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一所富有活力的学校
2018-02-27广州市花都区圆玄小学钟经廷
□广州市花都区圆玄小学 钟经廷
办学活力是一所学校健康发展的标志,是一所学校优质发展的基础。办一所富有活力的学校,就要尊重学校中不同人的多样性,赋予人以自主性,激活人的创造性,在学校管理、课程、教学等方面不断创新、改革与发展,用学校的内涵发展激活人的生命活力,使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处于积极向上、欣欣向荣的生命状态,实现人的生命成长。
一、发展型管理: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人,让管理充满创造的激情
传统的学校管理往往以管住人、财、物为根本目的。“把办学的自主权还给学校”这一目标,在长期的行政部门对学校的控制管理中,有可能沦为“无权可用”;在外部要求和监督下,学校认识与思维也会固化;上级的行政命令会代替学校的自觉发展、主动发展。为了保证完成上级的任务要求,学校领导会习惯性地控制和命令教师、学生,以保证学校高效、有序、平稳地完成各项工作,体现的是“管”本主义——管理以效率为本,学校成为管理“机器”,人被作为实现各种目的的“工具”。这样会造成控制过度,窒息了学校内成员的创造性,学校缺乏活力,发展动力不足。[1]
笔者认为,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发展人,而不是管住人。因此,校长要在合理赋权的基础上,让人自主管理、主动工作,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由此才能释放办学的活力,实现管理育人,并在通过管理促进学校发展的同时,实现管理者的发展。
发展型管理就是追求管理与人的发展的统一。其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方向性引领,过程性指导,条件性支撑和阶段性评价。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在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的基础上,管理者要发挥每一个岗位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发挥领导的引领和影响的积极功能,在工作策划时就给予方向性引领,在工作过程中就给予方法性指导,为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提供充要的人力、物力、时间、空间等条件支撑,并通过阶段性的总结评价,帮助管理者不断发展提升。在教师管理中,学校管理者可以通过打造名师工作室、教师工作坊、教研组等组织,引进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开展学校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班级建设等课题研究,引导教师专业发展。还可以开展年级组建设,实现管理的扁平化,落实年级的自主管理,让每一个年级都向一所小学校一样自主运行。本校所开展的小学班级生命共同体建设,就围绕组织共建、文化共育、活动共创、学习共通、评价共生、家校共育,努力让班级生活成为促进班级学生、教师、家长生命共同成长的载体。
二、多样化课程:把课程与儿童生活联结,让课程富有生命的活力
课程改革后,我国中小学掀起了学校课程建设的风潮,构建三级课程体系和建设学校课程,已经是共识。从1.0课程的点状课程,到2.0线状课程,到3.0结构化课程,在学校的“课程结构图”中不难发现,虽然课程丰富了,但是课程中学科知识本位或技能本位的定位还是没有改变,学生更多是把原来课本中的知识“学”得更多一些、更广一些,把绘画、歌唱等技能借助学习时间的增长而学得更纯熟一些。有的学校把所有的学校活动都视为课程,而没有了明确的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基本课程要素,使课程泛化。
杜威针对传统课程编制的弊端,提出要改造课程,使之能真正适于儿童的生活,并特别强调了两个观点:第一,儿童和课程之间不是互相对立,而是互相关联的,“儿童和课程仅仅是构成一个单一过程的两极”,儿童是起点,课程是终点。只要把教材引入儿童的生活,让儿童直接去体验,就能把两点连接起来,使儿童从起点走向终点。第二,“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2]
因此,我们学校开展了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研发的行动研究,让课程更贴近儿童的生活,更切合学生发展的实际。我们努力精准把握国家课程标准,对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分析和解读,对学生进行学习需求和学习基础研究,准确确定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开展长短课时改革。如语文一个单元有4篇课文,我们选定1篇课文作为范例式教学,每节课完成一到两个小而实的目标,安排5到6课时学习;第二篇课文作为阅读性教学,让学生习得把范例性学习中的语文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进一步拓展运用,安排2课时;第3篇课文作为监测性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完成相关的语文能力检测,安排1课时;第4篇课文为拓展性阅读,安排1课时,让学生自主阅读,拓展延伸。单元课程整合,实现了学校语文课程从教课文到学语文的转变,使语文学习从读懂文本到学会表达到学会学习的发展,让课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全人发展。
其次,学校构建了多样化的校本课程体系,反映社会的各种形态变迁,重视学习者的自身体验和亲身经历,课程设计让学生参与进来,力求从不同视角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学习的场所不限于教室和学校,可以拓展到家庭、社会,以及人生活和生存的每一个角落,每个人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如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开发的《十里徒步——用脚了解我们花都》、《神奇的石头——矿石公园博物馆学习》等系列综合实践类课程,学生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分组设计活动方案,讨论确定活动方案,组织活动,合理计划路线,沿途采访记录学习,安保后勤服务,返校撰写报告,召开分享会等,综合运用科学、数学、语文、体育、健康等学科知识,实现学科的综合,实现校内外学习的整合。学生开发的《幸福作业——暑假、寒假实践作业》分享课程,学生分组设计方案,有游学、旅游、阅读……更有意思的是一年级8班开发的《我们的春晚》课程,孩子们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策划方案,选定导演、剧务、演员等不同角色,个人或小组排练好节目;在2018年春节这一天,孩子们把录制好的节目上传到微信群众,由家长、老师、社会人士等打卡、评价,返校后举办的寒假作业分享会上。家长、孩子们反映,此次课程学习的亲身体念是终身难忘的。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就是要立足儿童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实现儿童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结,让儿童成为课程建设的主要参与者,让孩子们经历课程的建设实施过程,进行学习者的生命体念,激活了课程的生命活力。
三、个性化教学:把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价值取向,让学习充满成长的气息
个性化教学是对传统标准化、同质化的划一性教学(同一课题、同一要求、同一进度、同一手段、同一结果)的挑战,是对我国因材施教思想的弘扬、创新与发展。个性化教学以珍视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为价值取向,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作为教学基础、起点和资源,通过开放、多元、自主、弹性的教学机制与模式,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实现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
1.把学习还给学生,让学习真正的发生
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研究和开发好学习任务单和学习指南等帮助学生学习的材料,在课堂中,教师更多的工作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学生遵循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班级学习的过程,在学习指南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单,不同的学生可以完成不同的任务。在学习指南的指导下,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在学习指南的指导下,学生开展班级学习,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少而精,小而实”的原则。所谓“少”,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讲授内容和时间要少,以便学生有更充裕和广阔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和余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谓“精”,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探究。
“小而实”则是指教师重点研究制约个性化实施进程最重要的问题,问题指向教学内容,贯穿整个单元开发与实施的全过程,也可以指向教与学的过程,如学习小组的组建、小组学习交流技巧的运用、学习任务如何设计、学习卡片如何开发等。
2、把学习的选择权给学生,让学生个性化学习,公平地发展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的差异,在单元设计时,教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多维度细化,将教学目标与内容转化成学生可思考、可探索的学习任务,提供与之相对应的学习任务,设计为基础性任务与发展性任务——基础性任务用于达成基础性目标,发展性任务用于达成发展性目标。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选择完成基础性任务或发展性任务,或同时完成两项任务。因为同时准备有参考答案,完成任务的学生也可以自行对照答案,进行自我纠正和进一步思考。差异化、层次化的设计,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由于任务的统一造成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吃不饱”、必须陪所有孩子学习的学习过程不公平的问题,迎合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实现了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公平。
3.适切性学习,让学生发展为最好的自己
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适合的教育。个性化教学遵循适切性原则,要求选择的内容、设定的目标、设计的任务都要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过难或过易的内容都不适合,应当摈弃或调整。在进行个性化单元设计时,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进行全面地分析和把握。围绕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教学活动的具体安排、教学顺序的确定、教学形式的组织、怎样检测学习效果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教师进行具体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形式的组织、教学活动的安排等,让教学更适切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更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多样性、自主性、创造性是学校办学活力的主要特征,基于学生、教师差异的多元选择的空间成就了学校活力的可能,基于内驱发展的自主行为,是学校真正的活力状态,基于学校变革发展的创造性是学校活力的动力来源,是学校持续发展,内涵发展的保证。[1]人是一切学校教育的伦理和目的。尊重人的多样性,发挥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既是激活学校办学活力的要求,也是学校办学的出发点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