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出成效“乐”见成就
——小学“快·乐习作”教学的三个转向

2018-02-27广东省惠州市第十五小学曾庆群

新教育 2018年35期

□广东省惠州市第十五小学 曾庆群

一、习作教学“痛苦”之因

1.老师不知如何教。

与阅读教学不同,现行教材的单元习作模块几乎没有现成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进行一番“从无到有”的设计。但许多教师未必有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面对教材中寥寥数语的单元习作提示,往往不知该如何着手教学生习作。

因教学缺乏设计,没梯度意识,缺支架支持,没亲身写作,所以,教师常无法精准把脉习作教学重难点,更谈不上突破。

2.学生不懂怎么写。

情动于中,而发诸于外。没有言说冲动或实际需求的写作,往往只是虚情假意或苦于应付。老师不知如何教,往往导致的就是,学生不懂怎么写。课堂上的习作与现实中的写作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要你写”,后者是“你要写”。

支玉恒老师也曾重点提出,学生习作写不好主要是不知道“写什么”和“怎么写”。如果习作教学缺乏对写作要求作适度调整,缺乏情境的创设,缺乏恰切的指引,缺乏从说到写的训练,学生就难以跨过生活与写作之间的鸿沟,无法写出“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习作来。

3.写完之后草草收场。

因为缺乏写作指导、没有言说冲动,习作变成了应付交差。许多学生写完之后,就不愿再看第二眼。因为知道自己写的内容,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因此,教师批改作文,不难发现学生错字频出、病句成行,甚至前面还写对的字,到后面却都写错了。这说明,学生越写,心思越不在习作上了。

叶圣陶先生说过,“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只可惜,视写作为畏途的学生大多写完就草草收场,又怎能理解朗读、修改对自己习作的重要性呢?

4.改完之后匆匆一瞥。

更甚者,面对老师辛辛苦苦批改的单元习作,许多学生匆匆一瞥,便放进书包。作文评改占了语文教师工作的“半壁江山”,到头来,却如此收效甚微。改与不改,差别在哪?难怪乎叶圣陶先生说:“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

至此,单元习作教学又走过了一个轮回,可是,学生习作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老师的教学方法没有进行有效调整,习作教学的高耗低效依然得不到改善。我们应该怎样让习作教学“快·乐”一些呢?

二、“快·乐习作”的三个转向

1.“预”化习作内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文教学要“快”,则需要在“预”上下功夫,从习作要求、学生、教师三个角度提前进行充分准备。

(1)习作要求的“预”。《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因此,教材单元习作模块,往往只是指引,教师要透过写作提示,看到背后的“能力指向”,做好习作要求上的调整。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一,在单元主题“了解西部”的背景下,习作的“能力指向”为“学会写信”,而提示语是“和远方的小朋友进行‘手拉手’的活动”“开展哪些活动来增进彼此的了解”“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有益的事”。这提示语虽能引发学生对内容的思考,但学生对远方的小朋友到底是怎样的、在不是真实写作的情况下学生也无法达到“增进彼此了解”的效果、“为对方做有益的事”也可能陷入泛泛而谈。

因此,教师完全可以“舍远求近”,让学生写一封信给身边熟悉而陌生的班里的某一个同学,这样一场“虚拟写作”变成了真实写作,增进友谊、团结班级的效果也达到了。小的调整换来大回报。

由此可见,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言语经验,做好习作要求的“预”,从而激发学生的言说冲动,显得尤为重要。

(2)学生的“预”。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面对习作“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教师可提前两周布置学生进行观察、体验、积累,并先设计相关的《习作学案》,为学生创设习作支架,将写作内容进行细化,引导学生将观察、体验、积累的结果进行记录,从而让学生对遣词造句、谋段构篇有初步积累和构想。

例如训练学生写春天的观察作文,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完成《习作学案》:“1.你观察到了哪些春天里的事物?2.如果只能选择其中三种事物进行重点描写,你会选哪三种?3.它们各有什么特别之处(形状、颜色、气味、动作、声音等)?4.你会用哪些词语或句子来描写它们,先写下来。5.这三种事物要写下来,你会怎么安排它们的先后顺序?”

学生经历“观察——积累——构思”,经历字句段章的初步写作,待到上课时自然也轻松自信许多,更容易进入写作状态。

(3)教师的“预”。“下水”由叶圣陶先生提出,于永正老师也深以为然。于老师说:“题目出好了,能亲自‘下水’,写一篇‘下水文’,就是最好的作文备课。”当老师站在儿童的视角写作示范时,学生的言说冲动更易被激发,从而串联起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言语经验,并从老师的“下水文”中迁移一些可借鉴的角度或技巧,在写作中体会到更多成就感。

2.趣化教学过程。

有了前期的观察、体验和积累,学生为作文做好了相应的材料准备。但是,这些材料如何能够连词成句、串段成篇就有赖于课堂上老师的引导了。

(1)抓住关键,丰满血肉。字句段章,语修逻文。一篇习作,学生写到最后之所以会偏离中心,往往是因为学生在最开始的时候,没有把握到文章的关键处。所以,无论是教写片段还是成篇文章,教师都可从关键词开始,注重梯度、创设支架,加以引导。

例如,向同学介绍一个你最为熟悉的人。可先从“性格”这个关键词出发,让学生把题目补齐——“的 ”,从而确立文章的中心。进而,引申出另外两个关键词“外貌”与“事件”,引导学生运用“头脑风暴”对其进行丰满,并注意其与中心之关系。从关键词到句子,从句子到句群段落,从段落到整篇布局。这样的指导既关注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让学生在发言与倾听、在教师的纠正中,得到写作支架的支持。指导在欢快的节奏中推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经历言语训练与写作构思,文章的血肉也就逐渐丰满。

(2)由说到写,助力写作。作文,包括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平时不善言辞的学生,往往写起习作来,思路也会稍显迟钝一些。对于这部分学生,在作文课上,教师应尽量创造机会,从词语的搭配,到句子的形象表达,让学生参与到口头作文中来,以此来帮助其锻炼表达、形成思路。

同时,口头作文还未成为“白纸黑字”,有较大的修改空间。学生在口头作文中既是表达者,又是倾听者、学习者。有时,一个词语可以有多种搭配,一个句子可以有多种表达,当课堂上爆发出这种“头脑风暴式”的写作聚合,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表达积极性,也让学生头脑中尚未成型的言语得以进一步丰满完善,更在无形中教会了学生字斟句酌的写作基本功。

这样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了轻松的习作学习氛围,也较为扎实地提升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当堂写作做了很好的助力。

3.优化课堂结构。

传统习作教学中,习作指导课跟习作讲评课是分开的。因为缺乏课前准备,所以,课堂上教师需花费大量精力把学生“引上正途”,常导致学生当堂习作的时间不足;又或者是教师草草指导,学生行文又发现笔下无言,致使无法当堂完成。拖到课后去完成的习作又常与课上老师的设想或指导相去甚远,而这些习作中的问题,常要等到约一个星期后的习作讲评课上才能被指出,但此时学生已经对自己写过的习作少了许多兴致。整个习作教学过程,周期长,收效差。

因此,结合《课标》理念,笔者认为在课堂结构上加以优化,通过“导——写——评——改”四个环节,让课堂呈现完整的习作教学过程,能让习作教学多一点“快·乐”。

在整个习作教学过程中,“导——写——评——改”四个环节的时间比例约是2:4:1:1。

(1)“导”的环节。因为有前期的观察、体验与积累,所以,在情境导入上,教师应尽量在触发学生的言说冲动之后适可而止。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指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尽量进行字词句段的练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引导抓住关键词,并让学生逐个板书,在关键词的基础上发散思维,丰富表达形式。而最终形成的板书,既捕捉了学生发言的亮点,又可作为支撑学生写作构思的教学支架。此环节控制在10分钟或20分钟左右。

(2)“写”的环节。学生的写作素材、写作构思,可以在前期的积累、指导与训练中得到丰盈完善。但写作能力想要得到扎实提升,则还需要放在写作实践中去磨练夯实。所以,无论是写片段作文或是整篇习作,教师都应尽量保障学生有20分钟或40分钟的写作实践。

在学生写作期间,教师应充分利用时间,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为“评”这一环节做好准备。

例如在学生写作初期,教师应该将关注点放在学困生身上,若发现他们有下笔无言的情况,可以点拨或帮他们写个开头,给他们的写作“破冰”;在学生写作中期,教师应该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中等生身上,如发现中等生的进步要及时点名鼓励,若有不足则需提醒全班在某个写作点上要加以注意,进行全班指点;在写作后期,教师应该把精力放在优等生的完成情况上,从中挑选一篇足以作为全班学习的片段或习作。

当然,教师最好再挑选一篇学困生写得有所进步但还需改进的片段或习作,一起放到讲评环节中去,以此激励和指导学困生继续修改习作。

(3)“评”的环节。“评”这一环节,以往我们往往忽略了“朗读”和“示范”在“评”中的作用。学生习作投影出来后,应该让全班学生自行朗读一遍,再逐段请学生举手说明亮点或提出修改意见。此时,教师相机在学生的习作上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这样做的好处有三:

①朗读是逐字逐句的,有利于学生精神集中,更有利于学生发现文章中的毛病,逐渐培养起学生“修改作文要多朗读”的习惯;

②所谓“正人先正己”,学生提出修改意见,既调动了整体的积极性,也培养学生自我反观的意识,避免了教师的“一言堂”;

③学生书面潦草的原因往往在于不懂得运用修改符号,教师做出示范,有利于进一步养成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的好习惯。此环节用时约5分钟或10分钟。

(4)“改”的环节学生听完讲评,正好“学以致用”——修改自己的习作或是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这时,教师则可出示自己的“下水文”(最好是教师亲自手写,并有修改痕迹的),以“身先示范”为学生进一步修改习作“锦上添花”。此环节用时约5或10分钟。当然,学生修改完后,不意味着马上就可誊写进作文本。这时,教师可先收上来,提出“二次修改意见”,再发回给学生誊抄。虽几易其稿,但学生在此过程中,也就渐渐明白了修改对自己写作的重要意义,觉知到了自己的进步,收获到更多写作带来的成就感。

三、结语

“快·乐习作”,“快”并不一定意味着快速,而是教学流程、课堂结构的优化调整切实地提升了教学的成效;“乐”也并不一定意味着课堂的欢声笑语,而是学生在写作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真切地体验到进步的成就感。习作教学问题由来已久,笔者相信从习作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堂结构三方面进行调整,我们将向着“快·乐习作”步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