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旅游发展战略

2018-02-26符晓媚

老区建设 2018年20期
关键词:综述新时代

[提 要]2018年10月18-21日,2018《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在北京北苑大酒店召开。本次会议以“前沿、理性、责任”为主旨、以“新时代中国旅游发展战略”为主题,讨论新时代背景下旅游供给、旅游地管理、旅游产业融合、乡村振兴下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以及优质旅游等理论与实践相交融的前沿话题,引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未来发展之路。

[关键词]中国旅游;新时代;学刊年会;综述

[作者简介]符晓媚(1993—),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江西南昌 330013)

近年来,我国面临旅游消费结构调整、文化融合、区域发展以及产业模式转化等新变化。2018年10月18-21日,为适应新时代旅游发展战略需求和加强旅游学界与政府管理部门及业界的沟通,由北京联合大学主办的以“新时代中国旅游发展战略”为主题、以“前沿、理性、责任”为主旨的“2018《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系列活动在北京北苑大酒店举行,共商中国旅游及旅游研究的未来发展之路。

本次会议主要分主题报告和分论坛报告两个部分。其中主题报告是12位著名旅游学者从服务经济、旅游教育、旅游制度、“一带一路”以及文旅融合等方向,围绕着新时代中国旅游发展战略的主题,提出新时代旅游发展新理论;分论坛报告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旅游供给、旅游地管理、旅游产业融合、乡村振兴下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以及优质旅游等主题,分6个分论坛进行。

一、主题报告

本次主题报告由江小涓、Nelson H.H、 Graburn、Chris Ryan、邱汉琴、马波、朱竑、邹统钎、崔凤军、孙九霞、宋瑞、蒋依依、曾博伟等12位著名旅游学者围绕会议“新时代中国旅游发展战略”主题进行发言。主题报告一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在20日早上进行,由江小涓、Nelson H.H、Graburn以及Chris Ryan等6位著名学者进行报告;第二部分在21日早上进行,由崔凤军、孙九霞以及宋瑞等6位著名学者进行报告。

(一)第一部分

面对服务型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社科院江小涓研究员作了题为《服务经济时代发展的新机遇》的报告,提出中国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她认为中国在网络技术、需求与供给等方面具备有利条件,我国服务业将持续快速增长,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甚至中国有可能突破先行者的规律,继续保持相对较快增长。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荣誉教授Nelson H.H. Graburn作了题为《Are Rural Villages Stages in the Theatre of Urban Tourism》的报告,对故乡旅游与民族旅游内容进行报告,并对城市乡村、仿乡村等等概念进行阐述,并以云南哈尼族等“风景区”、广西龙脊梯田等为例介绍乡村景点与当地人、民族混居与风景优美的村落等内容;新西兰怀卡托大学教授Chris Ryan作了题为《Mistakes Authors Submitting Work to Journals Need to Avoid》的报告,详细列举旅游学者在进行学术论文书写以及投稿所需要注意的事项。

南开大学邱汉琴教授作了题为《新时代中国旅游教育与科研创新》的报告,就新时代中国旅游教育与科研创新问题进行报告,主要通过未来社会与未来大学的发展对旅游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提出数据化时代的教育应该如何培养未来人才,其中以香港理工大学国际酒店管理微型硕士的创新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青岛大学马波教授作了题为《开创旅游制度学派,有契机有诉求还有方法》的报告,从“制度”的层次、意义以及制度研究到旅游制度的研究,提出旅游制度研究的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如何降低旅游交易费用;二是如何促进旅游秩序形成;三是如何实现旅游社会公正。

广州大学朱竑教授作了题为《新时代中国旅游发展及其理论思考——基于地方的视角》的报告,在旅游化(tuoristification)成为显在常态景观、流动性成为旅游的新语境背景下,朱竑教授通过当代西方旅游发展对我国旅游研究进行反思,旅游研究需不断结合新理念,不断创新,且要结合我国本土知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理论体系,促进新时代旅游的发展。

(二)第二部分

随着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旅游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邹统钎教授作了题为《“一带一路”旅游投资规律:从追随市场投资到控制旅游枢纽》的报告,就我国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旅游投资特征、政府管制与投资风险等旅游投资相关研究进行报告,对旅游枢纽导向的“一带一路”旅游投资路径选择进行详细阐述。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崔凤军教授作了题为《旅游:何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报告,提出旅游本质上是对全面发展的追求,并从发生论和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其中包括旅游改变了人的感知能力、旅游活动增强人的应变能力、旅游可满足人类交往需求等方面。崔凤军教授还对旅游心理学最新研究进行阐述,期望“旅游心理现象与心理规律”核心内涵的相关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

中山大學孙九霞教授作了题为《旅游的文化效能:社区共同体的构建》的报告,在旅游文化效能的争论、流动性社会下的共同体“迷失”、社区共同发展的争论以及村落共同体瓦解的背景下,提出社区共同体的概念界定,社区共同体是存在某种边界的地理区域内有着一定规模的群体,客观上具有某种社会联系、文化要素并表现出内聚性,主观上具有共同成员感和共同归属。其主要结论为从长远的时间跨度来看,旅游对于地方社会联结和精神塑造具有积极影响,社会共同体是旅游社会文化效能的重要体现;从单核地域共同体到多核地域共同体;社区共同体整合进程从被动整合到主动吸纳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宋瑞研究员对欧美主要国家旅游管理机构和旅游政策的研究作了题为《“有形之手”的形与行》的报告,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国外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如何设置,即“有形之手”中“形为何”;二是国外旅游政策和发展战略内容如何,即“有形之手”中“如何行”。

中国旅游研究院国际旅游研究所所长蒋依依研究员作了题为《中国正在改变世界——出境旅游市场视角》的报告,通过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发展程度、市场增长的影响因素、经济效应以及社会效应等方面分析,指出我国出境旅游时空特征,尽管中国游客的总体规模实现了大幅度提高,但是两级分化的趋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以及文化旅游的不断发展,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曾博伟副研究员作了题为《新时代文旅融合的几个问题》的报告,就文旅融合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问题一:文化和旅游在多大程度上独立和融合;问题二:审视文旅融合的不同视角是什么;问题三:文旅融合的价值取向是什么;问题四:如何测算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问题五:如何看待文化的真实性和仿真性;问题六:如何看待文化的保护和旅游的利用。

二、分论坛报告

分论坛报告是在20日下午举行,由从148篇会议论文中经过专家筛选出的54篇议题论文组成,议题为“新时代旅游供给与旅游管理”“旅游综合效益评估与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文化旅游与文化自信”“国家公园与绿色发展”与“优质旅游:市场成长与政府监管”,分为6个分论坛,每个论坛分别有9篇议题论文。笔者主要参加了“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文化旅游与文化自信”这两个分论坛。

(一)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近年来,乡村旅游越来越受重视,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族旅游等旅游项目得到大量开展,但伴随着各种乡村旅游问题的出现,乡村旅游相关研究刻不容缓。孟凯、罗文斌、张高军等来自不同地方的旅游学者就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主题,探讨农村土地整理乡村发展问题、如何更好解决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以及土地纠纷问题。

海南大学旅游学院孟凯讲师作了题为《旅游发展引导下乡村城市化的演进过程》的报告,以云台山岸上村为例阐述旅游发展下的乡村城市化的演变过程,指出旅游地发展演化的规律,主要表现在生产方式(职业结构、生活方式等)、人口结构(人口规模、劳动力流动)以及乡村景观(土地、建筑、商业化等)等方面,两者之间存在一致性和同步性。

面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土地整理结构转型的需要,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罗文斌副教授作了题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土地整理、乡村旅游与可持续生计的影响机理研究》的报告,以湖南省宁乡市光山村为例,主要探讨农村土地整理问题,其主要结论为土地整理对乡村旅游发展具有显著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既可以直接影响农户的生计结果,也可以通过引导农户生计策略进而影响生计结果。

(二)文化旅游与文化自信

在文化与旅游的发展融合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对文化旅游相关研究提出了新要求与新发展。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研究生郑楠作了题为《基于ZMET的民宿体验中文化主题元素分析》的报告,以四个不同地区文化型民宿为对象,通过萨尔特曼隐喻诱引技术,即ZMET,随机选择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为调查对象,以图片为素材,透过个人深度访谈(讲故事),来抽取受访者的构念与构念之间的联系。

随着文化与旅游的不断融合,影视、文学作品、乐曲等文化产业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就影视以及文学作品等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白冰作了题为《影视作品对游客旅游目的地认知的影响——以北京故宫为例》的报告,认为影视作品对游客旅游目的地认知的影响具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苏州大学周永博副教授作了题为《黑色叙事对旅游目的地引致形象的影响机制研究》的报告,主要结论为黑色叙事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具有显著的负面形象,为叙事传输、自我一致性与旅游目的地形象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

精神文化在文化旅游探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西北大学褚玉杰讲师作了题为《寻找精神家园:边地旅游的概念模型与实证研究》的报告,提出边地旅游的精神体验包括追求个体与世界的联系、追寻个人生命意义、自我超越以及旅行仪式感和神圣感等方面,与一般意义的精神性结构既有相似又有不同。并且指出远离现代性是游客在边地旅游中寻求精神意义的驱动力,边地相对偏远的地理位置、匮乏的物质条件、原始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文化氛围是游客产生精神性体验的环境条件,宗教氛围并非游客产生精神性体验的必要条件。

三、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面对中国旅游实践中不断涌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案例,面对时代发展下新变化、新挑战,中国旅游发展该如何应对时代潮流,未来旅游研究该如何进行。2018《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的成功举行,齐聚国内外几百余名旅游学者,解决了新时代中国旅游研究的前沿理论与实践问题,共同探讨新时代中国旅游发展战略,为旅游研究与旅游学术建设指明方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正如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教授所说,新时代的旅游研究,应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应该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案例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和科学的理论指导,自觉把学术研究、理论研究与建设运用到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当中来,这也是新时代赋予中国旅游学人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刘鲁,王臻真.中國旅游研究40年:反思与前瞻——2017《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综述[J].旅游学刊,2017,(12).

[2]刘鲁,王臻真.学术思想、知识创新与价值取向——2016《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综述[J].旅游学刊,2016,(11).

[3]刘鲁,魏云洁.聚焦中国旅游统计新体系——2015《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综述[J].旅游学刊,2015,(11).

[4]徐金海.“中国旅游:四十年,再出发”专题研讨会会议综述[J].旅游学刊,2018,(6).

[责任编辑:熊文瑾]

猜你喜欢

综述新时代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面向自动问答的机器阅读理解综述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