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味狂欢节

2018-02-26卢锡铭

广州文艺 2018年12期
关键词:北京路花市广府

世界上,任何民俗节庆,都有其历史的渊源、文化内涵以及地域的特征。

——题记

狂欢,源可溯

徜徉在广州北京路,你会发现,广州百货商店、新大新商店、五月花商店等高档商店霓虹闪烁云集在此;太平馆、陶陶居、幸运楼等百年老店古色古香点缀其中;你会发现,药洲、大佛寺、五仙观、天字码头等名胜古迹,隐蔽在古树参天的浓荫里;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也许你一不小心,便会踏上千年古道,脚下不知埋藏着多少价值连城的瑰宝!

岭南,地处华夏之南,横亘千里的五岭,把它与中原隔绝。曾一度被称为“南方蛮荒的化外之地”,秦朝统一中国,把岭南划入秦朝版图。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广府地带,而广府的中心则在广州。广州是块风水宝地,北有霞飞岚绕的白云山,南有穿城而过的珠江水,番禺两山犹如两座绿岛,飞峙在古树蔽天的古城之中。广州,既有山的脊梁与风骨,亦有水的柔情与灵气。早在2000多年前,南海郡首任嚣就将其作为郡治,史称“任嚣城”,地址就在如今的北京路。公元前204年赵佗建立南越国,建筑了具有王国都城气派的城池,史称“赵佗城”,其地域也在北京路,只不过在任嚣城的基础上予以扩充;后梁南海王刘龑在番禺称帝,建号“大越”,其都城中心亦在北京路。到三国时期,吴国大将步骘把交州刺史治所迁到番禺城,只不过在被焚毁的赵佗城基础上重新建起宫殿,并把番禺二山削低,把城南拓至珠河畔,城的中心依然是北京路,这种格局800年基本不变。宋代灭南汉后,拆南城墙建“双阙”,1244年建双门楼,从此北京路中段被改作双门底,渐成为商业区,以卖书坊、古董市、花市为著名。北京路,虽历经十多个朝代的变迁,以及两千多年沧桑洗礼,其在广州的中心地位始终没变,是广州最繁华的商业集散地和历史文化最集中的区域。这一奇特的现象,不仅创造了国内外城市建设中罕见的历史景观,同时也造就了这片土地灿烂的历史文化。在世界历史上城市的中心千年不变的只有罗马、亚力山大和广州。在国内它与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南京新街口以及哈尔滨中央大街,并称为中国五大古道。

北京路虽说是一条路,其实是一个区域,被命名为北京路文化核心区。它北起广卫路,南到沿江中路,全长1400多米。目前,经过前后五次扩容的北京路步行街已突破2000米,是一个集文化、娱乐、商业于一体的街道,是广州市的中轴地带,也是最繁华的地带,日均人流量约40万人次,节假日达60万人次,高峰期达百万人次。2017年国务院正式公布,广州北京路文化核心区为第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岭南,自然条件优越,她面临大海,江河如网,水路可通五湖四海,使之长期拥有全国外来贸易的中心地位;历史方面,岭南文化起步迟于中原,也源于中原,在历史长河中虽有短暂封建割据的南越、南汉,但这些王朝的政治模式,文化原动力其实都来自中原。因此岭南文化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不自觉地接受海外先进文化和中原优良的传统文化的滋润和影响,为岭南社会进步带来极强的推动力。海外文化与中原文化在这里的撞击,使岭南文化,特别是广府文化产生这么一些特征:开放,务实,善变。开放是这民系的环境特征,这种特征内含兼容与并蓄;务实是这民系的本质特征,这种特征内含重商与求实;善变是这民系的表现特征,这种特征内含改革与创新。作为岭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的广府地区,这些文化特质尤为明显。

民俗文化,是这种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广府的民俗文化,既有与中原民俗相通之处(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亦有它浓烈的地方特色。如宋代诗人郭祥正在他的《广州越王台呈蒋帅待制》诗中记述了广州人每年二月初二游越秀山越王台的风俗:“邦人每逢二月二,熙熙载酒倾城来。”在其另一诗《蒲涧奉呈蒋帅待制》中则记载广州人春游白云山菖蒲涧的风俗:“倾城尽作蒲涧饮,美俗眷恋神仙乡。”从越秀山游越王台,到白云山游蒲涧之俗,可以看出北宋时广州地区就有游山玩水的优雅节俗,从此可以看出广州地区生活水平较高、商业较为发达,民众有热爱大自然、眷恋山水花草的闲情逸致。直到如今广州盛行的除夕“行花街”、元宵“逛庙会”,以及由此而派生的深秋“游古道”三大民俗,被称为广府三大嘉年华!

除夕,行花街

岭南,夏天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土壤湿润,一年四季,花木葱茂。在繁浩的中华古史典籍中,雅称牡丹城的洛阳和称作春城的昆明均以花事兴盛称于世,但广州作为美丽南方城市,“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后,异邦的奇花异草最早移入,使得这里草香花韵的故事,百代罕有匹敌,尤其是“行花街”作为独一无二的传统民俗,自古名扬四海。

广府人,最早喜欢的是素馨花。早在西汉时期,陆贾以门客身份跟高祖平定天下,出使南越时,他惊奇地发现,岭南人喜种花、养花、赏花、戴花,屋前屋后种满花,厅堂房内摆满花,嫁女坐花轿,探亲访友送篮花,便赞誉岭南是“彩缕穿花”之地,于是把西域带来的耶悉茗赠与南越王赵佗。赵佗本是北方人,有种浓烈的思乡情结,便令人在城内广为种植。这段历史,清李调元在《南越笔记》记述:“广州是百花生长之地,女士们喜用西域传来的素馨花、茉莉花彩线穿花心,以为首饰。”疍家女还把素馨花串挂于艇中,远远望去仿如艇上飘逸着一串串银白的流苏。每当农历七巧节,一艘艘挂满素馨花的花艇,穿梭于珠江河上,江风徐来,暗香浮动,煞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城内老字号志庆,店铺挂满用素馨花编成的花灯。盛夏时令,人们喜欢把素馨花挂在帐中驱暑,故有俗谚曰:“槟榔驱寒,素馨辟暑。”素馨花还可提炼花油,素馨油往发髻一抹,头发顷刻油光滑亮幽香扑鼻,深得女性喜爱。

素馨花名与五代南汉时一位宫女之死有关,据说在五代十国南汉(1000多年前)时代,南汉王刘铁的宠姬素馨,原本是珠江南岸慶村的一名种花女,素馨被选入宫后,实在看不惯伺养假花的做作之举,把种花的技艺也带进宫中,刘王为博姬欢心,令宫中广种耶悉茗,宫女也要佩戴此花。上千宫女每天起来梳洗时,花瓣顺着溪水流走,也便有了“流花桥”的典故。素馨死后葬在城西北部十里的三角市,南汉王悲伤不已,为怀念这位爱姬,便将耶悉茗植于其冢,并将该花改名为素馨花。

在唐代,广州南岸便有专门种花为业的村庄,在唐末南汉时近郊已出花墟,常年花市大约形成于明朝中期。那时花市大都是以零售为主的城门花市,其中五仙门市场最具代表性,五仙门是明代扩建的一个城门,遗址在现在海珠广场西侧艺景园。花贩们从珠江南岸花田买花后,用船载至北岸,再拿去各城门摆卖。五仙门对岸的珠江南岸码头因此得名“花渡”。

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说:“广东有四市(罗浮是药市、东莞的香市、广州的花市、廉州的珠市),其一为花市,在广州的七门。”早期花市就在“七门”城门和藩署前(今北京路财厅前)、西湖路、三角市一带,后来才向城西扩展。起初花市多为早市,后来在藩署前的照壁与方岳木牌坊下(今省财厅前)出现全日花市。到了乾隆盛世,广州就有了除夕花市。《壬申南海县志》称,“花市在藩署前,灯月辉,花香袭,炎敲尤,称丽景!”清张心泰在《粤游小志》记载了除夕花市盛景:“每届年暮,广州城内双门底卖吊钟花与水仙花,如云如霞,大家小户,售供座几,以娱岁华……”晚清徐澄溥也有《岁暮杂诗》为证:“双门花市走幢幢,满插箩筐大树秾。道是鼎湖山上采,一苞九个倒悬钟。”双门底就是现在北京路青年文化宫地段,由此可见到这时期,花市不仅范围有所扩展,且品种由单一素馨花发展到吊钟花与水仙花。吊钟花,仿如一串串铜铃在摇曳,奏响迎春的乐韵。水仙花,碧叶如带,芳花似杯,幽香沁人肺腑,是冬令时花之极品,被称作“凌波仙子”。从中可以看出羊城人对花的需求在扩大,审美意识在不断提升。

大规模的“除夕花市”定型于1920年以后,与以前的花市有所不同,年宵花市只限在年前几天摆卖,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八开始搭架布置,每年初一凌晨准时拆架。一旦搭了架,花市就阵势非凡,那高低错落的栅架,仿如一条盘踞在十里长街的巨龙。一旦四乡花农赶来摆满花果,花市顷刻又变成一条彩色的河。顿时,“水仙凌波,吊钟摇铃,剑兰飞霁,金菊含春”,卖花者,摩肩接踵,笑脸迎人;买花者,骑着博马,擎着风车,笑语喧天,花市,又顿时变成一片沸腾的海。

广州人对花和“除夕花市”可谓钟情至极,即使在抗战期间,政府依市民要求,“除夕花市”仍旧举行。那时天天有飞机在天上飞,随时都有扔炸弹的可能,但市民还是照样行他们的花街。有一年除夕,突然响起了警报,花市上的人并没惊慌失措四处逃窜,有些人依然优哉游地挑他想买的花……

新中国成立后,广州“除夕花市”有三大鼎盛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初;改革开放之初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世纪党的十八大之后。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初度过三年经济困难,广州人缓过气来,除夕花市随之兴旺,苦怕了的广州人讲“意头”的意识更浓烈了,花市的“金桔”“桃花”“富贵竹”随之蹿红。“金桔”取其“吉祥如意”之喻,“桃花”则寓“大展宏图”,而“富贵竹”则表示“花开富贵,竹报平安”。家中摆盆“金桔”,颇有“满堂吉兴”之辉。捧回一树桃花,整座屋宇灿若丹霞,而未婚男女则希冀借此带来“桃花运”,找到一称心的伴侣。揣盆“富贵竹”放在屏风处,则平添一抹富贵与典雅之气!

长期居在羊城的大散文家秦牧更是对花市情有独钟,动笔写了系列散文,《花城》《花市徜徉录》《花街十里一城》,让花城一下便成为羊城的别称,完全可以与洛阳和昆明的别名媲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初,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花城,居民生活水平陡增,西风东渐日盛,“除夕花市”也随之进入第二个鼎盛期,这个时期花市最大的亮点是引进国内外的花卉,国外引进的有荷兰的“郁金香”、南美的“仙人球”、南非的“五代同堂”、来自亚热带雨林的“蝴蝶兰”,还有来自东南亚的“富贵鸟”“猪笼草”等等。从外省引进的花卉也多,什么洛阳的牡丹、江西的金边兰、吉林的君子兰、福建的水仙花等等。

这批花为花市陡增斑斓。荷兰的郁金香,花态刚劲挺拔,叶色素雅秀丽,荷花似的花朵端庄动人,在欧美视为胜利和美好的象征,被荷兰、伊朗、土耳其视为国花。南美的仙人球形态奇特,花色鲜艳,花朵侧生,呈喇叭状,浑圆的球体长满锦毛,这种在茫茫的荒漠中开出的花,象征着“奇迹的出现和生命之光”,其寓意跟广府人敢于拼搏的文化暗合,深得广州人所喜爱。来自热带雨林的蝴蝶兰,它从叶腋中抽出长长的花梗,并长出形如蝴蝶的花朵,远远望去仿如一群彩蝶在花丛中翻飞,实在惹人喜爱,它被誉为“兰花公主”“洋兰皇后”。此外,蝴蝶兰不同的花色有不同的花语,白色:爱情纯洁;红色:仕途顺畅;黄色:生意兴隆;紫色:甜蜜温馨。蝴蝶兰是讲求意头的广州人除选“金桔”“桃花”之外必选之花,大有取代水仙花之势。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除夕花市”已不再是一枝独秀,除了花地芳村,还有顺德的陈村、南海的平洲、从化的花岛等一批花场,每个花场面积都数以百亩计,且以引进和培植世界各地的奇花异草为主业。它们既是“除夕花市”最大的供应商,也是平日花店的供应商。因为有专业花场供货,花店也就像雨后春笋般开遍花城每个角落,平日各式花卉与岭南盆景也开始进入平常百姓家。羊城的马路街道本已四季常青,如今更是繁花似锦,你可以看到一排排火炬般的红棉矗立路边,可以看到一片片紫气横流的紫荆飞架天桥,可以看到一丛丛流霞般的桃花与梅花在庭院吞吐芳华,可以看到大街小巷与公园种满欧洲的薰衣草、比利时杜鹃、墨西哥的波斯菊。只要登上羊城任何一座旋转餐厅,作个360度角的瞭望,你会惊奇地发现,遍布全城的花卉仿如天边飞落一道道彩虹和一片片云霞,整座羊城简直是花的海洋,花城!花城!羊城,真的成了个“花花世界”。1981年我省成立的文艺出版社,被出版界有识之士命名为“花城出版社”,成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出版社之一,其创办的大型文艺期刊《花城》也业绩不凡,被称为中国文艺期刊的“四大名旦”,这是中国文坛一大奇观!

进入二十一世纪,“除夕花市”进入了第三个鼎盛期。这个时期最大的亮点是把“除夕花市”从卖场逐步打造成一张文化名片,用广府的文化元素,增加花市的文化含金量。首先是精心设计花市的牌楼,牌楼可是花市文化的灵魂景观。2015年花市牌楼设计成“五仙观”,它坐落于惠福西路,是一座祭祀五仙的谷神庙。相传周夷王时,有五位仙人骑着含谷穗的五羊飞临广州,把谷穗赠给广州人,祝愿广州永远丰衣足食,然后腾空而去,羊则化为石羊,故广州又叫羊城,这设计突显广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016年迎春花市牌楼设计为“大东门”,大东门又称正东门,是广州古城八大城门之一,它高昂雄浑,四角飛檐,颇有小天安门之势态,斜阳一照,又颇得“紫气东来”之气韵!它既揭示广州古城的雄伟,又暗示改革开放花城前景的光明。2017年迎春花市的牌楼是“镇海楼”,镇海楼巍巍然雄踞越秀山蹯龙岗,虎视着白云海珠,气势不同凡响,它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广州文化史上引人注目的一颗明珠,被誉为岭南第一胜景,寓有“雄镇海疆,国泰民安”之意,借古喻今,颇得广府文化之精髓。

元宵,逛庙会

元宵逛庙会,是花城第二个狂欢节。

辛卯年(2011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悄然而至,刚露一抹淡清曙色的羊城,飘着绵绵细雨,刮着凛冽寒风,可并不影响羊城春色的妩媚与市民喜庆的心境。农讲所那一排排红棉,如火如虹般怒放;路边那一簇簇盛开的三角梅,像天边洒落一道绚丽的彩霞。在它西侧中山四路城隍庙前的忠佑广场,彩旗飞舞,气球蔽空。沉寂百载后,广府庙会即将再次与世人见面。离开幕式点火仪式还有一个多小时,这里已聚集了黑压压的人群,连与之一墙之隔的中山四路的骑楼上也人挤着人,临街的阳台上更是架满长枪短炮,摄影发烧友在占领最佳位置,瞅准最佳机会拍下这具有历史意义的精彩瞬间。

在一阵激越的锣鼓声中,一群南粤“雄狮”跃上舞台,腾挪欢舞,尽展雄风,随着锣鼓声韵,观众们挥动着手擎的风车齐声高呼:“同心转运,祈福羊城,广府庙会,幸福相约!”好一个“广府庙会,幸福相约”,它喊出了庙会的主题,也喊出了羊城人的心声!舞台上节目轮番上演,高潮迭起,有绝活变脸,有惊险杂技,有典雅汉服表演,有南北名嘴说相声,有粤剧名伶经典的演绎……让台下观众大喊:“过瘾!”

“庙会、庙会,有庙便有会!”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一般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初二龙抬头举行,其形式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庙会,早在唐朝已流行于全国各地,明朝尤为鼎盛。庙会也是中国民间广为流行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民俗,是一个国家中被广大民众所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庙会,就是这种生活文化的有机部分,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说起“广府庙会”,得从广府城隍庙说起。广州城隍庙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是明清时期岭南地区最大、最雄伟的城隍庙。城隍作为古代中国宗教文化中被信众普遍祭祀的重要神祗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有专家甚至说,其实广州城隍庙唐代便有,其依据是唐代《太平广记》中记载了一则传奇:唐人崔炜无意闯入南越王的墓穴,得到了羊城使者的帮助,得以返回人间。当时崔炜答应羊城使者为其更换衣服屋宇,以作酬谢。后来崔炜经过城隍庙,才知道使者就是广州城隍,于是粉饰了神像,扩建了庙宇。据历史记载,广州府的城隍由于受省级长官谒拜,地位比本省其他府州城隍庙高,到了雍正年间,广州府城隍庙升格为管辖全省城隍庙的城隍高庙,广州城隍庙升格为都城隍庙。原城隍庙有外门、中门、群亭、大殿,拜亭左右还设有廊庑、斋宿营、厅房等建筑。当时城隍庙坐落于林荫蔽日的番、禺两山之间,附近有香火缭绕的关帝庙,有书声朗朗的禺山书院,可谓一块清幽之地,其规模比得上北京的城隍庙,在明清时期为广州标志性的建筑,清代曾被评为“羊城八景”之一。

1920年拆庙建街时,拆去拜亭前的建筑,铺成了一条长达2800米的大街,城隍庙也拆得只剩大殿和拜亭。庙宇遗址曾有一段时间改作民居、食堂和工厂,工厂将其当作车间来使用,使庙内的文物和艺术品均被破坏,工厂后被空置。“城隍庙会”也就沉寂了一个多世纪,在广州举办亚运会前夕,广州市政府为了突显岭南文化,便要求将城隍庙与南越王宫诸古迹进行连片规划与保护,珍惜王宫、佛寺、道观等古迹所沉淀的城市历史与广府文化,城隍庙依据“修旧似旧”的原则,在亚运会前已修复完好并向市民开放。亚运会开幕式上一首具有浓郁广府文化韵味的民谣——《落雨大》,引起了国际上的强烈反响,也加速了广府庙会的复苏。

首届广府庙会以城隍庙忠佑广场作为始发点,以北京路为中轴向四周辐射,其支点有中山四路、惠福东路、学府西街、大佛寺、五仙观、天字码头。首届广府庙会内容真可谓丰富多彩。

城隍大巡游。2月17日10时许,醒狮队、城隍队、广府华彩队、岭南英纶队,腰鼓队、扇子队、舞龙队七个方阵,组成的广大民族文化大巡游队伍,从忠佑广场出发,城隍出巡阵势不小,八个壮汉抬一尊微缩版城隍爷,前有罗扇遮风挡雨,后有八位红衣道长相随诵经,中间还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坛会协事揣着朝筒默念经书,香炉、鲜花、油灯、清水、柚子,五大城隍庙护法施主各执一吉祥物,跟在神像后面祈福:“五谷丰登,护国保民。”还有两个宫女揣着花灯尾随于后。顷刻羊城万人空巷,争睹城隍爷的风采,并冒着雨向城隍作揖祈福,并与城隍合影留念。广府华彩队的鸡公榄队,其广府特色占尽风头,巡游者头戴竹笠,身穿彩袍,骑着竹编的鸡公,边吹唢呐,边望街边人群,瞅准了有需要的顾客把手一扬,鸡公榄准确无误地飞落顾客的怀中,难怪人们叫它“飞机榄”。“雄狮”以跳跃腾拿的雄姿开路,英纶队、扇子队、腰鼓队以优美的舞姿,活跃在中阵。舞龙队以驾雾腾云般的激越断后,每队尽显广府文化的风采!加入巡游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乏欧美与非洲朋友,整支队伍像一条巨龙在游动,从文德路、文明路、北京路、中山四路又回到忠佑广场。

美食街,设在中山四路府学西街。一百多家热气腾腾的小食摊档在街的两边一字形排开,既有广府的九江煎堆、和味龙虱、西樵大白饼、石岐杏仁饼、西关牛杂碎、东山太爷鸡、龟岗妙栈鹅,还有从外地招来的北京糖葫芦,天津狗不理、长沙臭豆腐、上海灌汤包,湖北鸭脖子、蒙古烤肉、朝鲜打糕,计有全国80多家老字号参与,广州品牌当然是主打,皇上皇、莲香楼、宝生园、致美斋酱园,还有广州酒家、泮溪酒家一批百年老店。食街还没开档,早已人头涌涌,把整条街围得水泄不通,他们边行边看,边挑边食,大享口福。欢声笑语,一浪高过一浪。

“非遗”展示,设在中山四路中段。这段路腾出一排临街的铺位,临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的展示区。广绣与苏绣、潮绣、蜀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广绣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唐代苏鄂的《杜阳杂记》已有记载,唐玄宗节度使张力皋进献精品广绣给杨贵妃而获加官三品,可见广绣之珍贵。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早在明代就广绣畅销欧美,清初英王查理也很倡导在英伦三岛传播广绣艺术。英、法、德、美博物馆均藏有广绣。上世纪50年代末,广绣《紫荆孔雀》就入选人民大会堂展出。此次广绣展有《孔雀开屏》《锦鸡牡丹》《鱼游浅底》《梅兰菊竹》《春夏秋冬》《雪地即景》等作品,真可谓琳琅满目,远远看去仿如一轴轴风景,走近细品又精细非常,构图饱满,繁而不乱,色彩艳鲜,颇有富丽堂皇之感!当天我们看到一位中年的艺术者,神态优雅在飞针走线地表演,她深有感触地说:“日本侵华,广绣被破坏得厉害,建国初期有所复苏,‘文革又遭重挫,现在依然有后继乏人之忧。”她十分期待通过这次庙会展示广绣,让这非物质遗产能得到传承与发展。

同是“非遗”展示点的五仙观广场,则是民俗工艺品制作现场。糖画、捏面人、剪纸的技艺传人均登场献技。糖画艺人取用一勺一铲,随着糖液缕缕洒下,不到一分钟,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均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你的眼前。捏面人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可谓源远流长,技人们以蒸熟的面团为原料,当场捏成各种戏剧人物,惟妙惟肖,被称为“中国的雕塑”。外籍人员围观的特别多,千万别小观它,它可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宝贵艺术。剪纸档前,广州剪纸大师叶润生登场,他从事剪纸已50余年,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便可变幻出各种不同的图案,他剪蝴蝶更是出神入化,从一个单面变化为立体,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剪出的蝴蝶,感觉瞬间能轻盈地飞起来。

花灯展,同样设在五仙观广场。元宵赏花灯是中华民族數千年古俗,也是羊城的千年古俗,这次花灯展,让人寻回闹元宵的感觉。平日异常幽静的五仙观,夜幕还没降临,已经是华灯璀璨。百余盏彩灯,剔透玲珑,巧夺天工:沙头角的鱼灯闪耀着迷蒙的美,新兴的绕灯闪耀着游走的美,大浦的狮灯闪耀着雄浑的美,东莞的千角灯闪耀着折射的美,江门的龙凤宫灯闪耀着呈祥之美,广式的红木宫灯闪耀着典雅的美,还有潮州、英德、乐安、佛山等等一批各式花灯,均呈现各自的风采与韵味,它们像走马灯般,有的展示出“白蛇传”“西游记”“八仙过海”“劈山救母”等经典故事;有的展示出“龙行天下”“白水飞瀑”“夜游珠江”“鼎湖秀色”等现代气息;有的展示出“总统山”“金字塔”“莱茵河”“凡尔赛宫”等域外风情,真让人目不暇接。穿插其中的澄海的灯谜,闪耀着迷离的笑意,让兴致勃勃赏灯的游客,平添几分余兴。灯海中,最大那盏广府八角红木宫灯,以18万元的身价,被五仙观纳入馆内收藏。

辛卯年正月二十三日,首届广府庙会闭幕式在五仙观广场举行。热情奔放的腰鼓表演,典雅亮丽的汉服表演,威武雄壮的武术表演,获得一阵阵山鸣海啸般的欢呼声。表演接近尾声,突然,从天际彩霞簇拥着的琼楼玉宇中走出五位“仙人”,他们身披五彩霓裳,手执金黄色稻穗,踏着祥云飘然而至,身后一群“仙女”在翩翩起舞,演绎了“五仙赐福羊城”的寓意故事。此舞失传已久,此次表演是根据在韩国找到的有关文献资料,由广东歌剧院重新编排后与市民见面的,为期七天的首届广府庙会礼在如梦如幻如真的歌舞中结束。它填补了广州地区庙会,元宵节特色节庆活动的空白,为宏扬广府文化吹响新的号角。

广府庙会沉寂百年后骤然复办,起始难免有点任性,用前线指挥员区文化馆馆长何愿飞的话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通过这几年的实践,终于摸索出一整套成功办庙会的经验。这就是确立“政府搭桥,民众唱戏”一条思路;搭建展示与交流两个平台;拓展“海、陆、空”三大空间;凝聚“商家、社团、外宾、青少年”四股力量。一条思路既能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让民众积极参与,不仅在经济上减轻政府的负担甚至可以零投入。两个平台的搭建,既可以充分展示广府的文化,又可以与别的文化交流,包括外省与境外乃至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它囊括了整个庙会的主旨。的确如此,庙会不是展示就是交流,除此岂有它哉!“水上庙会”“地铁庙会”“空中庙会”三维齐发的创意,使传统广府庙会充满现代气息。凝聚四股力量,使声势更为浩大,参与人员年龄更低,四股力量一合流,便能形成惊涛拍岸一泻千里之势!

庙会每办一届,都有新的亮点,其中三大拓展更应为之击掌。

庙会空间的拓展,让庙会的天地更为广阔。城隍大巡游搬到体育馆,使阵容更为庞大;把元宵灯会搬进越秀公园,使大型花灯如自贡灯饰亦能一展风骚;把庙会搬进瑶台、沙涌、王圣堂的祠堂与小巷,使庙会更具民间气息;此外,“水上庙会”“地铁庙会”“空中庙会”的拓展,更是别有新意。“空中庙会”通过在飞机上问答抽奖分享元宵庙会礼品,与航空公司合作,依照飞行航线投递庙会特制的“邮票”“名信片”,把祈福的祝愿传送到世界各地;“地铁庙会”与“公交车庙会”让顾客拿到庙会的花束与饰物,让车厢充满幸福的笑声;当然“水上庙会”更是一绝,它分成日游与夜游,每天共开六大航班,六艘渡轮,从天字码头开出,穿梭于珠江上。日游,是以广府“非遗”学堂为主题,广绣、榄雕、广彩三个“非遗”项目传承人现场指导,全体游客共同参与,伴随着粼粼波光,体验“非遗”的精妙!夜游,则另有一番风味,六艘渡轮,被七彩流苏勾勒得玲珑浮凸,被灯饰装扮得浑身珠光宝气,仿如一座座金山银岛在江上浮动,加之海心沙、小蛮腰、星海音乐厅那些标志性建筑的灯饰反射,渡轮天上突然倾翻万箩珠宝,璀璨得令人乍舌。每条船亦有每条船的主题,你可以欣赏粤剧名伶的演出,可以聆听古筝的弹奏,可以学学插花的艺术,可以品品广府的名茶,可以尝尝广府的美点。当然,你更可以欣赏比巴黎塞纳河更为漂亮的珠江夜景。从天字码头出发到海印大桥,转了一圈回来,你会满载兴奋而归。

内容的拓展,让庙会广味更为浓烈。一个广府达人秀——寻找广府文化代言人,意在挖掘藏在民间的广府“非遗”,它牵动千万广府人的心,从海选到决赛,每届都有十来场的演出,节目近300个,参与者超1000人,参赛者一个个身怀绝技,什么折铁棍、手指舞,什么弦舞、咸水歌,什么民间武术、脱口秀,什么视角特技、极限单车,真让人看得眼花瞭乱,满堂喝彩。在西湖路的中心舞台每届都有近20场精彩表演,什么踏高跷、扭秧歌、硬气功、变脸、魔术等中华绝活,什么南拳、北腿、白眉拳、咏春拳、蔡李佛拳等武术表演,真可谓应有尽有。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2014年元宵节,刚好碰上是西方情人节,“双情人节”可谓十年难得一遇,庙会组委特发奇想,来了一招“集体婚礼!”由老市长黎子流当证婚人,新郎新娘身着量身定做的婚纱礼服,在数万人的见证和祝福中,像当年英国威廉王子大婚那样,坐上拉风的敞篷老爷车在象征幸福的吉祥路、万福路、文德路上巡游了一圈,把节庆的气氛推上高潮。

力量的拓展,使庙会张力更为无穷。商家力量的拓展,减轻政府经济负担,从“第三届”开始庙会的收支便能打个平手。团体力量的拓展,为庙会平添丰富的色彩,什么摄影展、广府达人秀、各种演艺节目层出不穷。外宾力量的拓展,强化了对外的文化交流,什么“异域风情园”,什么“异域风情之约”,既可以寻觅异域的商品,亦可看到异域的精彩表演。青少年力量的拓展,倍增时尚与无限活力,一个“广府潮圩”,什么喜剧、杂剧、科普剧、国术馆、讲古堂、姻缘阁应有尽有。有年轻人接力,何愁广府文化传承后继无人?!

历史将会证明,广府庙会越办越精彩。

深秋,穿越千年古道

深秋,虽然马路上飘落几片法国梧桐叶,可羊城依然是满目苍翠。在琶洲,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秋交会隆重开幕,而北京路广府文化旅游的嘉年华也在同时开幕。这活动是继除夕行花街、元宵逛庙会之后的第三个狂欢节。主题是:“穿越千年古道”;主旨是:“让世界看北京路,从北京路看世界!”

为何把北京路与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联在一起?这应从广州的历史说起,广州历代都是对外贸易通商口岸,作为两千年不衰的外贸港,在漫漫的“海上丝路”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广州从秦汉开始就是中南岭南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当时就有发达的造船业。1975年在中山四路城隍庙发现了秦汉造船工场,工场由三个长度超百米东西走向的船台组成,可造宽8米,长30米,能载五六十吨的楼船。据史学家研究认为,先秦时期的岭南先民已驾船穿梭于南中国海乃至南太平洋及岛屿,输出商品主要有漆器、丝织、陶器和青铜器,输入的主要有“珠矶、犀(牛)、玳瑁、果布之溱”。岭南文化间接影响到印度洋沿岸的岛屿。所以,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广州这一地位在秦汉时期已经奠定。广州作为对外贸易枢纽的同时,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见证佛教最早从海上登陆广州的有光孝寺,见证伊斯兰教最早进入广州的有怀圣寺,见证阿拉伯先贤葬于广州的有广州石墓等等。

在十七世纪后期,大清帝国进入康熙盛世,审时度势的康熙帝为了振兴经济,下令解除明代以来300余年的禁海令,准许中外商人进行贸易往来,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东南沿海设了粤、闽、江、浙四大海关,其主要业务在广州海关。到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索性宣布所有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停泊与贸易,沿海其他海关对西方一律关闭。中西方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一时间集中在广州,这是清代外贸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变化。海关开关第二年,广东政府招募有实力的商家,最初确定为十三家,称为十三行。最多时有几十家,最少时只有四五家,但十三行已约定俗成,成为广州对外贸易洋行的统称。

1957年4月我国在临近港澳、有悠久对外贸易历史以及作为海上丝路重要起点的广州创办广交会。最早称为“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是周恩来总理提议简称“广交会”。“广交会”成为新中国冲破西方经济封锁与政治孤立,打开通向世界大门与各国平等互利、互通有无,对外贸易的时代的窗口。“广交会”历经60多年改革创新发展,经受各种严峻考验从未中断,成为促进中国外贸发展第一台阶,是中国外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缩影和标志。截至第121届,“广交会”累计出口成交约12635亿美元,累计到会境外采购商约803万人次,“广交会”经过三次扩容,目前,每届“广交会”展览规模达118万平方米,境内外参展企业达2.5万家,21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万名境外采购商与会。北京路旅游嘉年华与“秋交会”接轨,无疑是强化经济与文化交流的高招!

当然,选择北京路作为对接点,也真有它的道理。全世界所有城市中,历经两千年历史且中心从来未移动过的城市仅有三座,广州是其中一座,而广州中轴线从来就是北京路。2002年7月初,北京路步行街在路面开挖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大量的砂宕、石条与古城墙砖,经考古专家鉴定,挖掘出土的是唐、南汉、宋、明、清五朝路面层层叠压,是延续千年的古道遗迹和宋代拱北楼基础址。从这“千年古道”上可以看到这层层叠压的路面早已被踏得凹凸不平,宋代的青砖路面磨损得尤其严重,由此证明这是一条千年的步行街。五朝几层路面出土之后,人们惊喜地发现,广州建城以来,虽经十多个朝代,两千多年沧桑,古城的中心始终没挪过窝。这一奇特现象,不仅创造了国内外城市建设中罕见历史景观,同时也创造了这块神奇土地灿烂无比的历史文化。因此,市政府在征询各方意见后,决定在原址上用玻璃钢罩覆盖,做一个露天博物馆,名曰“千年古道”,向市民展示。

北京路一带从古到今,不仅是广州地区最繁华的商业集散地,也是名胜古迹最密集的地方。根据史料和专家考证,目前北京路、教育路和西湖路周边已有或已建成及挖出的历史文化遗址,除了秦汉造船工场遗址之外,还有秦番禺城遗址,西汉南越国宫署遗址、南汉御花园、唐清海军楼遗址、明大佛寺、明城隍庙、明清大南门遗址、清庐江书院群落、万木草堂等十多个朝代十多个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古迹。说是“穿越千年古道”,其实是沿着这条古道的周遭,穿越时间的隧道,翻阅岭南的历史与文化,每一个历史遗址都是一段历史与文化的见证。

秦番禺城和西汉南越国宫署遗址,这两大千年古城,可翻阅秦汉的历史与文化。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派任嚣、赵佗率军南下,统一岭南。任嚣平定岭南后出任南海郡尉,番禺县内建城作为郡治,因城处番山和禺山,故起名为“番禺城”,史称“任嚣城”,范围在现今广州仓边路以西一带。秦朝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时召见龙川县令赵佗,说番禺“免山险阻南海”,“可以立国”,并假托秦廷命令,委赵佗代理南海郡尉。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定都番禺,“赵佗城”在北至今越华路一线,南至今西湖路一线,西至今小马站一线 ,东至旧仓巷一线,规模和范围比任嚣城要大,是当时全国九大都会之一。南越王宫署遗址在中山四路(原儿童公园内),1995年广州电信局基建时发现南越国大型石构水池,1997年又发现南越国一条长约150米的曲流水渠。据考证这是南越王宫御花园的一个组成部分,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东吴孙权统一长江中下游后,向南扩张略取交州,任步骘为交州刺史。东汉时期,交州包括今越南北部和中部,中国广西和广东,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治所广信(今梧州与封开交界处)从迁往番禺后修复并扩建“赵佗城”,吴黄武五年(226年)分交州为交、广两州,广州由此而得名。

“千年古楼遗址”地处北京路与西湖路交界之处,别看它只有孤零零的一座古楼矶石,这可是记载古城历朝历代千载沉浮的一座碑刻。这楼名叫拱北楼,最早建于906年(唐天佑三年),当时取名“象阙”,俗称清海军楼。宋淳佑四年被改為“双门”,“双门底”由此得名。明洪武七年“双门底”重建,故名“拱北楼”。拱北楼有双门拱,故清代街名唤“双门底”。此楼雄伟高耸,巍然屹立于城南的浩浩江边,不仅可把羊城景观尽收眼底,且能瞭望白云珠海。它与雄踞于越秀山的镇海楼,一南一北遥相呼应。据史书记载,从唐宋以后,该楼一直作为军事的瞭望台。从元代起楼上安放一座“铜壶滴漏”计时器,成了当时中国一绝,入夜更夫伴着钟声敲响笃笃的报更声,这种更声,陪伴城内居民数百年。此漏壶是中国现存最大和最完整的古代计时器,它铸于元延祐三年(1316年),清咸丰七年(1857年)英法联军侵略广州,拱北楼失火,漏壶失落,咸丰十年(1860年)两广总督劳崇光悬赏购得,壶盖损坏,修好后置于抚署退思轩,同治三年(1864年)拱北楼重建完成,复置拱北楼原处。1918年广州拆城筑马路时,又移置越秀山镇海楼上。1959年,原件调给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广州博物馆陈列的是复制品。此外,明清以来,双门北段大街称为“双门底上街”,南段则称“双门底下街”,双门底后来不断易名,成为现在的北京路。

到南汉御花园可以观石。唐末,农民起义,群雄割据,公元917年8月刘龑称帝于番禺(广州),国号大越,后改称汉,史称南汉。南汉乾亨三年(919年)刘龑在今广州西湖路与教育路一带建起了离宫别院,利用原来的天然池沼凿长湖五百丈,史称西湖。湖中建洲,在此炼丹求仙药,故称药洲。沿湖有亭、楼、馆、榭,有不系的小舟在湖上荡漾,有古木繁花在湖岸掩映,有莺鸟在柳梢啼唱,有白莲在碧波摇风,景观甚为清幽、别致与优雅。湖中置有瑰丽奇怪之石九块,称作“九曜石”,后世俗称“九曜园”。“药洲春晓”在明朝列为“羊城八景”之一,这绝佳的园林胜景成为历代士大夫泛舟觞咏、游览避暑的胜地。一千多年来,周敦颐、米芾、许彦先、李昂英、翁立纲、翁心存、阮元等名人骚客曾在此游湖品石,题诗撰文留下了宝贵的大小石刻、碑刻100余题。无论在造园史、金石书法史,还是广东教育史,这座御花园提供的历史文物,其价值都极为珍贵。

庐江书院与南汉御花园只有一墙之隔,踱在御花园湖畔,仿闻隔墙有朗朗的读书声。庐江书院位于流水井小街,“龙藏流水井,马站清水桥”,这对联巧妙镶嵌了西湖路的5条街:龙藏街,流水井,大、小马站,清水桥。这五条小巷藏身于喧嚣的北京路与幽静的御花园之中,曾经矗立着自清以来广州最大的古书院群落。这古书院群落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鼎盛期于乾隆后期至嘉庆年间,那个年代广东科举考试进入日渐繁盛时期,因为通过考试中举进入仕途,就可以免除赋税、徭役,提高宗族的社会地位。当时,这一带聚集了两省的总督都堂、抚院、府衙、布政司等衙门,而成为政治中心。两个学宫、五所省级书院,一所府级书院,两所县级书院,以及大量民间宗族书院,还有三条著名的书坊街,都集中在这里。据《广州越秀书院》记载,清代广州书院在数量上居全国之首,其中主要是官办书院与合族祠书院两大类,在这不到3平方公里的数条街内,竟集中了数百家宗族书院,庐江书院便是合族祠书院的代表。它位于西湖路流水井29号,是广肇两府60多个何姓家族出资合建,是广州书院群保存较为完整的合族祠书院。它坐北朝南,为一三进式祠堂,大厅上有花岗岩石额,上刻“庐江书院”,中墙上端有“必得其寿”彩绘,绿琉璃瓦下有漆金雕横披,过门楼庭院花木扶疏,十分幽静雅致。“千年商都书香味浓”,宁静的古书院群落与喧嚣的商业街一巷之隔,成为独特的人文景观,为后人了解广州的历史和文化,保留了这样一个最直接最真实的窗口,从这窗口可以看到中国科举文化的缩影。

与南汉御花园仅百步之遥,有座千年古寺——大佛寺。它被数百年树龄的菩提树浓荫覆盖,坐落于西湖路广州百货大楼的正南方。始建于南汉(公元919—971年),为南汉王刘龑应天上二十八宿而建,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在清朝顺治至乾隆年间曾兴旺一时,是岭南有名的佛教名胜古刹。其大雄宝殿面积达1200平方米,至今仍为岭南之冠,三尊大铜佛高6米重十吨,仰之让人陡增几分肃穆与虔诚,海内外游人香客如云,香火颇为旺盛,被称为广州五大丛林之一。大佛寺有一占地664平方米的佛教图书馆,藏书8000余种40000余册。图书馆窗明几净,古雅清幽,成为廣州这繁华都市里的一方净土,成为工作生活日趋紧张的现代人心灵休憩的绿地家园。你可以到图书馆博览佛经,可以到佛堂听博学的主持耀智法师讲经,累了亦可到斋堂品一下品种繁多的斋菜。

与大佛寺相对应的是广州城隍庙,它位于中山四路忠佑大街,两千年古刹,一是佛教一是道教,一南一北共处一路,可见广府文化的兼容性。城隍庙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也有专家说唐朝便有。不管怎么说,有一条倒是肯定的,是明清时期岭南地区最大、最雄伟的城隍庙,是明清时期广州标志性的建筑,规模比得上北京城隍庙。城隍作为古代中国民族宗教文化中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广州城隍庙有三尊城隍爷塑像端坐大殿,居中的是南汉开国之君刘龑,两旁分别是大名鼎鼎的海瑞和杨继盛。庙中除三尊城隍爷塑像之外还有三大看点:镶嵌在主殿的漆壁画《开天辟地·神仙卷》,面积达240平方米,画面共绘了132位神仙,在斜阳照射下,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演绎了天上人间的传奇;大殿安装4盏2米高的八仙红木宫灯,这可是广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6米长的木雕贡案,用整块高棉花梨制成,重达3吨多,价值不菲。走走大佛寺再逛逛城隍庙,广府的宗教文化也可从中得到诠释。

想了解广州的官道么?先到天字码头去看看吧,天字码头是一座气势不凡的码头,它坐落于北京南路的东堤,浩浩珠江载着点点白帆蜿蜒而过。它建于明朝,清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被指定为官方码头,但凡官员从水路到广州或离开广州,都在此上落,码头前面有接官亭,王侯、宫员在此起步,穿过北京路进入官邸或衙门,所以北京路亦被称为官道。

想了解中国的近代史么?到万木草堂走走吧,它位于中山四路长兴街3号,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创办的著名学堂,他在此聚徒讲学,主要讲授数千年来学术源流、历史政治沿革得失,旁及西方国家历史、政治,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和培养变法人才,成为戊戌变法的策源地。我们大可以坐在万木草堂的庭院,品一壶香茗,探索一下改良主义思想与戊戌变法的始末,探讨一下这种思潮与广府文化之间的渊源。

穿越千年古道,绝不是光看几个历史遗址,北京路不仅仅是条古道,它还是一条官道、一条商道和一条文化之道。在这里有多少志士伟人、乡绅巨贾、名人雅士,在这里留下足迹,演绎多少动人的故事。穿越千年古道,如同打开一轴岭南历史的长卷,翻阅一本广府文化的巨著,很值得我们去细细揣摸,细细品读。

2016年8月北京路文化核心区正式挂牌成为广东省首家全开放全免费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广府文化嘉年华的狂欢活动让国内外朋友看到了北京路流溢出来的广府文化魅力,也让广州人看到世界各国的风貌与风情,把北京路文化旅游打造成为既有浓郁古韵又有现代、时尚、国际风味的旅游平台,把4A级旅游景区的品牌擦得亮亮的。

厉害啊,越秀区!

好嘢啊,北京路!

责任编辑:刘 妍

作者简介:

卢锡铭,编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华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出版散文集《南方绿岸》《潇洒夜雨》等,曾获第四届冰心散文奖。

猜你喜欢

北京路花市广府
“广府好礼”广式糕点礼盒包装设计
广府人
——粤语·女独·伴唱
水环境视域下广府古城景观演变研究
试论金代北京路地区农耕区经济
当前广府籍海外华人统战工作研究
宁夏
姹紫嫣红开遍,喜迎新年花市如火
基于BIM的北京路及周边地区城市规划微环境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