合点。

(1)小组合作学习。针对中心问题,首先学生自读自悟,勾画批注;然后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A、读中感悟,深入品味。

指导学生品味语言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品味加深理解文章的内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品味词汇的策略是:理解语言使用的准确性,以替代比较阅读;在阅读前后的比较中品味语言使用的美;从词义的角度理解词语的表达功能。

B、品析赏读,揣摩写法。品析赏读和学生自己初步阅读相比是一种提高性阅读,本环节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重点及文章内容和形式之美,从作者写作目的的角度,理解文章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言辞的精炼、结构布局和表达方法,以提高欣赏能力和掌握语言和写作。

五、读写结合,随文练笔。

1.在文章空白处练笔。

许多文本强调留白艺术。“空白”是练习写作的好地方。老师应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空白点,进行写作练习。或者“勾勒”具体的地方,让学生通过想象,练习写作,把它还原成具体生动的形象,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理解。

2.模仿文章结构练笔。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的学习总是从模仿逐渐过渡到创造。模仿和创造,都是获取知识、能力或技能的重要路径。模仿一个典型的句子是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的基础。它是教师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课文都是精心选定的文章,其典型的文本结构,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进行模仿和迁移,并在练习中运用。

3.写读后感练笔。

读了这篇文章,写一些感受,写一些评论,写一些理解,写一些经验,这就实现了从阅读到写作的迁移。让学生写读后感,并与课文中的故事进行对话。在进入主人公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他们也充分理解了文本的魅力,并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学生们所获得的是一种难以忘怀的感觉,而他们所积累的是语言和写作技能的坚实基础,语言和精神将得到同步提升。

4.变更文体练笔。

语文教材的每一册都会编排古诗文。这些古诗的内容丰富多彩。景物描写细腻生动,叙事情感真挚动人。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将这些古诗转换成现代描写景物或叙事文本。

六、拓展阅读,提升能力。

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原著。有些文本是长篇的摘录。在学习这些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原著。其次,进行比较阅读。从课内的文章开始,展开比较阅读,找到与文章主题、写作方法、内容和语言表达相同或不同特点的课外材料,与课文一起阅读。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每个文本的要求不同,在单元中的地位不同,文本的主题、体裁和表达方式也不同,所以课堂教学结构应该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由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需求的差异决定。

猜你喜欢

品味文本课文
品味年画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品味桂峰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