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中等职业学校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研究
2018-02-26王文彬聂劲松
王文彬 聂劲松
摘要:基于粤港澳大湾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能力的适应性分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的全面发展为理论支撑,选取湾区九市的代表城市进行调研分析,提出以贯通为轴线重构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中高职衔接; 贯通培养; 绿色技能
中高职衔接及其贯通培养(三二分段中高职贯通培养、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适应技术技能及管理人才市场需求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区域高等教育入学率,提升区域人口素质的现实需要,受到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2011年,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鼓励中高职衔接。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适度提高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教育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拓宽高等职业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通道,打开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空间。201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开展衔接培养的学校以国家级、省级示范(骨干、重点)院校为主。
为此,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为时代背景,通过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能力的适应性,进而对湾区代表城市的中职院校进行调研,发现贯通中高职人才培养是湾区许多城市中职学校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基于此提出贯通培养的中职培养能力对策建议。
一、粤港澳大湾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能力的适应性分析
(一)政策依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其相关信息
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继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我国提出了建设世界第四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规划。从发展沿革而言,粤港澳大湾区是在珠三角经济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基础上提出的,包含: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九个地级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的城市群。和世界其他湾区一样,大湾区依托港口海湾及腹地的城市,将对其所涉及的城市群起到整体带动的作用,形成产业与产业、空间与空间上的互补。
2017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同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可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必将成为我国沿海地区改革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将对国家的整体发展起到推动和引领作用。
当今社会,无论是世界经济政治格局还是科学技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四次工业革命悄然到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广泛渗透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湾区的发展不仅需要高端的科技人才、领军人才,更重要的是需要适合湾区经济发展的产业大军,这无疑对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的职业教育改革升级赋予了更重要的使命和更高的要求。
(二)理论支撑: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人的全面發展是指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平等、完整、和谐和自由的发展。其中,人的平等发展是指每个人都应得到平等的发展,是人作为“类”所应有的发展;人的完整发展是指人的潜能、需要、活动、能力、社会交往关系和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其中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核心;人的和谐发展是指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包括个人和人类的和谐发展、个人和集体的和谐发展、个人和他人的和谐发展、个人自身内部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人的自由发展是指作为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形式、目标和成果。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背景下,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关系和文化日益多元化,平等、完整、和谐和自由的发展成为每个人发展的不懈追求,仅接受中职教育就停止进步的人是难以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法,五年贯通培养的中高职培养为中职学生进一步提升学历、社会关系、知识系统等提供了畅通的桥梁,是达成教育的终极目标的自然选择。
(三)粤港澳大湾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能力的适应性分析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一般包含了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以及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中职教育是基于改革开放的需要、社会经济发展亟需大量的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过程中,部分从业者年龄仅18周岁左右,且只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及简单的技能训练就步入了工作岗位,这批从业者中大部分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中职学生。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要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2]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期,大量一线技术工人通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被培养出来,并且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影响着传统的产业和职业,尤其是地处珠三角的九个城市群即将步入建设世界第四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新时代,中职教育似乎落后与时代前进的步伐。可是,2014年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在结构规模上依然要求“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这说明,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仍然会有大批的中职学生参加到经济社会的建设中去。当然,这些仅有中职学历毕业的学生参与大湾区建设并承担发展任务还是有相当困难的。但是,由于这些学生本土化程度极高,仍是不容小觑的社会力量,他们中绝大多数都将留守本地工作,或成为湾区的建设者,或成为湾区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探索中职教育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回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二、调查样本分析:以中山市中等职业学校为例
根据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数据统计(不含成人中等专业学校),2017年中山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学生数39238人,毕业12510人,计划招生13822人。学生就业率超过82%,初次就业月收入2649元。[3]政府投入作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2017年,中山市中职学校经费总收入4.1亿元,平均生均经费1.81万元。各学校的生均经费投入差距较大近7.6倍。在师资方面,中山市中职学校在岗教职工1633人,其中专任教师1432人,文化课教师806名,部分学校文化课教师比例接近或超过50%。且学历职称不高,大部分教师的学历仍停留在本科阶段,占85.24%;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及高职称教师数量很少,分别占14.51%、16.84%。此外,专业总数为111个,覆盖了14个专业大类,覆盖率77.8%。其中,信息技术类、财经商贸类、加工制造类3个专业大类集中了74个专业,服务中山主体产业用人需求。专业分布以第三产业为主,占72.07%,与中山市产业规划基本相对应。
在《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中,中山市的发展定位是“建成临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和健康产业基地,珠江西岸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不仅如此,这些功能和地位,还要其他与湾区城市逐渐趋于基础设施高度一体化、区域分工高度协同化、要素流动高度自由化、营商环境高度包容化。[4]毋庸置疑,中山市10所中职学校的现状与中山市的发展定位很难匹配,这些表现在经费投入不均、专业分布与产业不够匹配、师资层次偏弱等问题是湾区其他中职学院发展受限的通病。
但是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很多湾区的政府都在积极作出改革,如:2015年,佛山首届2013级“中高职贯通分段”培养试点学生顺利转段,《佛山市“中高职贯通分段”培养试点转段遴选考核实施办法》正在实施,全市23所公办中职学校与省内16所高职院校开展24个专业“中高职三二分段”培养试点,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与市内11所中职学校9个专业开展“中高职贯通分段培养”试点。[5]2016年,东莞市人民政府积极探索建立“3+2”或“3+3”等專本衔接连贯培养制度,同时探索建立“2+2”“3+1”或“3+4”等“国内中高技(职)+国外留学”培养制度,落实高等职业院校分类招生规划,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招生比例,完善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沟通衔接机制,探索建立高等职业院校学分累积和转换信息系统,实施将非学历继续教育学习成果、相关职业资格和技能转换为职业学校相关课程学分的制度。[6]他们都认识到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的延续。
三、以贯通为轴线重构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体系
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7年,广东省政府发布《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17-2030年)》,明确城镇化重点是对接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布局,形成以珠三角世界级湾区城市群为引领、汕潮揭城市群和湛茂阳城市带为支撑的世界级沿海都市带,进而推进形成“一轴、多中心、集群式”城镇空间结构。湾区的职业教育如何对接湾区的产业发展,如何紧跟以产业智能化、服务高端化、变迁迅速化为特征的社会发展,以五年贯通为轴线重构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体系。
(一)推进中、高、本一体化建设发展,加强学生人文、科技素质培养
在新时代发展环境下,粤港澳大湾区对人才的需求已经远高于中职的学历教育。纵向上看,要打通升学通道,推进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建设,实行一体化招生和培养、一体化专业建设、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实训体系建设,逐步形成“资源共享、专业融通、学段衔接、共同发展”的一体化发展机制。[7]一方面,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可以参照主干专业强强联合的原则在本市范围内进行中高职组团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紧缺专业取长补短的原则在全省范围内自愿结对。在以高职带中职、中高职互动互促为基本运行模式之外,还可以尝试高职优势专业与本科院校的融通,进一步打通学历上升和发展的通道。
横向上看,要结合“工匠精神”以及职业教育“现代化”要求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尤其是突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英语使用。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深入,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是影响其继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学习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不仅是学习一种职业精神,更是养成一种职业价值和行为习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让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吸纳成长和发展养分[8];大湾区的发展是连通世界的发展,灵活使用英语语言,掌握语言工具,是与世界接轨的基础条件之一,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
(二)依据产业发展状况,构建与湾区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群
湾区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发展使命,总体而言,要紧密配合产业需要搭建专业群。一是围绕新兴产业发展组建新兴产业专业群。以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焊接技术与自动化、机械设计与制造为主,打造智能制造专业群;以软件技术、信息安全与管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为主,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群。二是围绕传统产业升级重构传统优势产业专业群。以汽车制造与维修技术、服装与服饰设计、家具艺术设计为主,打造传统优势产业专业群。三是围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打造生产性服务业专业群。包括以模具设计与制造、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艺术设计为主,打造研发设计服务类专业群;以理化测试与质检技术、工业分析技术、精细化工技术为主,打造分析服务类专业群;以物流管理、物联网应用技术为主,打造物流服务类专业群。四是围绕消费性服务业发展打造消费性服务业专业群。以会计、电子商务、金融管理、商务管理、工商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管理、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等专业为主,打造商贸服务类专业群;以视觉传媒设计与制作、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漫制作技术为主,打造动漫游戏类专业群;以旅游管理、应用英语、社会工作、学前教育为主,打造社会服务类专业群。
此外,注重將培养规格从一般的技术技能人才转变成熟悉现代智能科技的技能人才,将电商技术、物联网技术基础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基础作为新的计算机公共课的内容;将大数据应用基础作为公共数学课的内容[9],大力普及第四次工业革命基础技术,增强学生的科技使用能力。
(三)适应绿色经济发展要求,大力培养学生绿色技能
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模式由褐色经济转向绿色经济,在环境友好、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联合国环境署在《迈向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报告中指出:“绿色经济是促成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和生态稀缺的经济,是一种低碳、资源高效型和社会包容型经济。”[10]绿色经济的发展对经济、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也孕育出新的绿色工作,也激发了大量绿色技能的人才。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无疑是绿色的发展,绿色技能是进行绿色工作,发展绿色产业所应具备的技能,于是,对学生进行绿色技能的培养势在必行。
绿色技能是劳动力支持并促进工商业和社区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友好而需要的技术、知识、价值和态度,既是专业技能,又是通用性技能。[11]因此,首先要对各专业进行“绿化”,培养学生的绿色专业技能;其次,要通过第二课堂、线上、线下课程等方式向全校普及绿色通用技能,让学生树立节能环保意识、懂得节约使用资源的各种方法。
(四)推进校企合作开展深度,精准对接教师队伍培养
在校企合作方面,推进校企双方开展深度合作,开展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合作机制;探索社会资本注入公办职业院校,尝试以多种模式建设宿舍、教学楼、实训工厂等基础设施;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办混合所有制、股份制企业;实现教学、生产(运营)和科研相结合,创新产业链和教育链、产品链和教学链的深度融合。
在教师培养方面,开展学校教师与企业员工的精准对接,落实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统筹安排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提高教师动手操作能力;安排企业技术骨干到职业院校兼职,进一步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同时,加大对教师业务能力培训和学历提升,逐步建立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深化职业教育模式改革,提升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撑力。此外,重新定义教师的角色,将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创新的指导者[12],注重对学生进行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7-108.
[3] 易雪玲,王文彬.中山市中等职业学校2017年质量分析报告[R].2018-1.
[4] 申明浩,杨永聪.国际湾区实践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启示[J].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2017,(7):9-13.
[5] 佛山教育信息港.佛山市教育局201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EB/OL].http://www.fsjy.net/jyxx/jyxx_gzhb/201507 /t20150731_6018615.html
[6] 东莞市教育局.转发东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的通知[EB/OL].http://www.dgedu.gov.cn/007330133/0202/201609/ebf7efa8726f4c3fa0d6c3fab89fd95c.shtml
[7] 曾小波.终身教育视角下的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J].河北职业教育,2017,1(2):93-97.
[8] 王文彬,易雪玲.中高职衔接培养人才的效果与问题研究—来自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证调研[J].职教论坛,2017,(21):15-22.
[9] 俞仲文,丁艳.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呼唤新职教[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25-29.
[10] 联合国环境署.迈向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EB/OL].http://www.unep.org/chinese/greeneconomy/绿色经济倡议介绍/tabid/4828/Default.aspx.2016-6-7.
[11] 刘育锋. 高职院校应关注和开发“绿色技能”[J]. 中国高等教育,2014,(1):35-37.
[12] 俞仲文,丁艳.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呼唤新职教[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25-29.