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民营经济发展升级版
2018-02-27本刊首席时政观察员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日前表示,要从依法保护、能动保护、平等保护、全面保护、实质保护、及时保护六方面加大保护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力度。
针对民企融资难问题,全国工商联目前正在按照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要求,开展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
继允许保险资金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后,银保监会10月26日再出大招——鼓励保险资金“输血”非上市企业,积极驰援实体经济。
本刊首席时政观察员
【本文重要信源】
1.人民日报: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
2.人民日报:让民营企业尽享政策红利;
3.光明日报:让民营经济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扫二维码下载本栏目增值服务《领导智库文选》
改革开放40年,是破除所有制问题上的传统观念束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40年,也是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40年。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没有变”强调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意义,凝聚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自己人的广泛共识,廓清否定怀疑民营经济的错误言论,给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机构/区域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建设与发展的探讨…………………………………………………… 温珠明等(13):1738
1 定心丸:旗帜鲜明反对“离场论”
1931年王春圃的《经济救国论》一书中首次出现“民营”一词,1980年温州的章华妹领到了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民营经济顽强生长,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的主力军,为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民营经济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概念和经济形式。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改革开放既要保持稳定的环境又要高速发展,可以说是一体的两面,既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有利环境,也难免在某些领域、某些阶段存在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情况,并面临着制约发展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的问题。在2005年前后的“第三次改革大争论”中,有些舆论鼓吹“民企原罪论”,民营经济发展一直没有走出“左”的阴影。特别是今年以来,在“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的大背景下,实体经济面临新的挑战,而其中民营经济遭遇的困难与挑战相对突出。一些舆论杂音“顺势”出笼,有的人提出所谓“民营经济离场论”,说民营经济已经完成使命,要退出历史舞台;有的人提出所谓“新公私合营论”,把现在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曲解为新一轮“公私合营”;甚至有的人说加强企业党建、工会工作及加强民主管理是要对民营企业进行控制,等等。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直接批驳“这些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不符合党的大政方针”,并罕见地连用5个惊叹号,态度坚决地表示“所有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完全可以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
非主流舆论场出现的上述奇谈怪论,不仅在理论上站不住脚,现实中也行不通。但是,对于可能由此引发的恐慌焦虑以及误读背后的社会心态,仍然值得警惕。民营经济从无到有、蓬勃兴起,本身就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产物。解放思想并非一劳永逸。叫衰民营经济的背后,是错误思想后遗症、开历史倒车妄想症、传统路径依赖症和创业激情消退症的“综合症”。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碰到“天花板”,需要啃“硬骨头”的时候,一些人畏难情绪增加,改革精神弱化。一些地区和企业还没有完全从传统的路径依赖中跳出来。面对产业优化升级,存在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实际障碍。一些干部缺少紧迫感和危机感,缺少“跳起来摘桃子”的决心和毅力。舆论杂音提醒我们,要想让民营经济再创新辉煌,必须再来一次思想大解放。
“任何否定、怀疑、动摇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言行都不符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都不要听、不要信!”近一个多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力挺民营经济,为破解民营经济发展难题“开药方”。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定信心,拿出行动,把民营企业办得更好。“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不仅是给民营企业家们要吃下的“定心丸”,更是给各级领导干部吃下的“定心丸”。这是中国自己的道理——改革开放以来靠民营企业繁荣的经济,也是社会政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民营经济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还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决策看点】
●11月6日,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会见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一行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民营经济是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要求我们毫不动摇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落实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最关键的是要创造公平公正的良好市场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把支持民营经济的各方面政策举措有效落到实处。
上海为民营经济送出3个100亿元“大礼包”
11月3日,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发布《关于全面提升民营经济活力 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将为民营企业送出3个100亿元的“大礼包”。一是成立100亿元的上市公司纾困基金,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对符合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方向、有前景的民营企业进行投入,增加区域内产业龙头、就业大户、战略新兴产业等关键重点民营企业流动性。二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推进实施“中小企业千家百亿信用融资计划”,为优质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100亿元。三是加大融资担保力度,逐步将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规模扩大至100亿元,将担保对象从中小企业扩大到民营大中型企业。 资料来源:新华社2018年11月4日
2 发力点:“三座大山”与“三支箭”
从2016年全国两会到2018年民营企业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民营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有的民营企业家将其形容为遇到了“三座大山”: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这些困难是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一定能在发展中得到解决。”总书记至真恳切的话语,充分说明了党中央重视和支持非公经济发展不会改变,也指明了下大力气解决民营经济困难的发力点。
融化“市场的冰山”,给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充足市场空间。对民营经济最大的支持是创造公平公正的良好市场环境。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等方面,要给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充足市场空间。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着力“减证照、压许可”,为民营企业营造更加公开透明便利的准入环境。要不断围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目标,进一步健全竞争政策体系,坚持竞争中立原则,即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实行规则中立、税收中立、债务中立,对所有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加大竞争执法力度,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接下来,还要在优化监管制度、拓宽股权债权融资渠道、完善政策执行方式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尤其是要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尽快启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系列资产管理计划。
【决策看点】
●10月26日,原深圳市委常委、副市长张思平在“科技与创新2018——全球智能化商业峰会”上谈到深圳高科技产业发展时表示,应时刻警惕和防止“国进民退”现象在深圳出现,防止“大国企”“强政府”“形象工程”思维对高科技和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影响,坚定不移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之中。
厉以宁:民营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是产权界定和产权清晰
早在2016年,厉以宁教授就曾总结过公权力侵犯民企产权的四种情况。具体包括某些地方政府部门在对待民营企业的投资和生产时不讲诚信、不履行承诺,地方政府部门以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为由变相敲诈勒索民营企业等。2018年7月18日,厉以宁在“2018小企业、大梦想高峰论坛暨第六届中国中小企业投融资交易会”上进一步表示,要想让中国民营企业家发挥更大效用,就要让民营企业站到前面来。法律必须保护产权,包括无形产权,知识产权包括,其他的产权如欠债的产权也要保护。 资料来源:根据媒体公开报道综合整理
跨越“融资的高山”,“三支箭”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当前,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已成为制约其生存和发展的最大瓶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任务紧迫。11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当前要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在贷款上的困难、在发债上的困难以及在股权质押融资上的困难。目前,人民银行和有关部门采取了“三支箭”的政策组合。“第一支箭”是增加民营企业的信贷,特别是小微企业的信贷。 “第二支箭”是出台具体政策帮助民营企业发债融资。“第三支箭”是研究设立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工具。针对融资贵的问题,除人民银行和金融系统外,有关部门将在减税降费、强化融资担保、财政贴息、优化信用体系等方面,积极出台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千方百计,切实降低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地政府部门和地方监管部门也陆续部署和出台了新一轮的支持民营经济政策措施,其中,金融支持民营经济成为多地政策发力重点。
翻过“转型的火山”,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转型升级。三座大山,民营企业家觉得跨越哪座最难?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TCL集团董事长兼CEO李东生都坦言,最难的是企业的转型。过往经验表明,突破自己、成功转型是企业长寿的基因。如今,处于新旧动能转的当下,中国民营企业又站在了十字路口,在云计算,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助推下开始了新一轮的转型。但如何才能摆脱“不转型是等死,转型是找死”的困境?有关媒体调研了100位拥有丰富民营企业转型经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并结合企业转型项目的实践经验,指出民营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常会落入三大盲区:决策盲区、执行盲区和组织盲区。当前,民营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要遵循资源优化原则、落实创新原则、市场需求原则和产品聚焦原则,通过产业创新升级、发展价值链与供应链、管理创新升级和贸易创新升级,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克服自身弊病,站在系统的角度来解决经济“新常态”中的转型升级问题。各级政府也要不断加大扶持和促进力度,构建更加完备的创新政策体系,出台有利于“双创”活动帮扶的奖励政策,着力培育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市场主体,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决策看点】
●11月3日,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带领十六区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开展民营企业大走访。要求狠抓政策落地兑现“最后一公里”。扩大融资担保基金,为民营企业提供增信支持;建立纾困“资金池”;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稳住企业租金成本,降低贸易成本等。另外,福建省近日也在加快酝酿出台新政,进一步落实降本减负政策,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加强民营企业上市挂牌培育,支持民营企业发行各类债券融资。
3 明方向:让民营企业家真正安心谋发展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民营企业财产权不可侵犯。当前我国产权保护制度仍不完善,特别是不同所有制经济产权保护不够同等,民营企业资产被违规查封扣押冻结等现象时有发生。让民营企业家真正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必须完善民营企业的产权保护制度,废除对民营企业歧视性的法律政策和监管。加强产权保护,必须走法治化之路,重在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要完善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形成清晰界定所有、占有、支配、使用、收益、处置等产权权能的完整制度安排。完善有利于激励创新的知识产权归属制度,明确规定并有效保护职务发明人的产权权益。消除对产权的所有制歧视,平等对待公有产权与非公有产权,在执法、司法和行政实践中加强对平等市场主体之间产权纠纷的公平裁决。
切实保护企业家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早在2013年,全国工商联访谈了600多位企业出资人,“人身财产安全不能得到有效保护”是他们“最大的担忧”。没有强有力的保障,民营企业就是一个“易碎品”,民营企业家“小富即安、大富不安”的情绪就难以消除。增强企业家人身和财富安全感,要依法保护企业家的人身自由和财产权利,要依法保护诚实守信企业家的合法权益,要依法保护企业家的知识产权和自主经营权,努力实现企业家的胜诉权益,切实纠正涉企业家产权冤错案件,不断完善保障企业家合法权益的司法政策,推动形成依法保障企业家合法权益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增强企业家依法维护权益、依法经营的意识。加大对企业家的法治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企业家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激发企业家精神,让民营企业心无旁骛地走上从小到大的发展道路。企业家精神是民营经济再创新辉煌的底气所在、自信所在、希望所在。各级政府要把企业家队伍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力量来打造,培育造就“挺立潮头、不负时代、续写传奇”的当代企业家群体,打造一支信念坚定、薪火相传、有胆有识、素质过硬的企业家队伍。要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处理好民营企业的代际传承问题,使其顺利跨越“富不过三代”阵痛。
完善公司治理是民营企业发展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由于历史原因,许多民营企业都有过“戴红帽子”和“摘红帽子”经历,这曾在很大程度阻碍了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自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逐渐深化和完善,有力提升了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尽管如此,民营企业在公司治理中仍然面临股权高度集中、经营决策不科学等问题,在与国有企业的合作中也往往会丧失自主权、话语权。引导众多民营企业建立规范的组织框架、科学的决策机制、完善的人才结构,实现以“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特征的现代公司治理制度,是未来民营经济发展的迫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