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思维随着手指舞动起来
——《折形状》磨课手记

2018-02-27江苏海安县实验小学226600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24期
关键词:边数承受力棱柱

江苏海安县实验小学(226600)

《折形状》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的第一课。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接触了常见材料,四年级认识了无处不在的力,这一课的学习就是让学生在此前基础上,通过制作活动,了解形状与结构的初步知识,掌握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并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各种相关现象,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磨课经历】

一、“鸡蛋、图片”不如一张A4纸

上课之前,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片段1】今天,老师带来了鸡蛋,你能像这样把它握在手心,用力捏,把它捏破吗?是不是因为力气太小了,所以捏不破?

如果给你一把锤子,你能把鸡蛋弄破吗?(在桌子上铺上一条毛巾,分别在毛巾上面的四个角各放上一个鸡蛋,再用一块毛巾把鸡蛋盖着,然后又放上一块板,板上放上一块砖。)用锤子砸碎砖,猜一猜,现在鸡蛋碎了吗?碎了几个?

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与实际看到的实验结果产生矛盾冲突,从而起到设疑的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个实验并不是万无一失的。首先让学生徒手捏破鸡蛋,如果是握在手心,由于鸡蛋壳的薄壳结构,很难徒手捏破。但如果学生不是用掌心握,而是用手指头去抠,力气大的孩子还是能弄破鸡蛋的。

第二个实验理论上是能够实现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要考虑到鸡蛋的大小、摆放位置、锤子砸下的力度、方向等因素,很有可能会失败。

用一个“并不保险”的实验引入课堂,效果肯定不好。而五年级的学生对于科学课仍然有着期待和兴趣,没有必要用这些实验来“吸睛”。

在此基础上,改动如下:

【片段2】今天我们来完成一个挑战,用一张A4纸撑起这本书,而且书要离桌面15厘米以上,怎样才能完成这个挑战呢?(学生纷纷出谋划策)看来大家的想法都很多,到底能不能成功呢?大家试着在小组里做一做。

用这样的开头开门见山,朴素但有效,直接将学生的思维引到一张A4纸上,学生为了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挑战而积极开动脑筋,思维完全打开,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重来,教室里不时听到成功的欢呼声。

二、“步步追问”不如开放式引领

【片段3】学生通过实验比较,发现在三棱柱、四棱柱、六棱柱和圆柱这几个立体图形中,圆柱的承受力最强。这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边数越多,承受力越强”,我设计这几个相关联的问题:

1. 通过实验,你们小组发现哪个图形的承受力最强,哪个最弱?

2. 想象一下,八棱柱的承受力会怎样?十六棱柱呢?

3. 你发现横截面的边数和承受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4. 为什么圆柱的承受力最大呢?

学生在这几个零碎化的问题引领下,知道了“边数越多,承受力越强”这个结果,但也仅仅是“知道了”,至于为什么有了这个知识点,是得益于老师“保姆式的引领”。这种将一个大问题打碎成好几个小问题,“咀嚼式”的提问,并不能让学生的思维更深入,他们只是机械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表面上看似乎都在思考,但这种思考是肤浅的,缺少深度的,没有深层次的思维训练,达不到系统的、独立的思维训练目的,而最后学生能记住的也仅仅是黑板上老师的几行板书而已。

于是,我对原来的设计进行了改动。

【片段4】在学生完成实验后,将每小组记录的数据排列在黑板上,引导观察,看这些数据,仔细思考,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先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实验的基础,数据又是自己亲手实验得出的,他们的思维逐渐深入,趋于完善,最后发现:边数越多,承受力越强;而当边数分得越来越多,就越接近于一个圆形。这就很好地解释了在这几种立体图形中,为什么圆柱的承受力是最强的。最重要的是,这个发现是学生在经历了动手实验之后,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的结论,印象往往会深刻。

三、“伪阅读”不如自主搜集资料

当学生已经探究出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时,让学生尝试解释为什么圆柱形纸筒的承受力最大。这时候由于掌握知识有限,学生往往没办法解释清楚其中的力学原因,教师抛出一份阅读材料。

因为圆柱没有角,任何加在上面的重量都会均匀地分布,所以,圆柱上的每一个点承受力并不大,而整体却能承受比较大的力。而三角形、正方形等都有好几个角,不能把加在上面的重量均匀地分开,每一个点承受的力都比较大,所以整体不能承受太大的力。

学生阅读这份材料,从材料上找出关键词,解释了为什么“圆柱形纸筒的承受力最大”。但这样的解释学生能真正理解了吗?还是仅仅在阅读材料上找出了答案呢?这其中涉及的知识点难道仅仅这几行文字就能解释得清楚的吗?

而在后来改进的实际教学中,我并没有给出任何提示,只是提问:遇到了这些无法解释的问题,你准备怎么去解决?有人说课后到《十万个为什么》里去找答案,有人说到网上百度,还有人说到图书馆找相关的资料。于是,在下一节的汇报课上,我发现对这个问题,学生的理解更清楚,更全面,所获得的知识更广泛,这是与仅仅一张纸上几十个字所带来的知识面不能相比的。

四、“另辟蹊径”不如使用原始材料

课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取一张A4纸,在离短边大约6厘米处折叠;将纸翻面,继续折叠,直到一张纸都折完,折好后很像瓦楞纸。用两张A4纸分别卷成圆柱形纸筒,并粘贴好。把两个纸筒并排放在桌子上,中间间隔10厘米,把折好的瓦楞纸架在两个圆柱之间。在瓦楞纸上面放书,看这样改变实验之后,承受力会发生什么变化。

这样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继续探究,纸改变形状后,承受力会发生变化,除了柱体,其他形状的承受力如何呢?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这样设计也不成功。因为这时候已经接近下课时间,而这个实验折纸花费的时间较长,学生将时间花在折纸上,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思考形状与承受力之间的关系。

改动之后的设计:

今天的课上,我们一起努力,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并且有了这样的观点:形状改变了,承受力也改变;边数越多,承受力越强。并且发现:在这些形状中,圆柱的承受力最强。在实验中,我们还得出了高度、厚度都不同的几个圆柱体,如果我们都来研究圆柱的承受力,那么这几个圆柱,有的是以A4纸的长边作为高度,有的是以短边作为高度,还有的卷成好几层纸,那它们的承受力是怎样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经历了由一张纸能不能撑起书——撑起书的多少——同一种图形撑起得多少,这样完整的实验历程将学生的思维再次引向另一个层次。

【磨课心得】

新课标要求: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取科学知识。只有经过这样的经历,学生的思维才会随着手指的舞动而跳跃起来。

猜你喜欢

边数承受力棱柱
盘点多边形的考点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模型检索
一个二阶椭圆混合问题的三棱柱元
纯位移线弹性方程Locking-Free非协调三棱柱单元的构造分析
立足概念,注重推理——以棱柱为例
骆驼之死
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现状调查研究
霜叶红于二月花
空间垂直关系错解剖析
发动机水泵轴承受力分析及风扇对水泵轴承寿命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