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让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
2018-02-27江苏省响水县第二中学魏昌艳
江苏省响水县第二中学 魏昌艳
“导”是传引、启发,“入”是加入、进入。导入,有课程导入,亦称绪论,让学生感知这门课程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以及学习方法。单元导入,一个单元学习活动的开始;课时导入,一节课学习的开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以导入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建构联系、引发注意、启发兴趣,指引学生做好心理与认知准备,以顺利进入学习活动之中。
一、丰富形式,因情择法
1.联系生活,催生共鸣。
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利用这些“生活经验”的资源,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能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生活现象、时事新闻、社会热点、诗词歌曲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教师以生活资源导入,能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知识的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2.故事叙述,激发兴趣。
每一个人的心底都有探索、发现的欲望,故事之中隐含着地理知识,需要大家去积极探索。高中生阅历尚浅,他们喜爱听故事,教师以故事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疑惑,从而产生更大的动力投身于地理学习之中。
3.温故知新,建构联系。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将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中,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但复习导入方法较为单调,如频繁使用势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
4.设置疑问,刺激思考。
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经验,设置疑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刺激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谚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教师用谚语导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分析谚语中蕴含深刻的道理。
二、关注生本,启发思考
教师要以生为本,关注学情,围绕目标贴近主题精心选材,为新知学习做铺垫。导入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图片、视频、音乐等素材导入,为学生营造形象真实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让学于生,为学生留有讨论交流的空间。如在鲁教版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课教学中,教者以情景导入,“宇宙是否存在‘外在文明’?人类一直在探寻这个问题,至今尚未得到解答。人类将携有‘人类信息图’的宇宙探测器发射至太空,介绍人类与地球。人类活动离不开所处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演化也离不开宇宙环境,那么,地球的宇宙环境是怎样的呢?”教师以导入明确目标,促进学生思考,引发学生讨论交流的兴趣。导入要力求新颖,要紧贴生活,与时事热点相联系,能发挥学生的想象,让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的导入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要精心设计,所提出的问题要难度适中,过难会使学生失去思考、探究的兴趣,而问题过易则无法开启的学生的思维。如在鲁教版必修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课教学中,教者创设情境,“去年7月赵明的父母在‘太湖富邦’购买了位于一层的住房,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被前楼挡住了,他就感到很疑惑,在看房时,房子透光很好,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遮挡了呢?你能帮他分析原因吗?”
教师的提问要围绕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逐步帮助学生揭开知识的神秘面纱。如在鲁教版选修五“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中,教者让学生阅读引言,思考:“哪些原因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灾害与人类活动是否有关?人类的哪些行为引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呈现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景观)这些地区出现了什么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有没有关系?”
三、合理选材,适时引导
课堂导入的时间一般在三至五分钟,时间过长就会显得冗长拖沓,会影响导入的效能,因而导入的材料要简洁。教师要选用直观的事物,给学生带来真实的情境,唤醒学生的认知体验。导入的内容宜从生活实例入手,以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驱使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去“同化”新知。教师可以借助于大家所熟悉的乡土地理知识进行导入,由已有的事例探寻未知的新知。教师的导入要针对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材,使过渡自然,不会显得过于生硬。
教师要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在很多学生不重视地理学习的情况下,彰显地理课堂的魅力;教师要以新颖、有趣的材料进行导入,呈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要变换多样的导入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爱上地理的学习;教师要借助地图增强视觉形象,能让学生发掘隐含信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运用多媒体、交互白板、VR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呈现方式。
高中生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积累,教师要通过情境的创设,设计有意义、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导入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导入要帮助学生打开学习思路,能抓住导入材料与教学内容的连接点,引导学生从理解材料过渡到新知学习,能诱引学生思维参与新知的探学之中。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新颖、多样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为新旧知识搭建联系的桥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