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2018-02-26朱燕妹
摘 要:文章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体裁,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构建学生阅读能力的路径,以期让广大小学语文老师明白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加强人物与思想内容评说、鉴赏语言表达等,进而提高学生欣赏和评价文本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多角度提升思路
作者简介:朱燕妹,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金山小学教师。(福建 厦门 361101)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34-0099-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从各地质检情况看,评说人物与思想内容、鉴赏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题目得分率较之以往有明显增加的趋向,而学生阅读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却较为薄弱。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优化教学途径,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阅读评价能力,激发学生的閱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从总体上分析,当前小学语文阅读体裁可分为写人类文章、记事类文章、写景类文章、科普类文章、童话寓言类文章等,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体会不同类型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素养。
一、做好写人类文章阅读品评工作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写人类文章以人物描写为主,通过对人物在具体事例中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及细节的描写,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首先,教师在开展写人类文章阅读教学活动时应做好三步工作,即指导学生分析人物描写、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认知文中的环境描写。其中,指导学生分析人物描写是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细节特征,体会人物的个性和品质。外貌描写是作者对人物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方面的描写,人物的外貌往往反映出了人物的个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时通过分析人物外貌来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及个性特点。
其次,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意思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文章对人物语言的描写能反映人物一定的思想、个性和心理特点,在读文章时要认真分析和揣摩人物的语言以加深对人物的理解。例如从《孔子拜师》中“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这一句话就可以看出孔子谦逊好学的性格和他对老子发自内心的尊敬。在引导学生分析动作描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细细地品读感悟文章中特别的地方,从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与身份地位。在解读写人类文章的心理描写内容时,教师应告诉学生心理描写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对人物的心理描写能直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在具体事件中的表现,告诉学生阅读一篇描写人物的文章,要抓住它最突出的地方加以理解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体会描写人物的方法。
再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文章中的环境描写片段,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文中的环境描写可以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也能够渲染气氛,增强文章的真实性,传达人物的情绪,抒发人物的感情。通常,描写社会环境就是描写人物生活和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风俗,通过描写历史背景能够使读者了解人物活动或者事件发生时的情况,从而更好地抓住文章的中心。自然环境的描写可以渲染氛围,一定程度上还能体现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二、优化记事类文章阅读教学方法
记事类文章常常通过对一件或者几件事的描述,表达作者对事情的感悟、受到的影响或教育。记事类文章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要素,阅读此类文章时,首先要弄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所涉人物和情节等,为进一步感知文章内容打好基础。其次,要把握文章的脉络,厘清事件的发展顺序,是顺序、倒叙,还是插叙,有助于准确理解文章所要传递的信息。再次,要抓住文章的重点,挖掘和体会作者借事件所抒发的真实感受。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阅读记事类文章时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明确文章写了什么事情,通过事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以此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在讲解《科利亚的木匣》这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轮流读课文,指导学生从文中所描写的事件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并从中受到启发,领悟“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这句话的寓意。
三、完善写景类文章阅读品评途径
写景类文章大多是通过作者有条理地、生动形象的描写呈现出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这类文章一般有三种,分别是游记、描写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象、描述人居所周围的景物。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类别,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理清写景类文章的顺序与结构,体会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此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文章中“秋天,白桦和柞树的叶子变黄了,枫树的叶子火一般红,松柏显得更苍翠了。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这时候,森林献出了许多宝贝,有酸甜可口的野果,有又香又脆的榛子,有鲜嫩的蘑菇、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这句话就使用了比喻手法,凸显了小兴安岭的美丽和作者对小兴安岭的赞美之情。而且,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品评文中的重点词句和段落,总结景色特点。通常,景色特点包括景物的姿态特点、色彩特点、静动态特点,文章一般都会使用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对景物特点进行描绘,作者也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思想感情。另外,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同时想象景物之美以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练习仿句,这样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四、创新科普类文章品读模式
科普类文本阅读通常是以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有关动物、植物、科学、技术等的知识。教师在开展科普类文章阅读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创新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展示文章所介绍的对象,引导学生了解科普文的特征,学习更多知识,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教师在解析科普文《鲸》的过程中就可以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鲸的生长过程及其生活习性,在阅读课文的同时学习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阅读科普文必须理清文章所运用的三种说明顺序,即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其中,时间顺序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空间顺序通常用来解说事物的形状与构造;逻辑顺序常用于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和现象,它主要通过揭示事理本身的逻辑关系以达到说明目的。另外,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在阅读科普类文章的同时了解各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打比方、做比较等,并引导学生练习写科普说明文,在文中尝试运用各种说明方法。
五、完善童话寓言类文章阅读策略
童话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起到教育、歌颂或讽刺的作用。寓言就是在具体的故事中寄托寓意。在开展童话寓言类文章阅读活动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读懂故事内容,透过幻想的故事看清现实,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中悟出生活的道理。例如在解析童话《丑小鸭》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这篇童话的内在价值,激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在解读寓言故事时,要教导学生悟彻故事中的道理,领会寓意。
综上所述,教师应注意分类指导学生品读不同体裁的文章,掌握阅读技巧,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宋卫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5,(5).
[2] 李珍.浅谈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9).
[3] 李悦.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3,(3).
[4] 刘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与优化策略[J].中小学教育,2012,(9).
责任编辑 陈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